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春节刚过,新闻界的同行注意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动向,新闻专题节目开始向深度报道迈进了。每星期五晚上播出的《社会瞭望》节目,是这种新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新节目历时30分钟,由固定的节目主持人来报道社会问题。《社会瞭望》第一次播出的内容,是有关北京地铁问题的报道。我看到这个新节目时,感到很吃惊。因为据我了解,中央电视台目前正忙于搬家,要推出这个有深度的新节目,起码得等下半年,现在出来了,实在不易。  相似文献   

2.
2005年元旦,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联合制作的新闻专题栏目《深度105》开播,这个每周播出一期的电视节目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深度105》栏目的收视率很快登上华东14个城市省级卫视新闻排名榜的首位。从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档深度报道节目《观察与思考》开始,中国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已走过25年历史。目前,全国各电视台开办的深度报道栏目有50多档之多,《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很多栏目都有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电视界有很高的地位。《深度105》作为深度报道栏目的一个后来者,却能在这个趋于成熟的节目领域迅速脱颖而出,其…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报道湛江市特大走私受贿案的两集节目《天网恢恢》、《走私须反腐》于1999年6月7日、8日在《焦点访谈》栏目中播出后.受到全国亿万观众的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在这里,我向同行们谈谈对这个案子的采访体会。湛江市特大走私案是新中国建国  相似文献   

4.
金钱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3年2月14日晚7点30分,山西电视台的《山西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绵山金钱豹不慎坠崖喜获救》的消息。金钱豹瞬间坠崖,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画面。当晚,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联播》节目向全国观众播出这一消息。2月15日晚,山西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陆续滚动播出绵山金钱豹的后续报道,《绵山金钱豹初步脱险》,让千千万万关心金钱豹的人们松了一口气。当晚,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联播》节目也再次予以播出这条消息。  相似文献   

5.
王同业 《现代传播》2007,(3):144-146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2004年,《焦点访谈》开播10周年的时候,这个栏目开始悄悄地发生一种变化:更加注重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时至今日,《焦点访谈》的记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矿难、爆炸、火灾、洪水、地震等各种突发事件的现场,播出报道突发事件的节目逐年增多:2003年播出9期,2004年播出19期,2005年播出34期,2006年播出35期。作为《焦点访谈》的制片人之一,笔者参与了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对《焦点访谈》突发事件报道的特点以及运作规律做一简略的…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一种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法,将多种新闻报道形式融为一体,由主持人主持播出而形成的节目。由于这种节目内容丰富、编排灵活,突出了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自从上海电视台推出国内第一部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新闻透视》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杂志节目《东方时空》极大地推动了这类节目在全面的推广和普及。然而,目前我  相似文献   

7.
据1996年4月22日的《中国电视报》报道,从5月6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将新设立一个45分钟的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此举旨在加快电视新闻栏目化趋势的力度,使电视新闻栏目化建设更趋发挥整体传播效应。笔者拟就此作一探讨。 所谓电视新闻栏目化,是指电视新闻节目定期、定时、定量播出并冠以固定的栏目名称,赋予栏目特定的方针、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节目形式,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发展必然性。本世纪40年代末,世界上最早的专栏节目——美国的《骆驼新闻大篷车》出现,开始了电视新闻栏目化的探索。我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70年代末创建,虽然获得了观众的青睐,成为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窗口,但很长时间它是“一花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等着我》是中国首档大型公益寻人栏目,自开播以来,已经帮助荧屏内外的1100个家庭、1万人找到了失散的亲人,其收视率也居高不下。不可否认《等着我》是一个成功的节目制作案例,其节目内容有现实意义与公益价值,节目形式朴实而中肯,让节目在好看的同时富有社会价值。然而随着节目的热播,故事冗长、过分煽情的问题也浮出水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节目进步的脚步。本文试图分析《等着我》节目的优点与现存问题,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节目能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正>1993年,我离开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担任了台副总编辑。到1993年,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的新闻节目从土法上马、手洗黑白16毫米电影反转胶片,发展到使用当时最新式的电子录像采访设备;新闻节目从不定期播出发展到每天滚动播出消息类新闻11次,并开办了《体育新闻》《英语新闻》和对境外播出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每周还有固定的国际、国内深度报道及述评节目,又创办了杂志型板块栏目《东方时空》。  相似文献   

10.
如宏在《新闻战线》第4期上对电视能否作深度报道进行了探讨。尽管刘文强调,所谓能不能搞,“是指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性,并非从学术上说的”,但我还是以为,刘文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能!谓予不信,刘文中所举的《社会瞭望》节目的出台,即是明证。因此,刘文所探讨的,其实是电视宜不宜搞深度报道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两点:一是电视的深度报道能否达到不逊于报纸的深度报道的预期效果;二是在怎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电视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2007年2月5、6两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纪录》栏目播出了节目《不良少年媒体道歉为出名》《出名不是我的错》,报道了武汉16岁男孩周朕通过不断地街头行骗,到媒体去道歉的举动,来引起社会的注意,达到进军娱乐圈,走向成功之路的事情。2月7日,又讲述了与周朕有着相似想法的2  相似文献   

12.
《对话》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一个演播室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13.
《东南传播》2014,(3):F0002-F0002
<正>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召开。今年新闻中心派出了40多人的报道团队,在东南卫视和福建电视综合频道共制作播出节目超过100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各档新闻节目中播出超过50条。除了保留《两会进行时》的《现场》《建言》等子栏目外,今年还特别开设了《新风》等新栏目,传递今年两会新气象,而《东南新闻眼·两会观察》和《今日关注·百姓看两会》则增加了两会报道的深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14.
王平 《新闻传播》2005,(6):22-24
《对话》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一个演播室谈话节目。自《对话》开播三年来,不仅深受高层次观众的喜爱,而且在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综合测评中多次名列第一,成为社会公认的名牌栏目。是什么使它在众多的经济节目中独树一帜、长盛不衰的呢?  相似文献   

15.
五一放假,每天晚上九点都盯着看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出的《资本市场》。我周围的人都有点奇怪,我也觉得奇怪:我一不是股民,二没有从事与金融有关的职业,为什么晚上会惦记着看这个节目?是因为在这节目  相似文献   

16.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新闻述评性栏目《焦点访谈》,以其深度的报道视点和独特新颖的节目风格深受观众的青睐和电视新闻同行的关注。从中央电视台近期每月的节目收视率统计看,《焦点访谈》一直名列新闻类节目的榜首。这不仅表明该节目自身创造出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且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栏目正从粗放型向技术加工型、从应付型向创优成熟型发展。本文试图就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产生、兴起、发展作一概括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十频道2月16日在《讲述》栏目中,重播了栏目主持人采访郑州圆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荣女士的访谈后,这个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作为这个节目的重要角色之一,我和我采写的报道被主持人当作节目的主线和脉络贯穿到访谈的始终。我采访的系列报道《施恩图报,我咋张口?》,在一年前,  相似文献   

18.
国庆40周年前后,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这个长达八个多小时的电视节目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好评。当时领导同志建议,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搞一个反映十年改革的节目。经过研究、筹备,中央电视台从90年代第一天起,又推出了一个大型系列报道《看今朝》。在50多天里,共播出50集,94条新闻。  相似文献   

19.
国庆40周年前后,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这个长达八个多小时的电视节目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好评。当时领导同志建议,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搞一个反映十年改革的节目。经过研究,筹备,中央电视台从90年代第一天起,又推出了一个大型系列报道《看今朝》。在50多天里,共播出50集,94条新闻。《看今朝》播出以后,从规模和气势上并没有  相似文献   

20.
刘宏在《新闻战线》第4期上对电视能否作深度报道进行了探讨。尽管刘文强调,所谓能不能搞,“是指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性,并非从学术上说的”,但我还是以为,刘文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能!谓予不信,刘文中所举的《社会瞭望》节目的出台,即是明证。因此,刘文所探讨的,其实是电视宜不宜搞深度报道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两点:一是电视的深度报道能否达到不逊于报纸的深度报道的预期效果;二是在怎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电视的深度报道才能站得住脚。对于第一点,即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我以为刘文过份强调了报纸在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以及电视的劣势,恰恰忽略了它的另一方面,即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并不把提供娱乐作为它的唯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