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水平,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要求,发扬学校“生活教育”特色,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心灵”的原则,分“真知、真懂、真信、真用”四步走,创新开展了“八荣八耻”荣辱观系列教育活动。真知——就是让孩子们真正熟知“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为此,学校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即学校推出一个“八荣八耻”专栏;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推出一期“八荣八耻”节目;音乐教师教唱一首“八荣八耻”歌曲;班…  相似文献   

2.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创建班级文化 我们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开辟宣传栏,学唱“八荣八耻”歌等形式,将“八荣八耻”内容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做到入脑、人心,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集思广益,制订出班级的“八荣八耻”,以此作为衡量其言行的一面镜子。这样,荣辱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班级“八荣八耻”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06,(6):10-11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成为今后学校德育的主题和灵魂。荣辱观教育只有回归学生生活,才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叩开学生的心扉,将“荣辱观”的种子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里。从而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4.
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地方。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和践行社会公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效地运用扬善抑恶的教育手段,将“八荣八耻”由浅入深地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5.
祁自成 《甘肃教育》2011,(24):67-67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朱静萍 《今日教育》2006,(12S):14-15
自从“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以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八荣八耻”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构建学校立体的教育框架:如何在教师教育和学生教育两个层面.共同树立是非分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八荣八耻”成为师生做人、做事的座右铭。成为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生命奠基石?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摸索.南岸区四公里小学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将学校日常工作与“八荣八耻”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切实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走进校园、走近师生。  相似文献   

7.
铁秀梅 《甘肃教育》2013,(20):79-79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杨丽波 《中学文科》2007,(10):43-43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和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不能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足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重要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精辟概括,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标尺与精神导引。我校在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八荣八耻”的精神内涵,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10.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人不能脱离环境,同样,学校教育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完全依靠文理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是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感性认识,从而理解一部分前科学知识。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与“在生活中学习”有机结合,从而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物理教学能真正走向、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1.
自从“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以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八荣八耻”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构建学校立体的教育框架;如何在教师教育和学生教育两个层面,共同树立是非分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八荣八耻”成为师生做人、做事的座  相似文献   

12.
教育来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归根结底是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置身其中,现身说法,感动才能感染;贴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才能生成;关注细节,学会尊重,感同才能身受;精选素材,触及心灵,创新才能出彩;研读标准,吃透教材,深入才能浅出。  相似文献   

13.
“生活·实践”教育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提出了以“六力”为核心的学生素养观。明晰“生活·实践”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与价值意蕴利于推进当下课程内容联系生活、促进教学方式贴近实践、驱动教育评价维度多元。为具体落实“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发挥“生活·实践”教育作用,应坚持实践育人理念,融合教育政策做好顶层设计;确立知行合一教法,贴近学生生活构建实践平台;拓展教育评价维度,围绕学生素养展开评价活动。践行“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可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理论引导,为落实劳动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凸现新课程理念,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相结合 1.贴近学生生活。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试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充分突出地理知识的“有用性”,展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孩子们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假期生活的感受,其中一条是“在新学期中,在家庭生活中,你最渴望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说,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希望父母和自己多交流多沟通。在两个班级70多名学生中,有个学生渴望在学期中有机会能和父母去北京游览,一名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这孩子的父母一直在上海打工),三名学生希望父母给自己更多玩耍的时间,还有五名学生希望父母给自己买更多的课外书籍,其余的都选择了“希望父母和自己多交流多沟通”。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设计依据 “八荣八耻”活动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指导小学生根据这一热点话题来选材,进行练习写作,是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八荣八耻”活动的这一“社会热点”新闻话题,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发现美,体验生活感悟美,描绘生活展示美,创新生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提出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这样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让这一事关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真正进驻学校、进驻学生心灵?为此,我们曾组织过一些小型的座谈会.希望通过讨论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然而老实说,在座谈会上听到的并不令人鼓舞,相反,畏难情绪,无可奈何、无所作为的思想状态随处可见。而与此同时,社会上形式主义之风已渐成盛行之势——挂“八荣八耻”标语.唱“八荣八耻”歌,组织“八荣八耻”知识竞赛,编“八荣八耻”书……学校里,要求学生抄写10遍20遍“八荣八耻”内容的有之,反复诵读、默写、背诵的有之,以至于一些小孩子已经不愿意再和大人谈论“八荣八耻”……怎么办?好在大家对加强“荣辱观”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对流于形式的教育的反感也是一致的。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切合实际、富有实效的做法了。就是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编辑部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组一线教师写来的章。这些章没有太多的理论色彩,都是在亲身实践中产生的感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触发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更多思考。如果能够引起部分读的共鸣并给予小学教育工作们一点启迪,那就“于愿足矣”。[编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当前作文教学脱离实际,使得学生的习作缺少生活气息的现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提出了“积累素材,走进生活;改革命题,贴近牟活;积累语言,描绘生活:优化评价。创造生活”四个指导策略.以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教育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只有教学向学生生活回归,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只有真正正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活力。为此,彭镇学校将《中学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整合的途径和方法》确立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