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在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研究中,学生课程资源被学界和教育实施者忽视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不仅表现为它是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不定期表现为学生进入课堂前的预设性课程资源和在课程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地整合、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符合新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以下三方面的“整合与探究”:整合社会热点,在探究中感悟责任;整合乡土资源,在探究中体验乡情;整合人力资源,在探究中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强调的是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依靠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诸多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除了要完成课程本身的任务目标以外,还有其扩展的目标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基于实现这些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如下基本要求:一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二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三是利用信息处理工具使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有纸质、网络的课程资源人力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课程资源、学生课程资源等只有将这些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才有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5.
课程的内涵包含课程资源和课程过程两个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更应该重视与课程过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只有纳入到学生学习的课程体验中,才能较好地实现与课程的整合。本文以课程观的转变出发,主要探讨了基于课程体验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内容。有助于我们以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体验课程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课程整合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要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引领合作探究。将美术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整合和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路径和平台。艺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叶少雄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B10):219-220,228
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专业能力要求。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者,教学中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通过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组织地投放,让学生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基于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追求学生的整体升学率,片面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衔接脱节问题,"区域社会资源整合与应用"项目提出强化学校整合与应用社会资源,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整合的有效途径;分析课程资源并开展课程设计,并形成课程系列;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引领其在课程中的实施,展示课程特色。整合与应用区域社会资源在教学中要有课程意识,并把资源利用到最大化,最终让学生体验新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都是无限和无价的,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靠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实现.教师资源的最高价值是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而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的主体作用;学生资源也只有在教师地启发和引导下才能显现出其无限潜能.因此,只有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相互激发、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而"好"的数学问题就是整合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等课程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平 《天津教育》2013,(13):72-73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学生、学校、利:会等都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如果对这些资源进行合胖有效的整合,就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能、突出学科特色,使课程教学和学,  相似文献   

11.
刘兵 《四川教育》2013,(4):45-45
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整合和利用教学课程资源,就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利用学生这个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注重课堂资源的高效整合,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要求尽可能地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从小到大已经熟悉的本土环境,本身就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源头。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刻意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用这些触手可得的经验、资源活化生物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课程资源包含大纲、教材以及学生家庭、社会、学校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要充分发挥德育课育人的主阵地作用,需要积极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本文从整合课程资源的动因,原则、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其误区,分析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是丰富的资源,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法: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交流的工具、个别辅导的工具、信息获取的工具、信息加工的工具。最后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实现:建立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在学科专题网站中,既应该有丰富的本地资源,也应该Internet资源的超连接,另外在网站上建立“留言簿”、“学习论坛”等栏目。  相似文献   

15.
苏立志 《广西教育》2004,(11B):19-21
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把计算机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将计算机教学内容有效地与课程进行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把数字资源和学习方式纳入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强调课程资源的不断整合。学科整合教学、跨学科教学是一种教学新思路,在整合多元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并且是一门自然学科,实现初中科学课程整合,有利于让学生真正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韩博 《教师博览》2023,(3):32-34
课程与教学是基础教育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统一于学校教育。科学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实际达成效果。信息化手段可以促进课程与教学科学整合的原因在于信息化手段可打破课程与教学的时空限制,为课程的设置提供事实依据,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学生的反馈提供更多可能,有利于平衡教育发展。在课前,为课程与教学的开展提供平台和资源;在课中,为课程设计者、教师和学生提供环境和手段;在课后,便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进行反馈,有效促进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整合。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技术”课程的产生原因:整合课程资源,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现有教学体制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综合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科本身性质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20.
“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普遍运用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高质量的实现学科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