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基金》2021,(2):236-248
1 打破物质—反物质镜像对称性 T2K合作组报告,他们可能发现了轻子违反"粒子反粒子镜像对称性"(也称为CP对称性).轻子CP破坏可以通过中微子来寻找.中微子共有三种"味道",由它们所对应的带电轻子(电子、缪子、陶子)决定.它们能在飞行中从一种味道变为另一种.如果CP对称性守恒,从缪子中微子到电子中微子转换的振荡概率,...  相似文献   

2.
正书名:《中微子猎手——如何追寻"鬼魅粒子"》定价:32.00元作者:雷·贾亚瓦哈纳译者:李学潜沈彭年丁亦兵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2月ISBN:978-7-5428-6363-8IN·963中微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之一,科学家认为中微子可能是解开众多宇宙之谜的关键。自1930年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中微子以来,世界各地富有冒险精神的科学家一直在追寻这种"鬼魅粒子"。为何称之为"鬼魅粒子"?它飘忽不定,飞行速度极快;穿透力极强(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整个地球,就像子弹划过烟雾一样);数量庞大,无处不在(对应于宇宙中的每一个原子,都存在着10亿个中微子);特立独行,不爱理人(几乎不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一个典型的中微子可以在铅中飞行一光年而不与任何原子  相似文献   

3.
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位神秘的过客一直让人难以捉摸,它多得惊人——宇亩中平均每立方厘米有300个,比其他所有粒子都要多得多;它轻得惊人——运动时几乎没有质量;它"懒"得惊人——几乎不与物质发生反应,它就是中微子。正是拥有以上这些特性,中微子成为能轻易穿越地球甚至整个星系的惟一粒子,这引起了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的梶田隆章与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中微子是轻子的一种,它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几乎零质量,很少与其他任何物质互动,因而很难研究它们。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使用日本、加拿大两国的大型仪器对中微子做出了重要的测量,他们的研究证明中微子存在质量。这个发现对粒子物理学影响深远,甚至在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上都有突破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微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由于它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而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在如今的宇宙中,中微子的含量很少,而且极难捕捉到。但是美国天文学家通过  相似文献   

6.
安利 《百科知识》2021,(8):30-32
中微子是自然界数量最丰富的粒子,每秒钟穿过我们身体的中微子就有大约100万亿个;中微子又是最难以捕捉的粒子之一,它重量轻(不超过单个电子质量的50万分之一)、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且极少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人类所捕捉到的中微子通常以个数记.别看中微子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捕捉和研究中微子的科学装置却很大,科学家们正在用它们发现和研究中微子,从而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7.
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对轻子物理学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两位美国物理学家:一位是1975年发现重轻子的马丁·佩尔(Martin L.Perl),另一位是1953年发现中微子的弗雷德里克·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这两项发现都是高能粒子物理学中的大事,对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宇宙中的神秘粒子——中微子的由来中微子的概念是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泡利首先提出的。当时,摆在物理学家面前有一个涉及β衰变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微子物理是粒子物理最重要的前沿之一,存在众多未解之谜,可能成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突破口,也是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的交叉前沿。大亚湾中微子实验2012年出人意料地发现大的新中微子振荡模式,使近期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和CP相角成为可能。江门中微子实验(原名大亚湾二期实验)2013年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2015年启动建设,预计2020年投入运行。它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核心科学目标,同时精确测量中微子6个振荡参数中的3个,达到好于1%的国际最好水平,使检验中微子混合矩阵的幺正性、发现新物理成为可能。它也可以研究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寻找暗物质、质子衰变等,在多个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能对理解微观的粒子物理规律做出重大贡献,也将对宇宙学、天体物理乃至地球物理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李政道教授所著的《粒子物理和场论导引》一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证:1947年,鲍威尔从实验上明确区分出π介子和μ子,人们便开始了μ子衰变为电子加中微子(μ±→e±+两个中微子及反中微子)的电子能量谱形的研究。1950年,勒·密歇尔曾从理论上详细研究过这一谱形,指出这一谱形将依存于某一参量ρ,而ρ“是O与1”之间的任一实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评出2012中国科技之"最"最玄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12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成果上榜。《科学》的评价是,"如果物理学家无法发现超越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会代表粒子物理学的未来。大亚湾实验的结果可能就是标志着这一领域起飞的时刻。"  相似文献   

11.
安利 《百科知识》2013,(19):24-25
7.南极"冰立方"中微子观测站南极洲具有极端与独特的环境,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在南极建立了科考站。为了捕捉来自遥远天体的暗物质粒子,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们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建设了一个用来捕获宇宙粒子的"冰立方中微子观测站"。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质量非常轻,以接近光速运动,由于不带电荷,所以它们在飞行时不会受磁场的干  相似文献   

12.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单元之一。与其他基本粒子(夸克和带电轻子)相比,中微子性质特殊,极难探测,仍然存在许多最基本的科学问题需解决。对中微子未知问题的研究,不仅将完善对物质世界最基本规律的认识,也可能发现超出现有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相似文献   

13.
子质论学说认为:物质是由物(粒子)和质(热质)共同组合构成的,粒子代表物质的质量和个性,热质代表物质的体积和温度,粒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及夸克等所有粒子,而所有粒子又是由最小,最基本粒子组合的(最基本粒子可能是太阳光子)。热质包括光质、电质、磁质、火质、粒间质等所有粒外宏微空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     
在日本神冈开展反应堆中微子探测的日、美、中科学家2002年12月6日分别在各自国家、在约定的时间同时宣布发现了核反应堆中微子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消失的现象,从而揭示了“太阳中微子丢失”的秘密,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向前推进了一步。据有关科学家介绍,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可以直接穿透地球,在宇宙中很难发现和探测。但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科学家Davis在近30年中,探测发现到了来自太阳的约2000个中微子。然而,其实际数量与理论计算值相差一半以上,流量较少,因而成为物理…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2007,(12):1-1
夸克 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由三种粒子组成:电子、中子和质子。然而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其他粒子却开始出现,例如:中微子、  相似文献   

16.
子质论学说认为:物质是由物(粒子)和质(热质)共同组合构成的,粒子代表物质的质量和个性,热质代表物质的体积和温度,粒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及夸克等所有粒子,而所有粒子又是由宇宙中最小,最基本粒子组合的。热质包括光质、电质、磁质、火质,粒间质等所有粒外宏微空间质,从宏观看热质在太空中含量最多、行星其次、恒星在第三位,从微观看,电子层中  相似文献   

17.
<正>茫茫宇宙中,存在许多神秘的粒子,共同构成了整个世界。中微子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伸出拇指并眨一下眼睛,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就有将近百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拇指。虽然有这么多的中微子和我们密切接触,但这些粒子却很神秘,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踪迹。在一个人的漫长一生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中微子会停下来,与身体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粒子物理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那些年代,物理学家们透彻地研究了亚原子物理,包括结合核子成为原子核的强作用力,以及以p衰变为典型的弱相互作用力。关于弱相互作用,56年中微子第一次被直接探测到,60年代人们发现了第二种中微子,即“型中微子。60年代晚期还发现了太阳中微子的短缺,这是第一次探测到中微子振荡的后果。关于强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原文如下:在粒子物理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实验结果,都可以用三类基本粒子(即轻子’夸克和规范玻色子)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加以解释,这就是关于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它在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中已经逐步形成了。199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25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对这个标准模型的评价是"标准模型理论令人注目地成功经受了所有实验的检验,超出标准模型理论的实验结果一个也没有  相似文献   

20.
(1)论述了以宇宙大部分星系合并成的重力真空星的类似局部暴涨解释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可能暗能量的高比例之源;也因此,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等BICEP2望远镜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B模式偏振信号,无论作为"宇宙暴涨的确凿证据",还是作为引力波的宇宙原初证据,均不一定成立的;其更大的可能性是宇宙暴涨与上述的类似局部暴涨的引力波叠加作用的结果。(2)论述了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CDF2008年发现的疑似暗物质的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粒子,可能是已有的Ω粒子。(3)BICEP2望远镜的前述发现有力地支持引力子的单手性,为中国本文作者2012年提出的左旋中微子(中微子震荡不足以证明其非零质量)与引力子可能的一致性提供进一步的佐证,为4种力的广义统一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