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代监狱制度进一步完善、系统。唐代监狱的性质 ,有着古代监狱的共性 ,又同现代监狱有着本质的区别。史料中记载的唐代的狱政管理主要包括 :分押分管制度、械具制度、报囚制度、安全制度、居作制度和狱囚生活制度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诗学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日本诗歌在奈良时期受中国诗学及唐代诗歌影响草创发端,以《古事记》、《怀风藻》和《万叶集》等为代表的日本古代书面文学均有受中国古代诗歌影响的明显痕迹。这些诗文集大约产生于公元8世纪左右,当时正值中国唐代诗歌的繁荣时期,也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鼎盛时期,很多日本学问僧来中国旅居学习,并将唐宋诗引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诗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沧泽教授的新著《中国监察制度史纲》(方志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是中国监察史研究领域的又一新成果。出版后深得专家学者的好评,胡教授长期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检察制度,论著颇丰,其《唐代御史制度研究》专著曾获得福建省社科优秀论著二等奖。新著是集作者多年研究心得而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狱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狱政制度是一个较少为人注意的研究课题,海内外出版的《中国法制史》等著作,对此叙述大多十分简略。兹试就宋代的狱政制度作一探讨,以补其末备。一、宋代监狱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书院考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书院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关于书院的起源,一向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民办书院起源于宋代,有的认为起源于五代。近年一些学者在明清地方志中发现了不少唐代民办书院的材料,并将其与《全唐诗》中的书院相对应。于是,民办书院起源于唐代说甚嚣尘上。笔者研究这些材料后认为:明清地方志中书院起源于唐五代的记载都不可信。就可靠的史料而言,目前只能说作为学府的民办书院起源于宋初。一、唐代原始文献中的书院研究唐五代的书堂及“书院”,今人多使用明清时代的地方志。其实,考证唐宋时期的书院,应以正史及唐代原始资料为据。以…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集权专政统治时期的监狱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礼治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影响,具有诸多独具的特点。虽然有些对狱囚待遇的改善是在被剥削阶级不断反抗下统治者基于麻痹和腐蚀人民的意图制定和实施的,但不可否认,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古代狱政制度中的系囚、悯囚、录囚、圜土等教育刑确有现代监狱管理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唐代古典诗文创作在美学旨趣、风格特质和艺术技巧等诸多方面均有重大转关。晚清学者陈衍《石遗室诗话》中针对诗歌提出"三元"说,认为中唐元和时期与此前南朝之元嘉和此后北宋之元祐同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征之以史,信非虚言。职是之故,白居易  相似文献   

8.
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传奇专集《玄怪录》,虽以记录传闻异说、塑造精灵粉怪、满足大家嗜奇记奇的兴趣为主,但小说对媒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对唐代户婚制度的描绘、对催妆与催妆诗的记录、对古代女子成婚年龄和媵妾制的刻画等,都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婚俗习惯和风尚。《玄怪录》包涵着深厚的婚俗文化意蕴,成为展示唐代社会婚俗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9.
《北里志》中唐代长安妓女的属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其应是官妓的一种,还有的学者则主张应该归为民妓。《北里志》中的娼妓属性为何,其是否具有商业化性质,对研究唐代的娼妓有很重要的意义。作者将从唐代娼妓的属性、唐代教坊制度的演变及孙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北里志》的具体内容出发,分三个方面对《北里志》中娼妓的属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东汉末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期。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经过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逐步发展,到唐代终于迎来它的成熟期,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成熟。道教在唐代对各个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本文拟通过唐传奇《玄怪录》中的《张老》《裴谌》篇及《传奇》中的《裴航》篇来窥探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耿元骊博士所著《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对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唐代"均田制"和宋代"田制不立"两个旧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不仅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概念进行剖析,而且还贯彻了历史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唐宋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农民身份问题的分析,最后认为"唐宋变革"没有发生。该书虽然立足唐宋,但却是将唐宋放在中国古史的这一个范围内来思考,体现出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宏大的学术胸怀。因此,说该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经济史及唐宋史著作,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味"从《老子》开始提出,在魏晋南北朝时由钟嵘、刘勰、宗炳等完成构建,并在宋朝"尚韵"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深化。"味"的核心内容在前期是对"观道"的要求,在后期是对"古淡"的推崇,并逐渐衍生出"滋味""至味""味外之旨"等概念。从"味"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流变,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美学的数次转折。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是我国浩如烟海的石刻文献的一部分,自宋代以来,石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日盛,其中以清代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厚。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发展史上今文字阶段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上承汉隶揩化,下启唐宋楷书的定形,研究价值相当重要。梳理此时期石刻文献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六朝通鉴博议》是出自南宋史学大家李焘之手、而在后世又较受冷遇的一部史评类著作。《博议》之受冷遇,或与其应世性质太过明显、缺乏考辩钩沉有关。然而立足当今,《博议》对读者感触中国传统史学的褒贬鉴戒,理解中国历史上南北对立时代的史实,体会六朝京都的自然与人文形势,仍是颇多助益。至于《博议》的精旨要义,特别值得提出者三点,即解释了六朝"终不能混一区夏"的原因,指出了东晋南朝能够与十六国北朝对抗的缘故及其意义,作者寄望于为南宋朝廷提供龟鉴。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接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宋代则是一个关键时期。他的诗在唐末五代已颇有影响,到宋代则形成了一个学杜的高潮。通过《旧唐书.杜甫传》和《新唐书.杜甫传》的比较,可以看出杜甫诗歌接受从唐末五代到宋代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南唐史略》一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一、探讨了我国古代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古代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的转移问题,五代十国时期统一趋势问题,唐宋之际社会结构的变化问题等。二、重点研究了南唐的制度、经济 、文化等问题,填补了这些方面的研究空白。三、配有不少地图、绘画、书法等各类的插图,可以帮助读者形成完整的地理和空间概念,增加读者对南唐绘画、书法作品的直观了解。四、研究方法科学灵活,研究态度客观审慎,注重证据,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7.
宋人对黄巢起义以前的唐代藩镇割据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认识不同。对黄巢起义以前的藩镇割据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具有保卫京师、抵御外辱的积极作用,并且是宋人解决边疆危机、改造地方军事体制的借鉴对象。但对唐末五代藩镇的历史作用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其是唐朝灭亡、五代动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应用文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萌芽于殷商,发展于秦汉和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到了明、清,应用文文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由于古代对应用文与文学的差异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所以古代对这个专门文体概念没有作出较为科学的解释.但古人强调应用文的实用性质,这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常见的数字连接词有"又(有)、单(丹)、零"。"又(有)"主要用于上古汉语中;"单(丹)"最早见于唐代,存在但并未用于专业的数学著作中;"零"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的专业数学著作中,在明清时期进入口语,并开始替换"〇",出现在专业的数学著作中,经历了由行业用语到口语,再到书面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