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前期,也就是“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都自印《鲁迅语录》,是继《毛主席语录》之后版本最多的又一个伟人的语录。人们便以为《鲁迅语录》是“文革”时期的创举。其实,早于“文革”二十多年,就有至少四种“鲁迅语录”问世,宋云彬辑录的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来,一股“文革手抄”热流在涌动。一些不负责任的炒作,使一些对“文革”不甚了了的小青年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更有甚者,要将“文革手抄”作为经典载入文学史册! 对此,作为一个“文革”过来人,有必要说几句真话。“文革手抄”政治批判“文革手抄”是“文革”极左和青年狂热相结合繁殖的怪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旗帜的指引下,从“反右派”到”反右倾”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中国极左的成长轨迹。而从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到“揪叛徒”、“挖特务”、全民“清理阶级队伍”,则是“文革”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道路。“文革”极左一煽再煽,狂热的青年群体则一烧再烧,整、揪、挖、清,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3.
许杰  杨云亮 《新闻传播》2006,(11):64-64,66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是就事件新闻的时效性而言的。同样的,谁以最快速度传播给受众,谁就会赢得主动,赢得市场。这也是任何一家媒体必须花大力气争取的。但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大舞台。某一家媒体即使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占据社会上发生的全部有价值信息。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原因,新闻的传播速度有时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导致我们会错过新闻的“第一落点”。因而,抓好“非第一落点”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之初,曾有一位学者把中国新闻媒体和西方的新闻媒体作了比较,然后提出了一个结论:我国的新闻媒体只报喜不报忧(这当然主要指文革及文革后期),缺乏舆论监督,好比是“喜鹊”,而西方的新闻媒体反面报道多,舆论监督力度大,好比是“乌鸦”。  相似文献   

5.
徐雁 《中国编辑》2006,(5):75-77
我的雁斋里藏有两册有关书房的同名专集,一部是《光明日报》原“周末生活”版编辑组编集的《我的书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以下简称京版《我的书斋》),另一部也还是叫《我的书斋》(文汇出版社,2000,以下简称沪版《我的书斋》),是由《新民晚报》“读书乐”版编辑曹正文先生编集的。到去年春夏之交,南京《开卷》杂志的执行主编董宁文先生又编集了一种《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05)。如此,三本书并肩于我的“书之书”专橱中,大、中、小各有形制,不经意间见出一种相成之美,已是当代书文化的一道小风景了。  相似文献   

6.
1990年的某一天,我不经意间收到一封寄自台北的信函,信函的内容大抵是说:主办方即将在台北创办一本面向全球的大型华文儿童文学季刊,特邀全球各地的业界人士担任该刊的撰述委员,特邀撰委名单将在创刊号上刊布,望万勿推辞云云。从这封信函得知,本人有幸被推为大陆地区的特邀撰委。信函末的落款是该刊的创办人兼发行人,一个陌生的名字:林焕彰。收到这封信函,老实说,除了有些意外和高兴,更多的还是迟疑和忐忑,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复。在此之前,我从未与台湾方面有过交往,更别说直接担任台湾刊物的特邀撰委了。我知道,我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说白了还是内心深处那个挥之不去的“文革”印记在隐隐发生作用。有过“文革”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文革”期间“台湾关系”绝对是个令人心悸的可怕词语。多少家庭为此噩梦连连受尽折磨,我和我的家人就有切身体会。没过多久,同样内容的信函再次寄了过来。显然,寄件人希望我尽快回复,因为创刊号即将付梓了。这次,我没有再犹豫。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毕竟,时代的轮盘已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我细细阅读了创办人兼发行人真诚的邀请函和他那让人感动的“走上儿童文学的不归路”倾其所有“零花钱”的创刊设想后,我更相信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了。这就是1991年1月出刊,至今仍在持续出版的《儿童文学家》。这也是我与焕彰通信交流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文革结束后,“阶段斗争,一抓就灵”的口号还喊了几年,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两个口号统治中国人十几年,把国民个个训练成了“斗鸡眼”,结果,斗得国民经济几近崩溃,斗得老百姓一穷二白,斗得中外人士老死不相往来。 改革开放了,这两个口号不能再喊了。再喊,人家老外吓得不敢来呀!但中国人习惯于用口号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不喊口号,何以振奋民族精神?于是,遇有重大任务时,一个时髦的口号“打一场战役!”便应运而生了。就像当年解放全中国的大决战  相似文献   

8.
月夜焚香,杯茗添静,再手把一卷书,或端坐,或仰卧,便觉万种思虑尽都忘绝了。恬然乐之,悠然忘世,想必这就是读书的极好境况了。书籍恰是人最好的饰点。故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爱书之人这种心境大抵都是不会陌生的。  相似文献   

9.
据当年毛泽东贴身卫士的回忆,那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话,是由一次搬动毛泽东书房里的大沙发而引发出来的。有一天,几个卫士准备把毛泽东书房里的大沙发搬到另一个房间,门小沙发大,试过几次都搬不出门,只好又放回原处。毛泽东在沙发左右踱步,时  相似文献   

10.
我是“文革”前最后的一届大学生,当时读的是水利工程.毕业后一直在水利部门工作.但我个人更喜欢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所以,在“文革”结束,恢复研究生制度后,我在一九七九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于是由工科生变成了文科生.三年后毕业,分配到湖南长沙岳麓书社.那时岳麓书社刚刚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分出来,建社不足半年,全部人马加起来,也就十几个.大家在一间大办公室上班.另外在不远处新华社湖南分社招待所还租了一间约十平方米的小房子,我被安置在这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处的腐败案件中,有不少被称作“大贪”的人,在刚步入仕途或步入仕途后的一个时期内,还是想当一个“好官”甚至“清官”的,此时,他们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糖弹”还是有抵御能力的。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往往招架不住老婆的推拉唆使,抵挡不住子女的软缠硬磨,枕头边的阴风以及儿女的骨肉亲情占了上风,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就可能产生动摇。“再怎么着也得为这个家着想,也得为子女考虑。”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便将党纪国法抛之脑后,张开了贪婪之口,伸出了罪恶之手。大量案例说明,这些人实际上是被自己的老婆…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村是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师庄乡老张湾,地处霍州市与灵石县的交界处,太汾公路从村中间穿过。民国时期,村里土地广阔,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人们勤劳朴实、善良忠厚。户户多以农为业,经营磨坊做些小生意的也有几户。村里有学堂、祠堂、书房。村风安静和谐,团结友爱。然而自从日本鬼子来了以后,我们的村就遭了大殃。日本鬼子犯晋后,先是驻扎在晋中灵石一带的据点,常来我们村一带扫荡。杀人放火、胡乱抢劫东  相似文献   

13.
“文革”中的山阴路其实,“文革”期间横行一时的“成分论”或为“血统论”,并非始于“文革”,而是在大饥荒刚过去的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大行其道了,“文革”期间只是愈演愈烈的大爆发而已.“文革”前,住在我隔壁一个冯姓同学的姐姐从小学弹钢琴,而且刻苦程度在那年月很是罕见.我小时候因为多病,小学时期基本没怎么去学校上课每天清早我在她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中醒来,晚上又在她抑扬顿挫的琴声中入睡.有时半夜醒来,还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乐曲.但是因为她的父亲1957年被错划为有派,所以专业成绩再好也进不了音乐学院.此人“文革”后去了美国,博上毕业后成了一家著名乐团的独奏演员.  相似文献   

14.
第一、形式新颖,现代与古典相结合。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也就成功了一半。《有报天天读》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新颖的形式。一是书房式的演播室。演播室布置成一个古典而雅致的书房,主持人杨铞麟着一袭长袍,捧一杯清茶,俨然一个古代的说书场景。这让看惯了一板一眼播新闻的电视受众一下子耳目一新:二是现代化的读报方式。电脑在节目中扮演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稿件中,时常看到听到这样字句:表扬张三做好事就写:“说起张三.全村人都伸大姆指”;介绍李四常照料五保老人,就写老人“见人就说”,“逢人便夸”;……试想,即使张三做的事情很突出,群众很赞成,也不可能“全村人都伸大姆指”夸他;李四照料老人,再勤快,五保老人也不会“见人就说”、“连人便夸”.这些词句大绝对、太夸张了. 新闻本身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使用夸张之言,似乎更生动了,其实只会引起读  相似文献   

16.
论文小语     
写文章也叫做文章。这个“做”字,大有讲究。不做,只有一团意思在心理,变不成文字,落不 到纸上,就出不夹文章。太做,就显出做作,入工昧太浓,斧凿痕太童,失去了天真自然不会是好文章。这便有个度。写作的功力,也可以说就是掌握这个度 的功力。最理想的情况是,既惨淡经营,字斟句酌,又浑然天成,不见雕饰,如行云流水一样,看似没育法穹,玄则谨理自在。  相似文献   

17.
假如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再会”与“再见”都不是句子,也不是词组,而仅仅是个无多大差别的同义词。但它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在不同人那里,却可用有声语言的不同艺术技巧,表现出细微而丰富的不同思想感情。 若单就这两个词的有声语言的语调和停顿而言,也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中央电视台张悦主持的《为您服务》节目,她的“再会”一词就说的颇有诗意,耐人寻味。“这次节目就到这儿了”,“下次节目再会”。它的读音听来好象都是轻声,甜甜的。特别是“了”字,轻轻一带。因此,作为听众的我们,心中不由的产生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一般要经历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这一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选题居于首发位置.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就新闻批评而言,只有过好了选题关.新闻批评才能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新闻批评的选题既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选题规律,同时批评报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新闻批评在选题上有特殊的要求。总的来说,新闻批评的选题应把握“两不”、“三点”、“一小”“两不”是:一不“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指的是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时批评对象和范围过宽、过泛,滥用新闻批评。“四面出击”是文革遇风,早就应该遭到摒弃。我国目前正沿着…  相似文献   

19.
非议他人的行为悖谬时,常常听到的话是“这人有病!”非议过他人,当然就反证了自已“没病”,而且不乏睿智,是合于潮流者。 一次会议,本来计划一周会期,结果压缩为三天,原定会议经费砍了一半。会间没有“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公费旅游;会间晚上,也没有灯红酒绿、歌舞征逐,而是抓紧时间讨论、交流,大有焚膏继晷的劲头。于是便有人指指点点:“现在还有人这样开会,分明是‘有病”。  相似文献   

20.
入境问书     
鸣谦  红萧 《出版参考》2005,(9):49-49
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到朋友的家里,不去参观人家装修豪华的客厅,也不急于陪着朋友聊天,而是往往直奔朋友的书房,看看他的书架上都有些什么书。我把这个不太好的习惯称为“入境问书”。“问”久了,我有个发现,就是朋友们的藏书几乎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