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就业决策的非理性角度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网络就业是一种新的就业通道。大学生网络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源自个人(大学生信息领导力、就业机会识别及创造力表现等)与社会资本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领导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和创造思维等)表现出的新特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当个体的认知维度、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的网络社会资本水平处于较高时,他们的网络领导力水平可能就会促使他们挖掘网络就业机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网络就业意愿。结构化与理论化影响大学生网络就业意愿的机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心理健康与否,会影响其对行业和岗位的选择,影响其对就业竞争的适应性和克服就业困难的承受能力,也会影响其对就业创业的信心等。本文从实际调查出发,研究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就业创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创业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和我国待就业高校大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地看待当前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全面把握,趋利避害,选择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路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SAS、SCL-90及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问卷,以近500名省属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应对方式现状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就业压力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其它年级的大学生。(2)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3)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积极程度与就业压力呈负相关,即就业应对方式越积极,就业压力越小;就业应对方式越消极,就业压力越大。(4)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对就业压力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难"问题不断凸显。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对解决其就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探索,提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五维模型,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由专业技能、积极心理特质、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构成;同时提出职业道德、积极心理特质等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要等结论。  相似文献   

7.
浅析当前我国女性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女性就业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妇女就业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影响我国女性就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进行具体的剖析,从而提出改善当前我国女性就业的相应措施,为当代中国女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8.
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具有不稳定、报酬低、遭受性别歧视、务工信息渠道窄、权益侵害突出等特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女性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性别视角、企业利益最大化动机等。解决女性农民工就业问题根本在于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非制度性因素的社会资本,对劳动者的求职过程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于社会中教育程度较高的研究生群体而言,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在其就业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证研究显示,研究生的社会资本可以为其就业提供情感支持,是研究生获取求职信息、择业指导与建议的重要渠道,对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决策等均能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能够直接导致其职业和地位的获得。  相似文献   

10.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当前竞技体育需要面对的难题.从运动员退役后成功就业的角度来着手分析,首先收集大量相关文献,用问卷收集到30名运动员的资料,去掉组织安排就业筛选出22名自主择业和高校就读两种退出途径的退役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分别是退出途径、运动成绩与等级、文化教育水平、所获文凭、再就业职业层次,另加入两名未成功就业的运动员进行对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本次调查的成功就业退役运动员就业状况良好,多位于中上层,从就业层次来说,技术类占半数,这与运动员职业本是技术类有关;运动员退役时的运动等级、比赛成绩对退出途径与成功就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运动员退役途径选择不是全自愿形式,而是存在一定选择条件;文凭、新职业所需能力与人脉对成功就业有很大影响作用;退役后成功就业的运动员认为就业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提供和就业指导课程能给成功就业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重大,现在就业问题是大学生亟需面对的问题.大学生都在为将来的就业而着急,更别说四处为他们奔波的家长了.毫无疑问,大学生就业已不比从前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他们的面前,所以大学生应针对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通过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更好地解决问题,最终找到...  相似文献   

12.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其就业问题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和人才战略。据有关方面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将延续,高校毕业生人数庞大,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校要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就业难”这一特殊考验,实现“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城市失业青年就业能力与就业意愿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失业青年就业能力中的自我表现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是与就业意愿相关的主要因子,其中就业区域、职业和技能、薪酬是城市失业青年的关注重点,促进城市失业青年再就业,必须针对性地提升和关注相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就业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社会现实中,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仍普遍存在,而现有的法律制度在禁止女性就业歧视方面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来解决女性的就业平等权,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和健全女性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途径,来完善我国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现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由于高校连续几年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是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就业的方式,从国家宏观就业形势的发展角度来看,它也是尽快解决就业压力的一种方法。接受几年高等教育后,大学生应该更有信心和能力来适应社会的竞争,勇于面临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男性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仅仅侧重性别歧视是不够的,更应注意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男 性视角,即在父权制社会权力结构下,男性话语权的强势制约了女性视角的彰显,并进而导致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地位.社会、家庭和女大学生自身都应转变视角观念,形成性别意识,真正实现女大学生的就业平等权.  相似文献   

17.
健康的心理水平与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索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指标体系,对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有较好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心理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其构成、成因,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对社会的影响,结合当前大学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实践工作,充分展示和发挥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以实现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2009年云南省20所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调查情况看,本科院校(非师范)研究生层次、师范院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非师范)的毕业生就业分布相对集中,但又突出各自的特色;本科院校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分布相对离散。而就业流向的单位大部分都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虽然专科毕业生倾向于农村基层,但就业率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在所有层次中处于未位。这说明,国民经济、专业定位、就业渠道、就业观念等对就业有很大的影响。要提高就业率,就得在这些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并且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和就业市场的饱和状态给广大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很大压力。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其正确目标的建立。适应社会、转换就业观念以及加强自我认识对于大学生顺利择业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