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西爱情悲剧代表作品的《苔丝》和《雷雨》有着共同的特质:文中女性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男性的摧残,成为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经过种种努力,通过爱情反叛寻求自我救赎之路。就《苔丝》、《雷雨》中女性爱情救赎与反叛之路坎坷的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剖析,就其自我救赎与反叛之举的文化因素进行揭示,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女性救赎之路的文化实质进行比较,揭示其对爱情悲剧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雁昆 《文教资料》2013,(32):74-76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两部作品对于女性的爱情都作了出色的描写,并且蕴含深刻的意蕴。前者是激情的倾诉,后者是含蓄的批判。本文主要介绍两部作品中女性的爱情悲剧,并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爱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不同的文化下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女性共同的爱情心理。同时,从两部作品差异当中比较两部作品中女性爱情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两部作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4.
《东周列国志》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一些“另类”女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在对男女关系描述时注意到了爱情的因素,一些女性敢于追求爱情,为了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很多佳话.虽然冯梦龙对女性的态度有一定矛盾,但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早期历史小说相比,在女性问题上还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融合了亦舒自己对香港都市人生的独特理解,对鲁迅《伤逝》的一种选择性、创造性的接受。其中有对鲁迅爱情怀疑态度的认同,对鲁迅求真、独立、自由等思想个性的接受;对新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其命运的探索与《伤逝》不同,《我的前半生》流露出女性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否定旧我的忏悔心情和奋起前行的努力;《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鲁迅对虚无存在的哲学追问,它以子君找到新的如意郎君为结局,增添了许多温情,有力地表现出觉醒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对女性历史文化的批判思考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王艳 《文教资料》2012,(7):103-104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是德国浪漫派作曲家舒曼根据诗人沙米索的组诗《妇人之恋》谱曲而成的,是舒曼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中,舒曼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入木三分的刻画,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位女性"恋爱—结婚—生子—亡夫"的情感经历。本文对舒曼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音乐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期望能够给后来研究和演唱这部作品的学者们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7.
《伤逝》与《微神》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虎 《天中学刊》2006,21(3):113-116
《伤逝》与《微神》分别是鲁迅和老舍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两位文学大师一生惟一所写的爱情题材的小说。不同的叙事策略、文本设置以及诗意写作体现出作家对文学、爱情与女性问题的微妙差异和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8.
《荆棘鸟》与《红字》都描写英属殖民地的女性为争取爱情付出的艰辛和体现的勇敢。从时代环境和宗教桎梏角度看,《红字》中女主人公赫斯特和《荆棘鸟》中女主人公梅吉的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女性作家的佼佼者,她以最受女性关注的爱情与婚姻为题材,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一系列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奥斯丁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她自己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憧憬。奥斯丁的婚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她的思想也为之改变。特别是在她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与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这种差别格外明显。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部小说,来探讨奥斯丁创作前后婚姻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边城》与《雪国》体现了两位作家对生命与人生的独特探索与思考,也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契机,塑造了执着守望悲美爱情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平行比较的角度,一方面通过分析纯洁、柔韧的翠翠和洁净、热情的驹子身上浑然天成的美,呈现两个女性的生存姿态;另一方面,阐述她们对爱情的懵懂认识、主动选择、深度体验、执着追求及凄美的爱情结局,以此剖析她们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她们这种东方式的爱情,传达了悲且美的韵味。  相似文献   

11.
《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塔里的女人》写了两性在爱情中的不同表现,男性较现实、容易妥协,女性则更勇敢、执着。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加入了对生命意义和人性的思考,辰现了命运的悲剧。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主人公及其意蕴的分析,进而反观两性关系和两位作家的创作意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德莱赛著作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中塑造了许多的女性的消费形象.这些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影响,要么对富裕享乐进行追求,要么对挥霍性消费进行追求.在小说中,所描述的爱情与婚姻已经成为女性实现消费梦想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探讨,重点对《美国的悲剧》中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女性群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张萌苗 《现代语文》2009,(12):17-19
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书写爱情的篇章,其中春秋时期《诗经》中的《氓》与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都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与捍卫。本文主要从作者对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女主人公爱情变故的原因及她们对爱情作出的抗挣三个方面探讨比较两者人物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童心丹 《文教资料》2012,(29):17-18,21
德莱赛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作家,他在小说《美国的悲剧》中塑造了很多消费时代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很容易被影响,或追求富裕享乐的生活或进行挥霍性消费,爱情与婚姻被她们当做实现梦想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时代的女性和她们的婚姻爱情观来阐释美国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对女性的影响,从而揭示出在异化的消费社会,女性很难得到纯洁的爱情与幸福的婚姻。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在《莲香》和《封三娘》中写了女性同性情谊。这种女性同性情谊会由友情上升到爱情。选择这种主题在当时是一种难得的超越和突破。但是,作者在描述这种情感时,始终不离传统异性爱情婚姻,让这种情谊与异性爱情共生共存,但遭到异性爱情妁过分干预后则悲壮地香消玉殒。这种对传统异性爱情婚姻的超越和妥协反映出作者的深层创作动机:女性同性间的情谊喻示理想的同性的知己之交,但是,女性同性情谊不为社会现实所容,必须在现实的正常的异性爱情和同性友情的掩护下才能暗中存在。而在现实中,理想的知己之交也很难找到,当现实的俗务干扰了知己之交,也就不存在真正的知己。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17.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形象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新兴女性,她聪明智慧,有知识有风度,敢于向命运挑战,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从《威尼斯商人》的剧情入手,分析了鲍西亚艺术形象的背景及意义、鲍西亚知识与智慧的运用、鲍西亚追求自由爱情的执着、鲍西亚个性解放的觉醒,对于探索知识女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觉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倩女离魂》与《桃源三访》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爱情名剧。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剧本的主题和内容所呈现的爱情观及张倩女与王文举、叶蓁儿与崔护体现的爱情理想作以分析。以便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阐释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身体上的国境线》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在小说的艺术特色上,尤其是对男主人公恋爱对象的塑造上,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作者所描述的切身经历的跨国恋爱,包含着对国境线外女性角色的期待和作为猎奇的旅行者形象对性爱的追逐与体验。这种对女性身体直白的探索,对爱情的性与爱的分解,又注定会导致爱情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女子对爱情的大胆主动令人惊奇,本文主要从男女比例、地理的隔绝、女性的压力、女性的性成熟较早、女性的性心理、社会遗存等方面探讨了《诗经》中女性对爱情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