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继宗 《考试周刊》2007,(1):135-136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留给后人的不解之谜.前人以度运、度过、飞度解"度"均欠妥,唯以"度越"即"超过"释之则怡然理顺,而且别有洞天:诗人意在标榜自己新的通讯理想远胜古人鱼雁传书,欣喜之余也为其空想而惆怅.旧时梦想今却成真,"愿逐月华流照君"岂非今日光纤通讯与卫星通信两大技术的大胆预言?这一科幻创意实本曹植,更久远的源头或在民间.令人感佩古人慧心之余,甚感打通科学与人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历代是非常重视文化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艺术是一种游戏,被排在了最后。以前,中国人写字、画画都用毛笔,公事之余要在宣纸上写写画画。中国的文人将这些当作业余爱好,以自娱自乐为主。尽管古人不刻意做专业的书法家,但是字写不好也是相当丢人的。古人重视书法,因为书法是学问。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如果画画只以形似为基准,只  相似文献   

3.
清代乾嘉学者以治经研史为职志,治学之余兼论书法.治学上的崇古情结,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趣味,从而导致了他们"尚古"的书法审美主张,这是其一;他们尚古但不泥古,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上出以自己的面目,这是其二.概括地说,"当为古人子孙,不当为古人奴隶",便是乾嘉学者的书法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4.
<正>【设计理念】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  相似文献   

5.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科学链接古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为什么古人这样说?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玉门关关内关外的景观环境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三字秘诀: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三余:三国董遇善于抓"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相似文献   

7.
今天还有多少人会写信,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话题。交通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究竟距离变得越来越短,古代交通与通讯极为不便,长亭外,古道边,道不尽的离愁别绪,古人也因此唱出了无数的送别诗。  相似文献   

8.
诗趣拾遗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轻松驿站一坐,喝一口清茶,减了几分压力,消了些许疲劳,吐了几缕清香。诗趣有好几类,山水诗清幽,边塞诗粗犷,爱情诗入骨,亲情诗温馨……这里只挑几  相似文献   

9.
古人有"鸳鸯绣取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说法。我当然没有织就鸳鸯的金针,但是作为一个新课程的实践者,我想把两年来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去寻找开启学生语文素养的"金针"。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自由平等的"男女平等"为前提对《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的研究,不仅出现断章取义、违背逻辑等诸多问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将该章的关切由深厚的德性降低为肤浅的自由,遮蔽了该章的本来面目和重大价值。对于古典作品,只有超越现代观念,回复到古人之视野,以古人的眼光来看待古人,才能真正发现古典作品之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远在几千年以前,科学不发达,但古人高筑烽火台,用火光报告敌人入侵的消息。古人打仗,常以举火为号,这些例子说明用“光”作通讯工具,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这种传递消息的办法,是十分简单而原始的。自从发明“电”以后,通过“电”把声音和图象以有线和无线的方式,直接传送给对方。通讯的手段,就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到现在,无  相似文献   

12.
岳力 《小读者》2012,(12):32-33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亦曾说过,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尾",雄健、有力。好的结尾应该让人掩卷之余浮想联翩,遐思万千。一、概括全文文章结尾时,把全文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点明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种结尾法,作者的结论一定要正确无谬。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相似文献   

13.
对于尧舜的思想内涵,今人多用"尧文化"或"舜文化"来概括,并将其作为地方性特色文化来宣传,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早在先秦,古人便已有固定词组来指称尧舜的思想内涵,即"尧舜之道"和"唐虞之道".古人提"尧舜之道"和"唐虞之道"目的与今人大不相同,他们更多的是从政治或道德角度来阐述.文章以先秦、两汉及部分魏晋六朝的文献资料中关于"尧舜之道"、"唐虞之道"或相似词语的记载为依据,论述古人对"尧舜之道"和"唐虞之道"语词内涵的理解,以还原尧舜之道和唐虞之道语词内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金婷 《学周刊C版》2019,(3):114-115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量,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之余发展思维,将思维进一步深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针对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雨天读书     
我一直很喜欢在雨天的时候读书, 无论白天或是夜晚,都是一种让心境变得无比美妙的享受。古人有"读书三余" 论,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三余"都是用来读书的好时光。我喜欢下雨,因为在我的故乡和我长大后工作、生活的这座因为缺水而处处尴尬的城市。雨水,总是那么让人渴盼和感到滋润与亲切。我也喜欢读书,自我上学识字以后,读书不仅是完成课业的需要,而且也已成为生活中一种割舍不掉的习惯,一种优质的休闲,填充了我有时会清冷孤寂有时会百无聊赖的业余时光。这样,在雨天里读书,对于我似乎就成为一种身心享受的至境。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其中有这样-个镜头: 女主人公靠在窗前的沙发上静静地读着一本古老的大书,高大而又明亮的窗外, 亮晶晶的雨滴正洒落在枝叶葱茏的绿树  相似文献   

16.
工具书对古人的名或字很少加以注音,依据"名从主人"的读音处理原则,不应以现代的读音去规范古人名字的读音.故而陆务观、秦观、贞观的"观"字应当读guàn.  相似文献   

17.
"凉州贤孝"《十里亭》采用先顺序再倒序的"珍珠倒卷帘"结构,将凉州民歌的"表古人"和歌咏爱情两种传统主题整合为一体,以"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为比,以崔莺莺和张生的惜别之情为主旨,使民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兴"与"赋"巧妙结合,融叙述、描写和抒情于一炉,以表现崔莺莺与张生依依惜别的恋情。"凉州贤孝"这种将多种传统创作元素的交融整合,体现了民间说唱艺术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可读性是受众本位观的体现.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写作中,作者可以通过故事性、镜头感、细节化、人情味等手段来构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召唤结构",以增强通讯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谢肇淛《五杂俎》论书文字为依据,具体归纳、抽绎和阐释谢肇淛的书法观念与理论主张,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一、学书需用古人之法度、运自己之丰神;一意疏放,必堕恶道;二、以书学、书才论书家,以筋骨、俗媚评书作;三、字以人贵,书名须藉人品,善书未必传世,书可观世变;四、学书当观真迹,刻帖易失真,佳刻有赖于法眼、神手;五、好事者与书画鉴藏"七厄"之辩。  相似文献   

20.
"比德"说是中国古典诗学范畴,自古以来都被放入美学、文学、修辞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运用认知诗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重读"比德"说,以发现"比德"说发生的认知机制:"比德"说通过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展建构了层创结构,以此产生审美效果;通过主体的映射功能,把始源域与目标域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隐喻的发生机制。在认知诗学的立场来看,"比德"说不是古人关于自然美的一种观点,而是古人认识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古人通过自然山水世界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