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调查河北汉族、满族、回族耳垂性状的基础上,计算出三个民族的基因频率,并进行了三个民族之间、三个民族与赫哲族、柯尔克孜族之间耳垂显性基因频率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北方民族群体的耳垂的基因频率由西向东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对新疆境内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六个民族群体进行了调查,对其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偏好做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各民族读的阅读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3.
新疆柯尔克孜族音乐文化属于北方草原文化范围,独特的草原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造就了该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类型。论文对柯尔克孜族传统民歌文化现象与音乐形态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柯尔克孜族伦理思想是指柯尔克孜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柯尔克孜族伦理思想在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行为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反映,长期以来在柯尔克孜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认真发掘、整理、继承和弘扬柯尔克孜族伦理道德思想及其文化,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柯尔克孜族在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优良文学传统的历史过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丰富文学遗产。《雅格拉卡尔汗碑》、《喀拉曲勒碑》等碑铭石刻构成了柯尔克孜族古代书面史传记实文学的奠基作品。至迟于公元九、十世纪之交,柯尔克孜族已有了作为民族文学基本形态的韵文书面文学作品。从他们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传说,以及关于氏族、部落起源、民族迁徙、人神人鬼斗争等丰富独特的幻想色彩和神话传说故事、英雄史诗、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来看,柯尔克孜族的民间口头文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涵丰厚而形态多样。柯尔克孜族民间艺术家们不断创造并丰富发展了本民族的民间文学遗产,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民族英雄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构成了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主体,成为其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有一个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首府阿图什市。这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少数民族的聚居使得阿图什有着浓郁的传统少数民族风情。在阿图什,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占了绝大部分,但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中国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因此作为自治州首府的阿图什市,柯尔克孜族亦在此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柯尔克孜族是跨境民族,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毗邻的吉尔吉斯  相似文献   

7.
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来了解新疆南疆高校跨境民族大学生柯尔克孜族学生使用境外互联网媒体获取相关国家新闻信息与本民族知识的行为活动,呈现柯尔克孜族男女大学生浏览境外互联网媒体信息内容的状况与跨境信息交流中的语言使用情景,探究跨境民族大学生浏览境外媒体的心理动力,分析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俗语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俗语我们可以透视这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女性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中韩两国俗语中有关女性的俗语俯拾皆是,从各方面展示了女性的社会生活。由于中韩两国几千年来把儒学作为统治思想,为传统女性制定了严格的封建礼教,这使传统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女性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中韩俗语中有关女性俗语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具有其突出的特点.游牧生活对柯尔克孜族影响深远.通过分析新疆柯尔克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不仅可以为柯尔克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提供依据,且能推而广之,为其他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有一个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首府阿图什市.这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少数民族的聚居使得阿图什有着浓郁的传统少数民族风情.在阿图什,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占了绝大部分,但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中国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因此作为自治州首府的阿图什市,柯尔克孜族亦在此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柯尔克孜族是跨境民族,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居民吉尔吉斯人原为同种同族.历史上,柯尔克孜族人民虽然屡受外敌侵略、威胁,但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尤其是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更是英勇顽强,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采用童年视角,反讽叙事以及女性自我悲剧的认同等多种叙事策略,其中浸透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国民性所造成的悲剧的思考,特别是她作为一名女性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摆脱了长久以来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家”的种种遮蔽,还原出“家”在女性成长过程中深刻真实的本相。在这些小说中,“家”带给女主人公的感觉常常是破损压抑的,小说文本深入到女性微观的生命世界中,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在这种“不完全”家庭的阴影之下女性个体性格特征和性别意识生成的过程中细微的生命感觉,并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示出家庭对于女性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自一九八○年代发韧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女性主义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关键词,在文学实践中显示出丰富的多层内容。以颠覆男权为核心的激进策略,反思男性与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缺点,探索两性和谐共处等丰富内容。在进入到一九九○年代后,女性主义面对消费社会既有清晰的宣言也带着更多的迷失,显示了女性主义在实践上的多层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基辅罗斯时期到19世纪六十年代妇女运动爆发前,俄罗斯女子教育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与衍变历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中世纪若有若无的女子教育,完全受惠于自发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来的上层社会女性;18世纪,当政者意识到女子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由统治者主导的教育改革不但将女子教育提上日程,而且通过引进西欧教育模式大力发展本国女子教育;19世纪上半叶,女子教育逐渐从整个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长期以来,俄国女子教育一直隐藏在男子教育的光环之下,其教育内容则始终围绕当权者对妇女贤妻良母的角色定位而展开,与现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尚存在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目前钱钟书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侧重于《围城》研究和男性人物形象研究的两种倾向,从女性人物入手,对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从而对钱钟书的小说创作及其女性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的妇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她们几乎是全方位地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女性意识觉醒了,从传统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男性一争高下,从十七年的爱情叙事作品对女性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全新的精神面貌。但由于对女性地位颠覆式的强调、由于女性对社会、政治活动等的过分参与,由于主流舆论的强势宣传,建国之初的人们正试图抹掉一切女性与男性的界线。从十七年爱情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行事与思维方式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女性在觉醒的同时,女性意识又被极大地消解与弱化,女性的女性特质正在丧失,女人正在男性化或已经演变为非女人。  相似文献   

17.
女性化妆品商标的翻译有归化策略也有异化策略。但在目前的女性化妆品市场上,尤其是高端市场,品牌翻译的异化策略逐步占了上风,而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有着诸多的概念界定,但是这些界定和阐释基本上是建立在以男性主人公为成长主体的小说文本之上。真正的"女性成长小说"是在"五四"之后开始出现的,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理想。通过对于女性成长历程中"他者"境遇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一性别境遇根本原因的细致厘清,并在两性成长内涵与两性成长叙事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同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要注意到女性成长的艰难、女性性别自我、女性主体性生成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 ,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从女性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它 ,我们不难发现女性文化的精粹就是爱与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 (Mrs.Ramsay)是一位集爱与美于一体的圣母玛丽亚式的母亲。尽管长期以来 ,女性文化一直受到男权中心的文化的压抑和忽视 ,但是由于女性文化具有非同寻常的同化力 ,对男性世界和整个人类命运 ,都产生了悠久而深刻的影响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女性之爱的圣颂来消解男权中心的文化布置下的冷酷、孤独、焦虑、彷徨和虚无。  相似文献   

20.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女性群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女性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