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回”一词起源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括《梦溪笔谈》记录的边兵凯歌之四为西夏人作品,“打回回”的口号是西夏人提出的。西夏所打“回回”指喀喇汗王朝回鹘,“回回”一词最初就是指伊斯兰教徒。“大食”、“回回”都曾是喀喇汗王朝的别称,都经历了从专指某一民族到泛称某种文明类型的演变过程,所不同的是“大食”一词的范围随着伊斯兰教的东传从西向东扩延,止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东端喀喇汗朝;“回回”一词随着宋元人对中亚认识的深入由东向西扩延,起点也是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东端喀喇汗朝。“回回”一词语源自回鹘,用来区别与喀喇汗朝回鹘种族相同而文化不同的高昌回鹘  相似文献   

2.
新疆苏非派是新疆伊斯兰教受苏非主义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派别.在喀喇汗王朝时期苏非思想与伊斯兰教一起从中亚河中地区传入我国新疆,作为一种新传入的宗教派别,苏非派步入了地方化、民族化的进程.吸收了新疆地区原有宗教和习俗的相关内容,使得新疆苏非派具有了自己的特征和不同的社会影响.文章概括了新疆苏非派六方面的思想特征:神秘性;继承性;包容性、适应性;入世性;渗透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公元16—17世纪,新疆出现了一个维吾尔族的地方政权——叶尔羌汗国。这时期,维吾尔族已在政治、宗教、文字等方面实现了统一。由于政权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和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与中亚、伊朗、印度等地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出现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局面,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维吾尔民族文化。这时期的文化与以《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为标志的喀喇汗朝古代文化是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的;也是自喀喇汗王朝以来维吾尔族伊斯兰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这时期的文化主要有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论述在喀喇汗朝境内,突厥语民族的伊斯兰化历史当中,起了桥梁作用以及使伊斯兰教成为喀喇汗朝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性人物艾布·纳斯尔·萨曼尼和阿布勒·哈桑·穆罕默德·苏非·喀拉玛提的传教历史。着重讨论"萨图克·布格拉汗是因受到萨曼王朝尼沙布尔一位名叫阿布勒·哈桑·穆罕默德·苏非·卡拉玛提的劝导而接受伊斯兰教"的说法。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了解新疆早期伊斯兰教史,特别是了解喀喇汗朝早期伊斯兰化进程中的时间和人物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喀喇汗王朝别称“大食”中国史籍之大食(Tajik),最初指阿拉伯人及其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随着时间的椎侈,其内含变得越来越宽泛,到蒙古征服时代,几乎所有穆期林部被称作Tajik,而不管他是哪个民族的,历史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曾别称“大食”,就是...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漠北时期的回鹘统治阶级曾尊奉摩尼教为国教。9世纪中叶在内乱外患的夹击下,汗国崩溃,西迁到中亚、新疆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建立了一系列的封建政权。除中亚的喀喇汗王朝于10世纪中叶被迫接受伊斯兰教外,其余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崇信这一宗教,这一点已为汉文、回鹘文及其它文字史料和出土文物所证买。随着摩尼教的传入,回鹘摩尼教徒也接受了摩尼文字,用以书写宗教文献。现存摩尼文文献不是很多,且大部分是在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的。  相似文献   

7.
《福乐智慧》是喀喇汗王朝时期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创作的一部哲理长诗。喀喇汗王朝地处丝绸之路咽喉、欧亚交通要冲的天山南北,必然受到与之毗邻的几大发源地的多元文化影响,使得《福乐智慧》一书“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集各种古老民族于其中”,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又海纳百川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喀喇汗王朝的突厥语居民及其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喇汗王朝是我国维吾尔族先民在新疆南部和中亚一带建立的政权。其境内操突厥语言的居民主要有:九姓乌古斯(回鹘)、葛逻禄、样磨、突骑施等。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文学语言——哈喀尼亚语是在九姓乌古斯(回鹘)、葛逻禄、样磨、突骑施等部落中逐渐形成的。哈喀尼亚语与现代维吾尔语具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亚的钱币和货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是对伊斯兰征服中亚之后中亚钱币和货币制度发展的概览,下限是16世纪初帖木儿王朝的末期。作者将这一历史分为4个时期,即从阿拉伯征服到10世纪末萨曼王朝灭亡;11-13世纪初蒙古兴起前以喀喇汗王朝、塞尔柱王朝、哥疾宁王朝等为主的时期;13和14世纪蒙古统治时期;14世纪后期和15世纪帖木儿王朝和帖木儿后王统治时期。文章对了解各个时期钱币的铸造、发行、流通和相应的钱币制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囘鹘文化史上被称作“黄金时代”的喀喇汗王朝持续了372年,在这段历史年代里,囘鹘人民把自己灿烂夺目的文化珍宝献给了中华民族,在东方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人民引以自豪的著名的维吾尔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就是生活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囘鹘和其他突厥人民文化繁荣的佐证。这部辞书被  相似文献   

11.
唐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史称五代时期。这时候,西域也出现了好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其中主要的有喀喇汗、于阗和高昌。 喀喇汗王朝大约形成于公元十世纪上半期,组成这一政权的主要是一些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或部落。喀喇汗朝的疆域包括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河中地区及今新疆的西部。中心有两个,一是楚河附近的八拉沙衮,也就是唐朝的裴罗将军城,一是喀什噶尔。  相似文献   

12.
过去有关藏经洞问题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某一小问题的探讨,其结论多系臆测之词,难以使人信服。本文另辟蹊径,从宏观着眼,探讨11世纪末期敦煌周围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关系,西夏对丝路贸易的阻碍和劫掠,以于阗黑汗王为代表的喀喇汗王朝与宋朝为开展和维护丝路贸易与西夏进行的斗争等问题,利用大量史料,肯定藏经洞封闭于宋元八年(公元1093年),主持封闭者为西夏驻守敦煌的军、政、僧界官员。封闭原因是防备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喀喇汗王朝进攻瓜、沙时摧毁佛教文物。  相似文献   

13.
喀喇汗王朝时期传统东方象征艺术的典范作品《福乐智慧》问世后,约仅仅相去十年多时光,就在远离喀什噶尔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巴格达,由同一喀喇汗王朝可汗世系出身的一位大学者编纂的《突厥语大辞典》(Diuānu Lugh at at—Turki,)也诞生于世了;当时,这部著作献给了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第27代哈里发穆格台迪abu—al—Qāsim Abdullah ibn—Muhammad Muqtadi Biamrillah,1075—1092年在位)。全书共分八编,每编下又分为多寡不等的章;每章的词条,均按阿拉伯词典编纂学的原理,视词本身的音韵与正字法,又分列为  相似文献   

14.
喀喇汗王朝境内的回鹘人于公元10世纪接受了伊斯兰教以后,曾在阿拉伯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一套书写回鹘语言的文字,被称为“哈卡尼亚文”,《福乐智慧》就是用这种文字创作的。论文在对其语音描写的基础上,重点与古代突厥碑铭文献和回鹘文文献进行对比,归纳总结了《福乐智慧》语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突厥语词典》看喀喇汗王朝的物质文化邓浩喀喇汗王朝是9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突厥语民族(主要是回鹘族)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帕米尔以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南、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服饰词汇的整理及分析,阐述了喀喇汗王朝时期维吾尔族和其它突厥民族的服饰特点.  相似文献   

17.
阿拔斯王朝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期,期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也达到了辉煌顶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阿拉伯艺术别具一格,阿拉伯建筑艺术是其典型代表。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呈现出伊斯兰教、多元化等特征,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兰教,其产生和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作为被传入地之一的新疆,其传播的过程也是漫长和复杂的。随着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其思想和制度也逐渐渗透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各领域,本文拟以叶尔羌汗朝为例,从伊斯兰教对这样一个封建世俗王朝形成的各方面的影响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从信仰伊斯兰教之后喀拉汗王朝(840—1212)在古代维吾尔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后的维吾尔文化方面掀开了新的历史舞台。这时期的文献也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尤其是作为喀拉汗王朝文化中心的喀什地区出现了维吾尔族文献。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的原因是国王和宫廷人士的保护和支持。这些文献中充分体现了中宫廷人士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元9──13世纪,古代维吾尔人曾并行使用过两种书面语言,这就是回鹘文献语言和喀喇汗王朝文献语言。回鹘文献语言是通行于高昌回鹘汗国的书面文学语言,又称北部回鹘语;喀喇汗王朝文献语言则是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通行于喀喇汗王朝的书面文献语言,又称之为南部回鹘语。两种文献语言在通行范围上虽然有南北之分,但是基本的特点是相同一致的,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只是回鹘语的两种书面语言变体而已。但是,由于两个王朝长期的宗教对立,使得彼此的语言交流时常中断,加之受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南北两地的回鹘书面语又不可避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