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世纪主导性的社会心理在表层现象上排斥、对抗浪漫主义,但在深层结构上仍然强劲地推进着浪漫主义的发展.施勒格尔-海涅-施米特-罗素-伯林的浪漫主义研究构建了自浪漫主义运动出现以来的、近200年间的对浪漫主义的经典解读.经典解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揭示出"作为概念语词的浪漫主义"和"浪漫精神"的区别;它呼唤更为开放的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其中,超时空、跨学科、非理性、关注否定性意义等解读维度在当代思考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贝娄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他的小说塑造了一批社会中找不到自我的"晃来晃去的人".他们总是经历痛苦的精神探索过程.最后和现实达成和解,回归社会.本文试图分析的是<雨王汉德森>中贝娄的浪漫主义观.贝娄认为纯粹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的荒原派是两个极端,他想做到的是在一个异化疏离的社会中求助于浪漫主义发现人的价值,为灰暗的荒原增添一丝亮色.文章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出一小步,从贝娄所处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来解读他的浪漫主义观.  相似文献   

3.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自由民主思想, 以“艺术自由”(雨果)作为自己新的艺术理想和追求。浪漫主义音乐是一座桥梁。以贝多芬晚期作品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前驱,传至近代瓦格纳;与古典主义艺术崇尚的秩序、平衡、控制和规范的完美相比,浪漫主义艺术注重自由、运动、激情和不受拘束的表现形式。本期主要介绍法国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的先驱柏辽兹,最出色的音乐家圣.桑及《卡门》闻名于世的歌剧作曲家比才。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这些经典作品在我们心灵留下的印象,任岁月流逝,却难以磨灭。  相似文献   

4.
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民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特征、民族意识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最重要的支撑元素。该文试图通过对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现象的分析,着重阐述了欧洲音乐文化与各民族间的渊源关系和民族情愫,说明其创作观和创新性,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民族文化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丰富多彩样式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以赛亚·伯林对人类的本质持有深刻的理解,他关于人性的洞见是其自由思想的渊源,研究伯林的人性观有助于我们厘清其思想的本质,这对于深入理解他的自由观而言极为重要。伯林强调选择对于人的重要性,认为选择是人最重要的本质,选择赋予人性以多样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性。伯林笃信人性是多样的,拒斥存在某种单一的、固定的人性,他认识到人性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因而尊重特殊性,包容个人的选择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艾略特为代表的一些批评者对华兹华斯的个人主义倾向持贬斥的态度。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强调想象和感情,其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均表现出对个人的关注,与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个人主义有着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华兹华斯以诗人的身份,从诗的宗旨等诸角度诠释了个人主义思想,展现了诗人在工业化革命时期对个人主体性的关注。理解华兹华斯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实践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对理解华兹华斯甚至整个浪漫主义诗歌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创造性主要成员们回避,贬斥乃至否定浪漫主义的内在动因的审视,认为将创造社界定为以“浪漫主义为宗旨”的学社团,有混淆历史思潮的浪漫主义和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之嫌,因此,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淆,本认为“创造社是一个主要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学社团”。  相似文献   

8.
雨果既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显然,在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建树方面,作为批评家的雨果是卓有成效的。概括起来,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艺术真实观、美丑对照观、创作自由观和教育功能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胡风文艺思想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一直未能得到系统分析。胡风理论中的主要观点虽然包括思想认识和情绪体验两个方面,但他本人对后者的重视超过了前者,以致胡风理论表现出浪漫主义理论的某些特征。胡风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特征起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西欧浪漫主义和“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二是对厨川白村与苏联作协“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胡风浪漫主义文学观作为一种功利主义文学观与左翼“同又不同”,根本区别在于,胡风认为浪漫主义者应负载启蒙和政治双重功能,而左翼人士则力图把浪漫主义纳入纯粹的政治轨道。这“同又不同”,又集中体现于如何看待自由主义或右翼浪漫主义、左翼浪漫主义以及抗战浪漫主义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英美浪漫主义为切入点,分析了英国和美国浪漫主义在不同时期和各自国家表现出来的特点、流派和特色,通过对英美两国浪漫主义的对比,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点,从而对我们把握英美浪漫主义提供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一位浪漫主义者"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命题。对青年马克思的浪漫主义的研究,必须放在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社会思潮以及马克思的个人经历的背景之中。对青年马克思的浪漫主义文本的考察,让我们了解到他逐渐从浪漫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这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发展以及浪漫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理论表现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樋口一叶活跃在日本明治二十年代,被称为“古日本最后的女性”。她以描写女性生活的短篇小说闻名于世,并且善于运用写实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来突出表现贫苦人民的生活惨状,有着进步的女性观和反封建思想。樋口一叶的创作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不足五年,但是她的写作风格前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本文将通过樋口一叶不同时期的作品,来具体分析她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魏娟 《文教资料》2006,(18):47-48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西方思想与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浪漫主义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与文化传统,中国的浪漫主义又表现出了其独有的特点。本文将以五四文学为例阐述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流变。  相似文献   

14.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讴歌自然的典范,也是当今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史重要的研究对象。浪漫主义诗人们在工业革命后自然生态危机刚刚显露之际,就在诗歌中热情讴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表现出超越时代发展的远见。文章在浪漫主义创作背景与创作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浪漫主义诗歌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作了逐一探析,着重研究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并结合社会现状阐发了此论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是中国社会的启蒙时期,而西方浪漫主义又是启蒙思想家们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之一,以倡导个性主义去改变中国人思想意识的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启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五四浪漫主义的复杂性呈现出与西方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面貌,并导致最初追求审美独立和艺术至上论的审美现代性理想最终被中国现代性语境政治化,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有意误读和变异,究其根本原因,还需要将西方浪漫主义和现代性关系,以及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代性关系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在现代性语境角度来阐释。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歌向来以浪漫主义著称,本文通过对李白生活的时代、经历、教育等因素的考察,和对他诗歌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浅论他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并说明他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进程是我国前途所系。但对民主抱有浪漫化设想,把民主看成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灵妙药的民主浪漫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民主浪漫主义思想的表现有:把民主看成最高目的、认为民主能解决所有矛盾、把民主决策等同于科学决策、把民主进程简单化。民主浪漫主义思想的危害有:忽视民主必要的准备工作、不惜任何代价地追求民主、对民主实现之后的困难和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消除民主浪漫主义思想一是要全面地介绍民主,二是有志于民主的人士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基层民主自治、社会组织运作,切身体验民主内在的优势、长处与局限、不足。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作为我国20世纪文学界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思想不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而且在他对国外文学的翻译中将他的浪漫主义思想融入于其中,在他对翻译的选材上来看,大部分翻译作品都具有较大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对于他对翻译的态度而言,更是将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他在翻译中所体现出的互动关系给读者带来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充分体现出苏曼殊对浪漫主义思想的态度。对此,主要就苏曼殊的文学翻译和英国浪漫主义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相关的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个人主义是浪漫主义的生命线。作家个人意志的自在表现、情感的自由表达、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是浪漫主义经典文本的基本特征。传统儒、道思想影响下的古代浪漫主义显现出浓厚的个性主义色彩,但大多数时候个人被集体吞噬,自我遭到放逐;五四之后的浪漫主义则突出地体现为“人的发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仍然使二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20世纪,特别是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革命的浪漫时代,新诗诗人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体,很容易与浪漫主义精神产生共鸣,因此浪漫主义思潮流行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成为对新诗产生了最大影响的外国诗歌流派。这种影响不仅来自浪漫主义诗歌本身,也源于新诗诗人对浪漫主义诗歌的“误读”。新诗诗人夸大了浪漫主义诗歌从抒情内容到体形式上对传统的颠覆作用,特别是夸大了诗人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和诗体方式的“自由性”,助长了新诗诗人在做人方式和作诗方式上对“自由”的过度追求,特别是误以为诗体的大解放是浪漫主义最显的一个特点,严重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