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据《传媒》2003年第3期报道:凤凰卫视1月16日消息,台“陆委会”与“新闻局”等主管机关已原则同意,台商或大陆订户订阅的台湾报纸、杂志等平面出版物,将开放得以经由金门“小三通”渠道进入厦门,并转运大陆各地。  相似文献   

2.
台湾有约60万个安装了有线电视(即“第四台”的家庭,他们最近打开电视,都可以清晰地收看到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简称CCTV)的节目。面对这些“从北京来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台湾人感到了一种亲切和好奇,台湾的传播媒介同样也受到了某种冲击。中国大陆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开始大规模进入台湾人的家庭,是始于1991年底。1991年9月。“亚洲卫星一号”(“亚卫一号”)开始播放各地的电视节  相似文献   

3.
到大陆去! 2002年5月份台湾《光华》杂志有一篇报道,题目是“台湾出版业者各显神通抢占大陆市场”。该文显示,近期台湾出版业兴起的一股进入大陆市场的风潮,也受到了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一现象,对大陆出版人来说,同样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1949年初,中国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蒋介石在大陆的败局已定,国民党军队纷纷向台湾岛溃逃。2月25日,我国上海港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民党海军最大巡洋舰“重庆”号宣布起义。  相似文献   

5.
大陆书刊市场为景气低迷的台湾书刊业开启一扇希望之窗。尤其是动辄数百万份的杂志发行量,更是诱人。最近台湾杂志业“台湾杂志的大陆发展”座谈会,具有大陆经验的詹宏志、许钟荣等介绍了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已经在大陆授权4种杂志并转投资一家杂志公司的詹宏志说,中国大陆对杂志管理仍很严格,他们是抱着“既占有市场,又不投入太多资源”的态度,小心翼翼经营这个“未来的市场”。他还认为,大陆目前十大城市共约  相似文献   

6.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人民对获知大陆真实消息的渴望开始得以补偿。为了满足读者要求,增加发行量,台湾各家大报纷纷推出了“大陆新闻版”。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在有限的条件下,“大陆版”逐渐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点。篇幅较大,尚欠规划各报“大陆版”都有一定篇幅,一般在半版左右,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刊出时间有的每天一次,有的隔天一次,有的则每周一两次。台湾三家大报之一的《联合报》以大半版的篇幅,每周固定一次,每次大约刊登16条消息,一两幅照片,在编排上也较为认真,在各个“大陆版”中是办得最为出色的。“大陆版”由没有到有,而且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这的确是一大进步,堪称一片新园地。但总的看,“大陆版”的报道还较零碎、不完整,似乎在东抓一篇,西拼一条,给人以没有明确报道方针,缺乏周详组织的感觉。这也许是受编者思想局限、条件限  相似文献   

7.
华文出版     
东亚出版让人焦虑由日本丰田基金会赞助的第二届东, 亚出版人会议日前召开,会议以“出版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发展策略”为主题, 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等五地10多位出版人共述了他们的焦虑。  相似文献   

8.
台湾报禁,由来已久。然而,由于人为的隔阂,大陆新闻界对此鲜有人知。直到1988年元旦,台湾行政当局正式宣布开放“报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台湾报禁的由来、废除以及其废除后台湾报业的新格局作些评介。一、台湾“报禁”的由来台湾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经受了日本51年的殖民统治。在日本统治下,台湾报业一直被严格管制,在很长时间内只有3家报纸,后来增加到6家。即《台湾日日新闻》、《兴南新  相似文献   

9.
大陆简体字书籍终于可以合法在台销售了。按照台湾最新的进口销售规定,从此不但结束多年来大陆书籍“地下化”和“公开却不合法”的发行历程,也使两岸出版交流进入—个新的阶段。 台“新闻局”发言人钟修贤表示,此次仅开放简体“大专用书”是基于台湾出版业现实考虑,又为了避免对台湾出版界  相似文献   

10.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新闻局”于7月28日发布及实施“(大陆)出版品、电影片、广播电视节目进入(台湾)管理要点”。“管理要点”共17点,已经过台湾“行政院”正式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台湾“台视”制作播出了大陆节目《中国》。这套连续节目直到播出最后一集时,才发现片头“中国”两字竟然是毛泽东手迹! 原来,片头“中国”两字一直被岛内观众称好,认为“苍劲有力”,最后一些岛内深谙书法和曾在大陆看过毛泽东书法真迹的人发现并指出此事。消息传到“台视”主管耳里,大家都不禁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2.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在台湾的电视节目中,曾经风行一时的香港剧、日本电视剧逐渐退烧。台湾的有线、无线电视台都买进了大批的大陆电视剧,都以雄兵之势登陆台湾。由于“年代”有线电视台周一至周五晚间时播出了大陆电视剧《大宅门》后,反应极佳,使得“三立都会”台在同一时段推出了《雍正王朝之李卫当官》。“年代”更是不甘示弱,继《大宅门》剧之后再推出金鹰奖影后朱媛媛主演的大陆电视剧《富贵逢时》(原名为九九归一)。“华人卫视台”则看好大陆影后的威力,在晚间时播出刘晓庆的旧作《火烧阿房宫》。过去一向以大陆电视剧挂帅…  相似文献   

13.
台湾约有60万个安装了有线电视的家庭,他们最近打开电视,都可以清晰地收看到中国大陆中央电视(简称CCTV)的节目。中国大陆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开始大规模进入台湾人的家庭始于1991年底。1991年9月CCYV即以每年150万美元租用“亚卫一号”的一个电视频道,而“亚卫一号”的电视频道的覆盖范围可涵盖台湾地区上空。从去年租用“亚卫一号”以来,CCTV一方面计划延长对台广播时间,每天增至15小时;另一方面,则重  相似文献   

14.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近日宣布推出“TAO台湾学术在线”(TAO,Taiwan Academic Online)数据库,目前已搜集超过13万篇台湾期刊论文和2000本专业用书;同时也同大陆合作,成为台湾唯一合法进入大陆市场的数字电子书刊平台。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表示,期待“TAO台湾学术在线”能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据台湾媒体报道,大陆作家苏童、古华、阿城、余华、格非、王安忆、叶兆言等近年在台发表作品的作家与引进他们作品的台湾“新地”、“时报”、“远流”、“麦田”、“风云时代”等出版社在版权问题上出现分歧。 以往台湾出版社引进大陆作家的作品,大都采用“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一部12万字的作品,大约以1000美元的价格一次性买断10年。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并希望能获得与台湾作家同等的尊重,这些作家提出今后应将一次性买断改为与台湾  相似文献   

16.
五月初,亚洲开发银行在北京召开了第22届年会。最为引人瞩目的并非是这个规模很大的国际会议,而是台湾当局40年来第一次派出以“财政部长”郭婉容女士为首的12人代表团,到北京来。多年来,台湾官方固守“三不政策”,不与大陆往来,高级官员自然无一踏足大陆,这次却派了一位国民党要人公开进入大陆。尽管台湾方面声称,此行乃出席国际会议,与“三不政策”并无冲突,只是地址不凑巧。但实际上,“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神话已  相似文献   

17.
新政     
《青年记者》2010,(17):2-2
8月25日,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核准大陆杂志《读者》入台发行,这是大陆第一本杂志获准进入台湾。《读者》杂志入台后仍使用原刊名,但改以繁体版发行。  相似文献   

18.
台湾《大陆经贸资料库》可望夏令开放台湾“经济部国贸局”不久前宣布,历经年筹备,“大陆经贸资料库”已就绪,预计今年7月对外开放,向各界提供大陆经贸信息。这个资料库是由台“国贸局”、“外贸协会”、“中华经济研究院”三家共同筹划的,据“外贸协会”秘书长透露,他们主要收集六方面的资料:1.大陆经贸组织机构、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和运转情况;2.大陆工业发展方向、外向型工业长期发展重点、沿海及  相似文献   

19.
荆蒲 《档案学研究》1988,2(3):66-67
众所周知,对我国宝岛台湾历史的研究,早就为国内外历史学家所关注。近年来,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受到海峡两岸历史学界的充分重视,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深受“近代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学风影响的台湾历史学家,自60年代以来,几乎已将他们所能收集到的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其中有他们原先从大陆带去的文献资料,也有台湾地方公私档案文件,都一一加以整理编辑和出版。这些丰富的台湾历史资料,为台湾和大陆的历史学界提供了开展对台湾历史研究的必备条件。美中不足的是,还有一种资料,台湾学者固然无从求而得之,而大陆的学者也一时未能顾及开发,那就是主要收藏在大陆各地,尤其是集中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档案中有关台湾历史的档案史料。  相似文献   

20.
本人前不久在台湾讲学,喝茶聊天时,自然少不了谈论学术。有一次,同仁调侃地罗列了大陆的几部大“复印机”。此话怎讲?听完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复印机”是指中国大陆的有些学者教授,其实无多建树,拿不出多少自己的东西。他们的最大贡献就是复印了不少西洋材料,翻译了不少名作,复制了不少思想。所谓大复印机,是说他们已经很有名气,甚至成了谈论某些西方理论的“一方诸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