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核》一文真切地表达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思恋,亲切动人。文虽短小,然于自然中有波澜,平实之中有起伏,真是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牢牢地吸引着读者。这种效果的取得,就在于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文章一开篇就出现了一个悬念,“一位旧时同窗写来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一颗生枣核还值得“再三托付”?确实令人难解。  相似文献   

2.
文似看山不喜平。考场作文 ,怎样才能摒除平铺直叙的呆板僵化 ?下述五种曲笔 ,能让你于尺寸之幅迭生波澜 ,使行文层见叠出、摇曳多姿 ,同学们不妨一试。一、悬一笔———引人入胜请看《枣核》一文的开头 :“动身访美之前 ,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东西倒不占分量 ,可是用途却很蹊跷。”作者由友人索要枣核起笔 ,于开篇悬置一笔 :用途蹊跷。当友人如获至宝得到枣核时 ,作者仍就对其用途秘而不宣 ,直到“我”踏访后花园 ,友人才在倾谈之中道出原委。正是由于作者通过利用悬念猜疑不定的诱惑力 ,采取延宕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同学问:本文以“枣核”为题,小小枣核作用大。你能具体说说“枣核”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吗?小小枣核无论表现作品的主题还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小小枣核表现了深刻重大的主题。思乡之情这个主题,有些作者是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的。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枚小小的枣核去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是“我”的旧时同窗,去国离乡日久,如今已是风烛残年,得知“我”即将访美,于是万里飞鸿,再三托“我”访美时带去几枚枣核,试种一下,以慰乡思。他到车站迎接  相似文献   

4.
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相似文献   

5.
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趣呢?方法有五:一、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核,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好想知道原委。这样作品就把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写得曲曲折折,颇有韵致,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  相似文献   

6.
枣核的妙用     
邢成同学问:《枣核》中,枣核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枣核》是著名作家萧乾的一篇很有特色的叙事散文。文章叙事朴实,通篇含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文中对“枣核”的妙用是文章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设计思想] <枣核>是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旧时同窗"--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子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来几颗生枣核,为的是能在花园里试种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情怀.故事简单而富有波澜,内容浅易而情感丰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友人"的思乡情怀,体会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8.
枣核(节选)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  相似文献   

9.
<正> 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尽管用词平实,篇幅短小,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究其原因除了精巧的结构,更主要的还在于它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具体说来,这种语言的朴实美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用口语,顺口亲切 ①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姑娘在哈佛教书 ②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③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以上句中加点的词,都是生活中老百姓常用时;作者经过精心提炼,把它们用到这里,鲜活利落,通俗易懂,读来顺口,听着亲切,给文章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特色。 二、巧用动词,形象逼真 ④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⑤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就明白啦。” 动词是所有词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词。作者深谙这一点,用词造句极其讲究。句④中用“托”说明朋友接受枣核时态度严肃而庄重。句⑤中用“揣’字体现出他对枣核的无比珍惜。一“托”一“揣”,把美籍华人朋友对枣核的珍重之态状写得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10.
《枣核》一文写了一位生活在异国“美丽的山城”,“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的已风烛残年的老人,托作者来美时为她带几枚生枣核,以在花园里试种的故事。本文情节简单,叙事朴实,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教学重点应在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和饱含深情的语言上;难点应在于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一人类崇高的情感上。对成年人来说,文中所叙之事不论是语言还是所表达的感情,都明白易懂;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由于经历、阅历所限,要完全理解课文中美籍华人的感情就绝非易事。若忽略了这一点,教学中势必会出现学生和作品人…  相似文献   

11.
初一册第三单元:社会生活初中单元课文比较研究[单元课文]《小橘灯》《枣核》《榆钱饭》《扁鹊见蔡桓公》《诗词五首》《过故人庄》《出塞》《江南逢李龟年》《渔歌子》《卖炭翁》(下面比较时均以篇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愿望比较。《小》中的小姑娘渴望爸爸回来,妈妈病好,大家都好;《枣》中的“他”想得到几颗生枣核;《榆》中的“我”十分想吃到一顿榆钱饭;《过》的作者希望“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有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慨;《渔》向往着“斜风细雨不须归”;《卖》中的老翁“心忧炭贱愿…  相似文献   

12.
《枣核》     
角度之一:三设悬念。文章落笔触题,写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老友慎重其事、万里迢迢索枣棱。“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这是第一个悬念;相离近五十载的老友在异国重逢,“他乡遇故知”,本该有一番亲热,可老友一见面就殷切地问:“带来了吗?”尔后,把枣核“托在掌心,象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视核胜宝、作什么用途?朋友则“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了”又没悬念;至此,作者宕开一笔作了环境描写,民族感情溢于育表:“家庭事业都如意,可我心里总象缺点什么”,为揭示枣核的深刻意义再设悬念。踏访后花园后,老友感情良深地说:“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近来总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为寄托思乡之情,所以想在异国的土地上种上  相似文献   

13.
乡愁是人类溯源追根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游子思乡时精心构筑的心灵圣地。无论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怅惘,还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的无奈,乡愁,从遥远的过往一路流淌,吟唱千年,成为漂泊者永恒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记忆的版图。萧乾的《枣核》,是当代乡愁系列中的经典之一,文章设悬精妙,情节生动[1];语真情深,天机自流[2];以枣核为线索,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3];以小见大,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4]。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八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学生进行“发展预测”,然后给教师提供了一份具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并再三嘱咐教师“保密”。其实,这份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学生的什么素质,也没有根据他们自己对学生的评价。但几个月以后,奇迹出现了:凡被列入  相似文献   

15.
萧乾的《枣核》写的是一个美籍华人朋友跟自己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借此表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文章中的枣核是一条贯穿全篇的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它一线穿珠,使文章结构精巧,使得海外华人的思乡感情更见醇厚和凝重.然而教学参考书上却没有更具说服力的资料显示小小枣核如何能承载起如此厚重的民族感情.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沉思.  相似文献   

16.
艺术生由于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专业课上,因此,文化课大多“先天不足”,表现为基础薄弱、时间紧迫、存在心理障碍等。虽然艺术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上述种种“短板”,但也并非无可救药、无计可施,还是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践表明,艺术班的英语教学也得十分讲究“艺术”,包括选材的艺术、教法的艺术、训练的艺术等,从而使艺术生的英语学习同样也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17.
萧乾的《枣核》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是近几年来难得的佳作。可以说是散文艺苑中的一支奇葩。它被选入今年新编的语文教材。文章朴实自然写得实实在在,不晦涩艰深。本文千字不到,共有九个自然节,可分三段。第一段(1-3节)叙述游子托捎枣核,得到后如获至宝。第二段(4—8)叙述游子全家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及参观他在异国建立的“北海”情况。第三段(第9节)作者对此的感叹。篇末点出“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这是全文的点  相似文献   

18.
枣核儿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特别盼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这一年,妻子生孩子了,可是生下来的这个小孩儿只有枣核儿那么大。夫妻俩乐得嘴都合不上,给孩子取名叫枣核儿。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提倡的主要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使用启发式则是个难题 ,要么是教师“启”而不“发” ,要么是觉得启发式费时费事 ,干脆灌还方便。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一方面强调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使用启发式的前提和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效果较好 ,现介绍如下 :一、依据学生的生活积累是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如讲《枣核》一课 ,问及“枣核”和对“游子思乡之情”这两者有什么联系的问题 ,学生就不甚理解。但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  相似文献   

20.
朋友     
谈到朋友,常听人讲:“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认为,朋友之间不需要太多的承诺,也不需要那些信誓旦旦的动听语言。实实在在最好了。当你孤独时,能陪伴安慰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