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楚辞笔记》作者张炜舍去介绍屈原家世、生平、政治活动的烦琐,以审美的目光,直接进入文本,去感受《楚辞》的美和屈原人格的  相似文献   

2.
《云中君》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神灵祭歌。汉代以降,关于云中君是谁,历代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两千多年来,可见的《楚辞》注本近百部,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一部完整注解《楚辞》的著作。王逸是东汉文学家,生长在楚地,其生活年代与屈原写作《九歌》年代较近,他对屈原的身世遭遇感同身受,《楚辞章句》因此成为后世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3.
《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原书十六篇,汉代刘向辑,今天所见到的十七篇,是汉王逸所增。“楚辞”是楚国伟大诗人屆原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歌,与《诗经》中的诗相比较,它的篇幅扩大,句子较长,不采取回环复沓的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浓厚地方特色。以其为楚人独创而又有特殊形式的诗歌,自汉以来,即被称为“楚辞”,又称为“赋”。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其后楚人宋玉、唐勒、景差诸人,均仿之而作。降至汉代,更大量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一、从《(?)鸟赋》看《惜誓》的作者《楚辞·惜誓》的作者,至汉代已不清楚。《楚辞章句·惜誓序》云:《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第一句"《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首先说不知谁所作,其态度很明确。下面说:"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提出曾经有过的一种说法,但表示了对它的怀疑。洪兴祖作《楚辞补注》只是就序中提到的贾谊,摘引了《汉书》有关贾谊生平的文字,并摘录贾谊《吊屈原赋》中几段,说:  相似文献   

5.
自北宋欧阳修著《六一诗话》以来,早期诗话主要是记录诗坛的遗闻轶事,或记载有关诗歌理论的见解主张。自南宋起,随着诗歌评论方面的内容逐渐增多,有关《楚辞》研究的理论亦增加了。他们的评骚论点,基本上继承了北宋人的说法,以颂扬屈骚精神反映宋人的特殊心态,但有的著作如《沧浪诗话》则完全脱离传统文艺理论,而创立了新的主张。《诗话》评论包含着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 赞扬屈原忠贞 由于时代的因素与个人遭际等原因,宋人在诗词中高度赞扬屈原的高大形象,也寄怀着自己敬慕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故在评论诗词的“诗话”、“…  相似文献   

6.
朱新林 《图书馆杂志》2012,(7):84-88,93
龟井昭阳《楚辞玦》是江户时代古文辞学派治学特点在《楚辞》研究上的体现,是江户时代《楚辞》注解中的佼佼者,是他研治《楚辞》的精粹所在,正如"玦"字义,足以与浅见炯斋、卢东山、冈村瓮谷等人《楚辞》研究成果鼎足而立。目前,梁容若《中国文化交流史论》、星川清孝《楚辞研究》、戴锡琦等主编《屈原学集成》、李庆《日本汉学史》未著录,崔富章师《楚辞书录解题》著录较为简略,竹治贞夫《楚辞研究》、稻畑耕一郎《日本楚辞研究前史述评》、徐公持《日本的楚辞研究》、徐志啸《日本楚辞研究论纲》等研究成果亦语焉不详。由于该书是"日本学者独立地对《楚辞》所作的第一部注解书",在日本《楚辞》学界具有重要地位,故本文对其书作者、体例、内容略作考证,以公诸同好。  相似文献   

7.
对于屈原及《楚辞》的研究,是中国文化界时常关注的问题,近一年来,世人对于这一话题又有什么新见呢?我们从中国屈原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上可以得到不少信息。这次会议于1992年10月9日至13日在山西省临汾市举行,由山西师范大学主办,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会员及部分外国学者共106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111篇,围绕“屈原与中华文化”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分歧自然依旧存在,但也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今分类述其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被学术界称作“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朱谦之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推出的洋洋十卷本《朱谦之文集》引起学界极大的关注。自中国近代以来,福建产生了许多得时代风气之先的著名人物,如林则徐、严复、冰心、卢嘉锡、侯德榜、郑振铎、陈景润等,朱谦之也是其中的一位。著名学者王亚南曾称誉道:“朱先生时代感非常强烈,而且搜集之富,钻研之精,涉猎之广,读其书,知其生平者,均交口称道。”的确,综观朱先生的学术著述与生平实践,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一个有强烈爱国情感、民族自豪…  相似文献   

9.
笔者偶然查阅《山带阁注楚辞》一书,(蒋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发现卷首的两副地图《涉江路图》与《渔父怀沙路图》排印错置,与原刊本有误。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清代学者对屈原诗篇注释与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以资料翔实著称。卷首有蒋骥考订楚辞地理与屈子两朝迁谪行踪的《楚辞地图》(目录则云《考古地图》),计有《楚辞地图总图》,《抽思思美人路图》、《哀郢路图》、《涉江路图》、《渔父怀沙路图》五图。问题就出在后两副地  相似文献   

10.
《楚辞》并非屈原作品本来的名称,而是汉代人对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称呼。汉人以"辞"命名屈原、宋玉等人作品,主要原因在于"楚辞"继承了先秦时期辞体形式的包容性、内涵的广泛性和盛世危言的情感表达特点。较之先秦辞体,《楚辞》在文体表现形式、情感内涵和影响力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代表着辞体发展的高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楚辞》涵盖了屈原的人生使命和心路历程.王锡荣教授的《楚辞新论及其他》对屈原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认为屈原的个人哀伤充分体现在作品中,用文字之妙展现哀伤之美,通过凄美传说寄托全部情感,塑造了百转千回的意境.屈原一生都在感叹时光流逝,因为他政治抱负成空,失去报效祖国的途径,但又不甘心碌碌无为.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褚斌杰先生,以其对楚辞学半个多世纪持之以恒求索不止的满腔热忱,又一次向人们奉献了楚辞学研究新著《楚辞要论》(以下简称《要论》)。其可圈可点处甚多,但笔者以为主要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橘颂》是家喻户晓的《楚辞》名篇,历代注家对它的意旨与词藻,已尽有高论疏考。但对于《橘颂》所颂之物──橘和橘树,则无有质疑。笔者却认为,屈原在《橘颂》中所颂之物,不是橘而是柚,即又称香栾、文旦和长青果的芸香科植物柚树的成熟果实及柚树。屈原在《橘颂》中对所颂之物——“橘”和“橘树”,从种植生长的地区到树干、树叶;从果实的形状到皮色和内色,都有具体的描写:‘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移”、“绿叶素荣”、“曾枝刻棘”、“精色内白”、“梗其有理”……在诸多的描写当中,除了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其种…  相似文献   

14.
戴震《屈原赋注》中《音义》三卷署名为汪梧凤,后之学者不察其究而以之为是。如游国恩《楚辞讲录》,褚斌杰校《屈原赋注》的前言皆以《音义》三卷为汪梧凤所作。但是,若对跋文做一番推理,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汪梧凤跋文云: 右据戴君注本为《音义》三卷。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常置案头,少有所疑,检古文旧籍,详加研核,兼考各本异同,其有阙然不注者,大致文辞旁涉,  相似文献   

15.
茅盾从比较神话学角度,认为《楚辞》的来源是中国中部民族的神话。《楚辞》中某些篇章如《九歌》、《天问》、《招魂》等在文学类型上就是神话,与屈原的人生情感经历无关。在中西神话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楚辞》中具体神话的阐释,茅盾简单勾勒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神话世界。茅盾对《楚辞》做出神话学的阐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虽然在阐释《楚辞》主旨的时候,过于强调神话材料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者的主体性改造,但总体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研究屈原生平,《九歌》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屈原音乐的忧患意识,并初步探索了屈原音乐忧患意识对我国封建社会音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歌之最最早的诗歌总集——春秋时期的《诗经》。最早的长抒情诗——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最早的叙事诗——东汉的《孔雀东南飞》。第一部以个人选编成书的诗集——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收屈原、宋玉等人辞赋16篇。文学史上诗作留有最多的大诗人——南宋陆...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在其所创作的楚辞体作品中,作品的诞生均直接联系着当地的音乐,对楚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九歌》作品中,《九歌》以一组文辞优美、情致深婉的诗篇,糅合动人的传说、迷离的意境、优美的景色,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描述不同的神女爱情故事,并以祭祀歌舞为题材反应南楚的社会生活、自然风貌,在民间影响极大。本文主要对屈原的音乐创作进行阐述,分析《九歌》在民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余冠英:《诗经选》。本书《前言》对《诗经》的形成,对风、雅、颂的分列和内容都作了介绍。选诗以风和小雅为主,大雅、颂选得少。注释精确,诗后并对诗意作了说明。(2)马茂元:《楚辞选》。本书《前言》从文学史角度介绍《楚辞》,突出屈原在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书中着重选了屈原的辞赋,也选了宋玉、贾谊、淮南小山各一篇。注释详明,又有分段说明。(3)余冠英:《乐府诗选》。本书《前言》对乐府的起源和演变作了说明。内容分汉魏乐府古辞、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汉至隋歌谣、汉魏晋宋文人乐府。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成功塑造了屈原形象,并且由于二人生平经历的相似,列传显现出了很多司马迁的史学观念。本文从《屈原列传》出发,探讨司马迁对皇权的反抗,对天道观的挑战和对人性光辉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