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地缘政治学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我国西北边疆安全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以新疆"7·5"事件为例分析西北边疆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潜在威胁,从而强调维护西北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战略研究中 ,地缘政治概念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新的理论框架。地缘政治学是以地缘关糸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战略研究。在中国地缘政治环境方面 ,笔者认为有三个相互影响与关联的战略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第一 ,中、美、俄、日四方互动的大国关糸 ;第二 ,东南亚和以印巴问题为核心的南亚次大陆问题 ;第三 ,在我国西部国内地缘政治整合方面不容忽视的边疆省区与邻近的西亚与中东国家的次区域性经济与政治的问题。面对恶劣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 ,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第一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第二 ,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主要基础 ;第三 ,加快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是实现地缘战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第四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开展全方位外交 ,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相似文献   

3.
宋朝立国,在西南地区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放弃对大理国的统一。这与宋朝统治者对唐宋以来西南边疆防御体系的变迁,对自身地缘政治局势的判断,以及恪守"重北轻南"地缘战略不无关系,同时还与宋朝统治者对云南地缘战略地位的认识不够深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安全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中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上构建安全的周遍环境,要立足亚太,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5.
中亚五国的独立对中亚、西亚以及其邻国中国等国家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使中国西部的地缘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跨界民族又是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跨界民族间的关系,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所创造的良好机遇,成为我国与中亚五国间交往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台湾是美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基点,其核心是遏制和分化中国,除此之外,还有它在亚太地缘战略的副产品,地缘政治多元化,南慑东盟,北遏日本,西北阻击俄罗斯。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亚洲地缘政治战略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缘政治是一种战略地理学,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这种目标充分表达了一国在对外关系中的国家利益。从长远来看,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应该是防止在亚洲出现可能会导致战争的敌对关系、猜疑和不安全因素。这一整体目标又需要三个分目标的支撑。美国对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了两种既联系又相左的观念。"9·11"事件后,随着中美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美国的对华地缘政治观也有了些积极的变化。中国要确立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要依靠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努力与美国等大国建立起平等、互利和制度化的地缘政治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8.
冷战以来,全球地缘政治与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同时,亚太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世界权力中心。在这种国际政治环境中,应深入研究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问题,分析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挑战,探究应对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因素正逐渐取代意识形态,成为一国对外交往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地缘政治状况既表现出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形势有若干联系,又显现出了一些新变化。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各主要大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体开始了新一轮的分化重组,以便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居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特点以及在世界背景下中国自身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依此对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提出几点建议:海陆兼顾,海权是重点;立足东亚;优先解决台湾问题与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曾被著名的政治学家麦金德称为"世界岛"、亚欧大陆心脏地带的中亚地区地缘战略极其重要,不仅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且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战略通道。冷战后,各大国纷纷介入,使中亚成为大国和地区力量角逐的又一个新的焦点。由于中亚是中国的近邻,因此,各大国在中亚展开的激烈的地缘竞争态势必将对中国的边疆稳定、能源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安全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中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上构建安全的周遍环境,要立足亚太,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2.
史绍良  吴红松 《文教资料》2010,(20):109-111
清末的海防与塞防之争,集中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国家战略走势的判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上层对地缘战略的认知,体现了当时清王朝内部的政治博弈。以地缘政治为视角,塞防的根本问题是保证陆权,海防的根本问题是保证海权,二者之间的论争肇端于一百多年前,但为今日之中国亦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缘战略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是中国国家安全的西部门户。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的西北战略,可以总结出中国西北战略的演变过程。进入21世纪,中国的西北地缘处于历史上最安全的时期。在新形势下,新疆是中国西部开发的战略省份,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反恐合作的重要基地;深化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则是保持中国西北地区稳定的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油气资源、凸显的地缘政治位置使中亚成为世界上各大国和地区大国竞相涉足和角逐的热土.成为世界地缘战略竞争的重要场所。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土耳其和伊朗等国在中亚的战略博弈,必然对中国西部周边安全、中亚“战略缓冲带”作用的发挥以及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边疆治理离不开对民族国家构建的探讨,离不开民族问题(包括跨界民族)、宗教问题、国家认同、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文章通过研究已有成果,结合当前我国边疆形势,探讨今后中国边疆与边疆治理研究的朝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地缘战略思想源远流长,特定的地缘环境影响了它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脉络,从而使其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古代的地缘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和外交两方面,它们集中表现于兵家和纵横家的战略理论和政治实践当中。本文以先秦时期为研究样本对此加以系统梳理,进而剖析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与其具有相当程度的原生顺延性和时代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清朝立国之初,其地缘政治环境是极其不利的.西风东渐,中国从传统陆权国家演变为陆海复合国家,清王朝面临地缘战略的两难选择;日本和沙俄的兴起及其对外扩张战略,从海陆两个方向进一步压缩了衰退中的清王朝的生存空间;东亚在全球格局中的重要价值使得清王朝及其周边地区都成为列强追逐的地缘政治目标.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决定了清王朝的衰落不可避免;清政府地缘战略选择的失误加速了这一衰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大约20年之前即有学者呼吁构筑或建构中国边疆学以及学科体系,随着中国大陆学界对边疆研究的推进和积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撰文对如何构筑"中国边疆学"提出见解。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所涉及到的边疆研究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反映出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两个方面。其中,边疆的共性决定学人认识的基本性质,而学人间对边疆个性认识的差异,导致业内出现了如何界定边疆学的出发点的命题。"传统边疆研究理论和旧的边疆观"即传统的边疆研究体系,与"新的边疆研究理论和新的边疆观"即新的边疆研究体系,其实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何解释和更深地研究边疆、建构边疆学以及学科体系、实现边疆研究的个性与共性的通约与转化,已经成为一个很现实的命题,对于国家决策能否有边疆理论的支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亚的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冷战结束后大国纷纷介入该地区,使该地区竞争态势极为复杂,地缘竞争激烈。中亚对于中国的边疆稳定、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应通过安全合作、经济合作维护在中亚地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现代条件下的新亚欧大陆桥,其意义已不仅仅在于维系与扩大中西经贸、文化方面的交流,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其三条主要线路所经地区,大都是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矛盾的交汇区,而且这些地区将来都有可能对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此,研究大陆桥所能发挥的地缘战略作用,推行“积极的和平大陆桥战略”应成为我国对外政策中的一部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