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0世纪 30年代 ,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 ,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 ,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 ,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 ,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由于美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以及两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争夺和勾结,对日政策构成美国远东政策的中心。而中美关系是不密切的,美国对华政策也不甚积极。大战的爆发,美日交恶,使中美关系发生最大变化,美国对其在华利益及前途的估计大大增高,从而导致美国远东政策中心转向中国,新的对华政策形成。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国在远东地区推行一种最大限度维护其自身利益的经济政策,即对日本由全面绥靖到最终趋向强硬,对中国则多般压制的同时又不得不给予吝啬的援助。英国的这种政策对其自身以及当时远东的国际局势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穷兵黩武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国民政府的外交不得不转入了战时外交。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美国的关系明显地分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两个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美关系并不看好,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此境况,此后的中美关系则是国民党与美国的“密月期”。太平洋战争前双方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自抗战爆发至1939年9月为第一阶段。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尚未与对英外交分开,也没有成为其外交工作的重点,对美外交活动的目标在于促进美英合作,“南联英美”,经济制裁…  相似文献   

7.
由于美国传统的远东政策原则:倡议和支持门户开放政策,但拒绝为维护此政策而战。阻碍其对已变化了的远东权力格局及带来的美国在其中的角色的认知,由此又缺乏正确的对日本破坏远东平衡行为的因应战略,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执行了一条充满矛盾的、两重性的远东政策。此政策的结果,不仅使美国对中国的道义及经济支持大打折扣;而且因美国的对日绥靖,在经济上充当为日本积累和储备战略物资的"帮凶"角色,实际上纵容和刺激了日本扩大侵略,并最终也把美国引向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8.
由于美国传统的远东政策原则:倡议和支持门户开放政策,但拒绝为维护此政策而戏。阻碍其对已变化了的远东权力格局及带来的美国在其中的角色的认知,由此又缺乏正确的对日本破坏远东平衡行为的因应战略,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执行了一条充满矛盾的、两重性的远东政策。此政策的结果,不仅使美国对中国的道义及经济支持大打折扣;而且因美国的对日绥靖,在经济上充当为日本积累和储备战略物资的“帮凶”角色,实际上纵容和刺激了日本扩大侵略,并最终也把美国引向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1941年12月8日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偷袭美国设于太平洋珍珠港的海军所在地,同时轰炸英、美军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和英国对日宣战。1948年12月10日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世界人权宣言》。该《宣言》包括序言和30项条款,其中19项涉及公民的政治权利,6项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是战后联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1941年日美谈判的起因、经过及其对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分析了制约和影响日美谈判的主要因素,认为: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和自身利益出发,在谈判中对日推行妥协与遏制并重的两面政策,使日本侵略欲望更加膨胀,并在谈判的掩护下掌握了军事主动权;苏德战争的爆发使日本统治集团认为时机已到,在谈判中确立了南进第一的决策;美国以石油为主的全面禁运沉重打击了日本,促使其加快了对美开战的步伐,最终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美国对东亚地区政策的发展演变一直是国内学和一般读关注的一个焦,电,并有不少高质量的相关论问世,赵学功博士的新《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简称《巨大的转变》)即是其中一种。该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和专题,对美国东亚政策演变的轨迹进行了深层的诠释,为我们展现了战后五十多年间美国东亚政策演进的大致轮廓。全书凡35万言,共分8章。  相似文献   

12.
美国之所以被日本偷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忽视新的海上作战方式对珍珠港所构成的新威胁。日本偷袭珍珠港,达到了计划的预定目标,但在大战略或政略上失败了。珍珠港事件导致了太平洋战争,而太平洋战争则对美日两国产生了未曾预料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引进外资是各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资的规范和监管,尤其是对涉及到国家产业安全战略等重要领域的外资监管,更不容忽视。文章对美国开放的产业投资政策的由来和演变进行了梳理,在探析美国竞争性产业的产业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分别从美国国防工业安全纲领、外商投资调查法以及备案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三大调控指导框架层面,解构了美国国防领域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安全战略及其监管模式。文章同时剖析了与我国产业安全战略相关的外商投资政策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政策及其监管体系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前一段时间,美国对台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两位美国重要官员的讲话尤其引人注目。去年10月25日,当时的国务卿鲍威尔表示,台湾不是主权国家。12月20日,当时的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称,台湾是中美关系中“最大的地雷”,美国需要在太平洋地区保持足够的军力来阻止冲突,但“我们没有必要防卫(台湾)”。那么,美国的这些转变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冷战结束后,美国最主要的战略对手从此消失了,但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内有这么一股势力总感觉不舒服,总想把台湾作为防范中国大陆崛起的一个棋子。为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一方面声称恪守中美三个…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美国教师教育基于“问题意识”,经历了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师学习”到“教育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变.本文通过对其历史动因的考察,结合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它们的社会价值、国家价值和教育价值.作者认为,反观美国教师教育研究范式演变过程有利于审视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高文应 《华章》2008,(19):49-49
"9.11"事件是美国两伊政策的分界点:"9.11"事件前,在战略上,美国对两伊主要采取地区均势战略;在政策的选择上,实行有限介入,并保持谨慎而节制."9.11"事件后,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地区均势战略,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倾向表现的更加明显;在政策选择上突出强调军事上的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17.
高文应 《华章》2008,(20):49-49
"9.11"事件是美国两伊政策的分界点:"9.11"事件前,在战略上,美国对两伊主要采取地区均势战略;在政策的选择上,实行有限介入,并保持谨慎而节制."9.11"事件后,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地区均势战略,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倾向表现的更加明显;在政策选择上突出强调军事上的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实际由美国单独占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大环境的变化,美国以其自身利益为核心对日经济政策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最初的遏制逐渐转变为扶植,并最终演变为竞争。通过剖析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以求对1945-1991年间的美日经济关系变化规律加以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扶蒋联共政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美开始共同对日作战 ,出于动员中国人力对付日本和扩大在华势力的目的 ,美国执行一条援蒋抗日的路线。政治上 ,罗斯福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1942年 1月 1日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 ,把中国同美、英、苏并列于签字国之首。经济上 ,美国于 1942年 2月向中国提供 5亿美元货款。军事上 ,1941年后 ,美国不惜代价又开辟了一条从印度到昆明的“驼峰”空中援华运输线 ,以保障中国战区的作战物资的供给。但是 ,罗斯福实施援蒋抗日政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蒋介石认为 ,“现在美国人将接过同日本人作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明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认为:不能把明初的商业政策看成是单纯的“抑商”政策或单纯的“通商”政策;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民族贸易政策、海外贸易政策和金融税务政策的演变过程上看,当时商业政策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抑商”到“便商”的变化趋向;这一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社会经济变迁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为明中后期“边禁”、“海禁”、“银禁”的开放与商人活跃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