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从哲学的视野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人类的特性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发展.在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关系上,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而人的本质则是人性的积淀和统摄.人的普通质与本质的关系是多与一、次与主的关系,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社会本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一直以来就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观点中,我认为只有马克思的看法和表述具有科学的规定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是应该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起来。只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尤其在当代中国,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为我们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一直以来就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观点中,我认为只有马克思的看法和表述具有科学的规定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是应该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起来。只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尤其在当代中国,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为我们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古希腊哲学兴盛以来,人们便从追问世界的本质到追问认识世界的方法再到追问人的本质,思考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思维方式也从古代的盲目到近代的理性再到现当代的非理性转变,哲学家正深入的研究人类世界,“人的本质”是哲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西方世界古希腊哲学以来“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粗浅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同时,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视角出发,“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和潜能.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人的自然本性向人的社会本质转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关系范畴和总和的意蕴。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为人的生活提供物质资料,形成人的意识,构建人的社会关系,使人成为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正确把握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性即指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属性,不同阶级的人亦有着共同人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艺不能孤立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表现抽象的人性,但不能不表现共同人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对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探讨中,还是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表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哲学界,人们一直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主要论断,而忽视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表达出的一个洞见:自然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自然本质的考察始终有一个历史的维度,他认为西欧近代工业生产既把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地关注于外部自然之中,同时也以异化的形式使工人失去了自己的自然本质,失去了整个自然界。在工人同自然界相异化的同时,工人也与资本家相异化。马克思有关人的自然本质的洞见,对于当代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而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之前,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哲学中,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对于人的本质的抽象而片面的看法.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完整的阐述,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回答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文认为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己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因此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人性不存在普遍的善恶。教化的目的,就是要教人用善的意志和手段实现利己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占据相当显著的地位.王安石的人性思想是其社会改革的哲学基础,他提出“性情一”、“善恶由习”、“尽性则至于命”、“继天道而成性”的观点,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一个改革家所独有的人性观.王安石的人性思想既具有对前人人性思想的改进,也带有当时封建社会的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3.
向往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庄子将自然哲学引入社会哲学,以天道论人道,在2000多年前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社会和谐问题。庄子的和谐社会论主要涉及人的个体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而其最为经典和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是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人性论历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性善还是性恶的观点上争执不一。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于是,在"性善论"基础上,构建起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相似文献   

15.
浅析战国秦汉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的假设是任何管理理论的前提之一。科学管理的前提应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的人性假设。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因而,研究中国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对创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17.
明清启蒙美学对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美学,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基本美学原则进行了猛烈冲击。它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主情论为旗帜,贯穿着个性解放与人性欲求的启蒙意识。具有艺术创新和思想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美学文艺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庄子论道有如老子,崇尚自然无为是他哲学的核心。“自然”批评论是以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作为背景,以天道论人道,用自然眼光去广泛考察人生处世方式和态度,主张自然、自由、朴素的人生理想,要求“法天贵真”。这对审美和艺术有着深刻的启发,在审美和艺术上反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达到“天乐”、“天籁”。“自然”批评论,高扬艺术创作主体自由的心境,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艺术风格论和各艺术门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儒学思想史上,周敦颐建立了第一个基于本体论的心性之学理论体系.从他的本体论、人性论和工夫论看,周子道学与西方哲学中最重视道德的学派--斯多亚派存在着相似之处.文章透过这种"貌合",着力分析了两派哲学的"神离",并从比较中窥见了周子道学的诸种缺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优良文化传统,对解决一系列现代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天人合一”思想视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