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6,(3):52-55
《浮躁》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葛浩文成功地英译了《浮躁》,使得贾平凹的作品开始走向世界。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看,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成功,就在于其"三维"的适应性选择的成功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这一解读,为贾平凹作品的英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对象,通过对比译作与原作中的文本,分析了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等因素对葛浩文《丰乳肥臀》译本的影响。研究表明,该译本是葛浩文对原文本的一种改写。在翻译《丰乳肥臀》的过程中受到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操控着葛浩文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对中国当代作品外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中文小说。该文拟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中的杂合概念并结合例子,考察葛浩文对《呼兰河传》中语言、文化、体裁风格三个方面的处理。研究发现,《呼兰河传》英译本呈现出杂合的现象,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异域风情,在某种意义上,葛浩文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于鑫宇 《英语广场》2024,(10):19-23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葛浩文译本中四字格的翻译,例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如何在"三维"转换理论的指导下从源文化出发,文本旅行到目标语文化,并最终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助力。  相似文献   

6.
《蛙》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在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其英译本由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文章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为理论支撑,以莫言的《蛙》及葛浩文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形式标记中的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四个层面探析《蛙》的语言风格是否在葛浩文译本中得到再现,并探讨译文的风格翻译转码策略,以期用实例证明风格标记理论对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羲 《海外英语》2014,(4):144-146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佳的英译作品。葛浩文的译作超脱出归化异化之争,翻译手法灵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同时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习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该文以《红高粱家族》中习语的翻译为例,探究葛浩文习语翻译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其文学翻译意义重大。生态翻译理论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兴的翻译视角。将生态翻译运用于文学翻译,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基于生态翻译,从"三维转换"理论的视角,分析《檀香刑》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中,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因素。葛浩文所译的莫言作品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他的翻译却受到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从《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的个案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运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而译者文化身份及翻译的操纵理论也逐渐为译学界所热议。通过对莫言短篇小说《爱情故事》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探讨了葛浩文文化身份在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方面对《爱情故事》英译的操纵。评析翻译优劣不可仅拘泥于文本研究,只有综合考虑隐藏在翻译背后的各种因素,才能使翻译研究更加全面完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83):11-12
本文以莫言原作中的模糊语言为基础,以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葛浩文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为莫言研究和模糊语言研究提供一些尝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弘扬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生死疲劳》这部长篇小说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文化负载词。本研究从葛浩文的英译本中统计出相关文化负载词,并将其进行分类探讨,总结出在《生死疲劳》英译实践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葛浩文是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最富盛名的翻译家,近年来其翻译观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对他的翻译观进行解读,期望能为葛浩文翻译观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并对翻译工作者提高翻译水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吴萍 《海外英语》2015,(9):138-139
该文以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语料,分析英译本的特征。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体现了译者"翻译即重写"的翻译本质观。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语料,分析英译本的特征。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体现了译者“翻译即重写”的翻译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第一部一经译介到国外就得到广泛认可并进入商业渠道的著作。作为莫言小说的首席翻译者,葛浩文对于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高粱》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使人物性格更加生动具体,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这对于译者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本中对方言词汇翻译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葛浩文的处理方法及策略,以期为以后的方言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汉学家葛浩文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英译,其英译的《米》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葛浩文的英译本Rice,主要从"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归纳葛浩文在翻译《米》时的策略,以此来启发未来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让他们更好地把中国文学推向英语世界。  相似文献   

19.
从翻译生态学角度,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协调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关键在于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将两者视为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土文学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秉承了其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出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莫言《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及译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身份的转换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