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育教育是教师通过教育载体传授思想、政治、道德知识,达到受教育者知、情、信、意、行的教育过程,是实现符合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神物质产生的最佳效果的社会活动。目前,中专学生思想品德有其特点。其现状如下:第一,学生思想的发散性。从传统教育体制转变过来的当代学生的绝大多数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品德是一致的,他们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也强调独立思考,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同时也不可否认思想道德的失落、拜金主义、金钱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注意以及各种腐败消极思…  相似文献   

2.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一、以情激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因素的变化过程,情对学生的行为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师生心意相通,便较易变成教学目标.如果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以知为基础,以情、意为中介,以行为外部表现。思想品德的形成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螺旋式循环发展。这一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并且离不开客观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了具体的环境,人的情绪和情感就无从产生。因此,环境  相似文献   

5.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学生对社会人和事物的意识或认识,还包括对社会本质、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的感知和反映。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住忽视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在关系,从而影响了学校思想教育的效果。其实,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在学校思想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外界各种影响,反映到教育对象的主观世界中,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形成行动动机,并在思想上作为行动方式的选择,然后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行动动机转变为实际的言行,在多次重复的活动中,行为变成习惯,变成个性。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来看,“知”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这里的“知”不仅是思想品德的理论认知,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道德品质教育是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围绕德育任务来进行的。小学德育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并采用不同于成人的原则和方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在实践中产  相似文献   

8.
胡福凤 《文教资料》2010,(15):145-146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的过程,靠强行的灌输是行不通的。只有使思想品德课充满“人情味”.在“润物细无声”中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学会让课堂充满“人情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德育功效,使学生达到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李保明 《中国德育》2015,(23):71-74
品德是一门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等品德心理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信"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节点"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良好信任认同,道德是难以真正内化的。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来看,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知识、情感、意志、操行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有关德育本质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德育的主体问题争议很大,出现了“学生单一主体论”、“互为主体论”、“主体转换论”等,这些“不同主体理论之所以出现,最主要的是关注我国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对单一主体中教师主体的怀疑和否定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中心论’,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五育并重,德育为首。德育在青少年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从人的品德结构来看,它包括道德观念(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四个要素。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良好的品德形成是良好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结果。所以,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  相似文献   

12.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即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即行),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足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而知、情、意、行在形成人的思想品德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转化的。道德认识(即知)是产生道德行为(即行)的依据,而道德行为(即行)在实践过程中,又巩固和发展了道德认识(即知)。思品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知行统一,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深化思品教学。  相似文献   

13.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  相似文献   

14.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道德方面的知、情、意、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德育作为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过程。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环境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学具有教育性,传授科学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那么,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思想性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 加强自身知、情、意、行的培养 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这个主体虽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具有教育性、示范性的影响力,时时处处都在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知、情、意、行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发展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它对人们的行有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知、情、意、行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各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接受“知”、巩固“意”、指导“行”的稳定而持久的催化剂。因此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由于电视媒体可将视觉和听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以同步的声像,直观生动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张莹 《教师》2011,(11):9-9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核心是育人,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德育要求和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是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师生间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和充满信心的有效交往过程。教师是品德教育的指导者、组织者,除平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品德教育外,  相似文献   

20.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促进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应注重通过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培养有高尚情操的新一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