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杨若文 《今传媒》2007,(8):20-22
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以新闻事实与其承载的新闻情感信息所形成的刺激为起点.其刺激的对象,既有媒体人,也有受众.对于新闻媒体人的刺激所引起他们的情感反应,又通过新闻产品与播发者的表情而作用于受众.  相似文献   

2.
杨若文 《今传媒》2007,(11):17-19
受众群体与群体中的个体,均属于新闻情感信息的主动接受者.他们的情感反应,构成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新闻刺激,既可引发各类受众群体的共同性情感反应,又可引发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受众个体不同的情感反应.  相似文献   

3.
新闻情感信息对于新闻传播宏观效果与微观效果的取得均有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微观效果。  相似文献   

4.
若文 《今传媒》2007,(3):16-17
在新闻信息中,除了新闻事实信息之外,还存在着新闻情感信息.面对新闻情感信息,"新闻"概念应该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传播的信息中,除了新闻事实信息之外,还存在着新闻情感信息.新闻情感信息是指"当传播的事实信息是新闻事实信息时,附着于其上并随之进行有关情感方面信息传递的,则是新闻情感信息".情感信息的传播,一般是靠其外显形式依附于事实信息,随着事实信息的传递而传播.  相似文献   

6.
一、新闻媒体人应具有的高级情感 (一)新闻媒体人高级情感的主要方面 "高级情感"是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斯斯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这是只有人能体验到的情感①.这种情感,指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同自身需要相联系的复杂情感,它相异于高级动物也有的喜、怒、哀、乐、愤、惧等基本情绪、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是新闻媒体人素质中高级情感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只能有所选择地发布部分新闻信息。这就使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信息,随着传播节点的步步前移,会出现新闻信息依次递减的趋向。这种递减,会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传播环节的信息递减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整合新闻资源、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结构无论怎样变化:“倒金字塔”式结构、顺叙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等,都应服从于一个共同的目的:迅速及时地传递新闻信息。新闻信息不同于其他信息,它是“易碎品”,时过境迁,就失去了新闻价值与传播意义。因而,新闻报道要突出新鲜性重要性,传播要迅速及时。新闻导语与“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的出现与盛行,就是为了让读者尽快明了最新鲜最重要的信息。提倡散  相似文献   

9.
黄胜 《新闻前哨》2000,(1):39-40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王朝闻《美学概论》第106页)情感表现为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在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中,作为主体的摄影记者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不可能冷漠地、无动于衷地去对待,必然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态度,这种强烈的爱憎态度就是主体的情感。每一幅成功的新闻照片都饱含着主体这种强烈的爱憎情感。正确认识主体情感在新闻摄影中的活动规律,对于我们搞好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出富有强烈情感感染力的新闻照片,传播新闻信息和情感信息有着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的梳理,提出新闻摄影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意义、时空、情感的建构。新闻摄影主题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摄影的意义;时空建构要求记者捕捉“决定性瞬间”,通过组照和竖幅拓展时空表达;新闻摄影在呈现新闻内容的同时还要进行情感建构,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1.
种种现象表明:新闻缺少情感的力量,对受众而言,枯燥无味令人生厌。好新闻不只是单纯地叙述事实,传播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报道中浓郁的情感来拨动观众的心弦,从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民生类新闻节目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所以在"情感"的要求和把握上也不尽相同。民生新闻中的情感必须建立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正确处理好新闻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关系。首先记者要做新闻当事人可信任的朋友,原生态地展示采访对象真诚、真实、真切的情感表白,才能真正感受  相似文献   

13.
张子铎 《青年记者》2020,(11):26-27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泛众传播的后真相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削弱,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被视为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在受众习惯以情绪诉求来判断信息真假的今天,媒体公信力的建设需要引入情感机制.本文以情感为视角,探讨情感与新闻真实和新闻公信力的关系,旨在说明用情感建构公众认知和行动的重要性,以媒体唤醒公众的情感意识为立足点,共建社会传播的情感机制,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杨若文 《今传媒》2008,(5):21-22
一、受众心境对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广大受众的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别.仅从经济状况来说,大体可分为富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种.这种差别对各个类型受众的心态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文社科情感转向理论范式以及新媒体网络运行逻辑,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暖”新闻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新闻传播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人学”转向和新闻“温度”与“品质”,是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建设性新闻观。宏观来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统领,其本身就为新闻传播工作指向了人。中观层面的新闻观应该怎样体现人?怎样为人的精神服务?这取决于新闻文本的价值观,它不同于新闻价值,它是用于判断和左右新闻价值的更为隐秘和更具决定作用的悬置的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内嵌于新闻文本中,并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和建构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新闻播音要不要情感?从事了十几年新闻播音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新闻播音需要情感!受众之所以喜欢新闻节目,主要原因是他们通过这一途径,快速、准确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如果我们在播报的过程中缺乏热情,声调冷冰.只是见字发声,那么.这样的新闻播音是不成功的。其人其声没有对受众产生多少魅力.新闻内容的传播自然要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客观报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自古以来,新闻报道客观性一直占据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新闻传播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公众传播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要将自身的情感因素加入其中。我国新闻报道一直颇为重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下文主要分析客观报道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并探讨其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晓鹏  范静涵 《中国记者》2023,(10):101-107
<正>本文认为,当下媒介深度融合、技术形态迭代升级的同时也发生传播范式的融合:新闻传播从原有传统媒体时代偏重理性传播朝着情感传播方向深度融合发展。情感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因素,旨在创新报道,与受众“重建连接”,形成情感共鸣的互信亲密关系。“用户意识”成为一条主线,以期建立人际联系。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是媒体与人之间的“连接”,情感传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是融媒体深度发展道路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指引。本文提出,融媒体传播注重情感传播,但并非与理性传播相对立,而是在媒介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形成共存互补的共融范式。  相似文献   

19.
在报社、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几乎都是在做新闻信息传播工作。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竞争,不外乎是新闻信息的竞争——也即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竞争。在当代已处于信息社会的情势下,探索和掌握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规律,对于现在及未来的新闻信息传播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人有兴趣于研究世界政治史,如果有人要探究一些党、政首脑下台或上台的原因,其中基本答案之一,是新闻信息传播使然。在本世纪70年代,一些人对尼克松总统的辞职感到诧异。这就要问B·伍德沃德和C·伯恩斯坦这两位《华盛顿邮报》的青年记者。他俩跟踪有关信息,查根究底,并且妥善地通过新闻媒介来传递,把有关“水门事件”的信息报道给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和改革。1962年,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从此地球村的概念深入人心。麦克卢汉指出地球是一个整体,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既是民族的发展,更是世界的全面发展。跨文化的新闻传播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通过新闻的传播进行互相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了各区域间的信息共享。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意义及跨文化新闻传播需要遵循的理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