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中央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改造并利用中国传统社会广泛存在着的约定成俗的民间互助行为、创新并发展马列主义合作理论的结果,是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与经济动员策略而在苏区发展起来的。就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革命战争、经济建设、资源动员的关系而言,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成功地利用了赣南闽西地区乡村既有的民间互助习惯与行为,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的积极性,有效集约地动员了苏区颇为紧缺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2.
有关土地革命与苏区宗族组织之间关系,学者们不仅注意到宗族阻碍革命的消极作用,而且也注意到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面对苏区存在革命对宗族组织的让步、妥协等现象时,有学者试图从非阶级或非阶级斗争角度来理解。然而,离开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研究革命对宗族组织的改造,有可能犯本末倒置的错误。可以从阶级斗争视角来探讨革命与宗族的关系,并从目标与过程的辩证关系角度来进行分析:从目标指向上看,革命对宗族组织的改造是明确的,即宗族是封建组织,打击它是绝对的;从具体的过程上看,面对强大敌人时,为了获得更多群众理解和支持,对宗族组织的改造或作出一定妥协,或利用宗族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3.
当乡村作为革命的嚆矢时,宗族被视为革命的羁绊而成为打击对象。在其后苏区的社会整合中,中共力图通过基层政权建设使宗族走向国家。然而考察苏区整个历史变迁过程,农民的宗族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除,宗族势力还时隐时现,且在苏区沦陷后很快又得以恢复。通过对宗族改造的考察,我们发现,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具有巨大的弹性,要消弭其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闽西土地革命期间,中共领导了闽西苏区的社会改造.这场针对封建恶习陋俗的社会改造,是中共为促进闽西土地革命及闽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进行的,改造的内容是丰富的,改造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通过社会改造,整个闽西苏区树立了社会新风尚,充满着革命的精神风貌.闽西苏区的社会改造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舒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22-25,34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建设,保障了苏维埃革命的开展,初步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组织优势与政治优势。在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开展苏区社会调查;建立苏区群众组织,开展社会建设;进行社会风气建设,重建苏区社会秩序;关注苏区民生问题,兴办社会事业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延安时期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苏区社会建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毛泽东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对苏区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有:推动了苏区工农主导型社会结构的形成,构建了保障工农群众享有革命成果的制度框架,创造了阶级斗争基础上的新型社会关系,发展了服务于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的各项社会事业,领导了针对封建恶习陋俗的社会改造,开创了进行社会建设的群众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漫画是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斗争、壮大力量、勇于牺牲的重要革命宣传形式之一。中央苏区漫画的创作方法从当时实际的革命政治动员需要出发,其目的是唤醒民众、团结力量、共同抗争,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斗争性和革命性等特征。中央苏区漫画宣传的政治动员作用主要体现在革命动员、战争动员、建设动员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作为旧社会束缚人民的四大“绳索”之一,“神权”不仅影响到群众的革命情绪和阶级观念,而且直接阻碍革命动员的开展。自土地革命开始以来,中国共产党即在苏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神权”运动,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这一政策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满足了苏区革命动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苏区精神是中国苏维埃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风貌的总称。加强苏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历史时期,苏区精神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意义,应采取措施加强苏区精神研究和宣传。  相似文献   

10.
对占中国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成功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对农民进行社会动员主要是通过对农民启蒙和教育的方式进行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对农民进行启蒙和教育时注重和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因而使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同时,多种启蒙和教育形式的运用从各个方面影响并动员了广大的农民.因此,被广泛动员起来的农民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一个在党的领导下,以各级苏维埃政权为核心,辅以各类武装或非武装的群团组织围绕其外的苏维埃政权体系。从社会改造的视域下观察,这个苏维埃政权体系是工农群众在中共领导下改造社会的工具。中央苏区依靠苏维埃政权体系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社会改造创造条件,开展了社会改造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了改造社会事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了苏区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并为今天一以贯之推进的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丰厚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12.
革命文艺是中共革命事业的重要元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创建的红军在苏区斗争中形成了运用革命歌谣宣传动员的传统。由于反"围剿"战斗失利,数支较大的苏区红军先后长征转移。长征途中红军尤其重视部队的宣传动员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文艺宣传机构,宣传形式多样,革命歌谣成为红军宣传动员的重要武器。以红四方面军为例,革命歌谣在长征途中激励将士行军、鼓动红军战斗、策反敌方士兵、动员民众拥军、团结兄弟部队等宣传动员中发挥了重要功用,是革命文艺运用于宣传动员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苏俄革命经验的启示,加上内部革命动员的需要,各苏区曾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共产党礼拜六运动"。这一运动,可以说是当时苏区群众运动的一个典型。通过这一运动,不仅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当时革命动员的需要,也为当代的社会动员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宗族作为传统社会的组织,曾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对宗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宗族采取慎重的态度和政策,中央苏区的宗族在中国苏维埃革命中产生了分化,出现赞同、中立和对抗三种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苏维埃革命时期,苏区的土地分配政策在乡村地区的深入不仅依赖于决策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也借助了一定的动员技巧。苏区政府通过培养农民的阶级意识、满足农民平均主义的诉求、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等措施,动员了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土地分配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有效治理乡村社会并取得全国政权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社会的实践,体现了这样的一些特征: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全面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动员手段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巨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社会的重要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中的乡村治理工作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苏维埃政权区域的简称。长期以来,苏区史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特别是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苏区经济史是苏区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学界前辈的辛勤耕耘下,苏区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经济史研究的衰退,苏区经济史研究同样处于不景气的状况。但是,我们认为,苏区经济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方面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法宝,毛泽东是社会动员的大师,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充分依靠和广泛发动群众的社会动员,形成了社会动员的丰富思想,发挥了社会动员的巨大能量,有力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坚持以政治动员为根本,以群众动员为主体,以思想动员为中心,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新时代新征程,探索和把握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内在逻辑,不断提升全党全社会的社会动员能力,对于应对时代挑战,汇聚民族力量,推进强国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春苏区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宜春苏区为湘鄂赣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宜春苏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宜春苏区是湘鄂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第四宜春苏区是开创和保卫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战场;第五,宜春苏区是连接湘鄂赣根据地与湘赣根据地乃至中央根据地的战略通道.  相似文献   

20.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报刊。它及时引导苏区民众选择正确的社会信仰;宣传了党的社会主张和党制定的社会制度;围绕建设苏维埃新社会,充分发挥了中央政府机关报的宣传、动员和批评等功能,成为鼓舞苏区军民进行苏维埃新社会建设的号角,对苏维埃新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