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翻译出版了金日成的回忆录《与世纪同行》。在这本回忆录中,金日成叙述了他的中国老师尚钺教授的一些情况——给我介绍了《资本论》的老师是朴素心,而给我介绍了高尔基的《母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的人是尚钺先生。尚钺先生是毓文中学的语文教师。尚钺先生来毓文中学任教没过几天,我们听到北京大学英文系  相似文献   

2.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在论及契诃夫的作品时曾经说过:“在安东·契诃夫的每一篇幽默小说里,我都听见一颗真正仁爱的心的不畅快的长叹。”《回忆契诃夫》,巴金译,平明出版社出版)这是切中肯綮的真知灼见。我们捧读契诃夫的短篇杰作《凡卡》(六年制十二册11课、五年制十册16课),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仿佛听到了作者隐含其中的悠悠长叹!因  相似文献   

3.
“三”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三思”而后就可以“行”,“三顾茅庐”就请出了诸葛亮,“孟母三迁”后选定了住址……可见,“三”表示了一种完美。当我们面对《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的叙事散(也称回忆录)时,我们发现里蕴含着丰富的“三”。正是这些“三”,使作品熠熠生辉;把握了这些“三”,也就把握了作品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乡土情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出了一个大文学家高尔基。高尔基童年坎坷,生活艰辛,寄养在外祖父的家里。所幸的是高尔基有一个很慈祥、很善良的外祖母。外祖母疼爱高尔基,常常让高尔基倚坐在她的身边,一面手捻毛线,一面口里轻轻哼唱俄罗斯乡土歌谣,讲述民间故事。高尔基听得入了迷,情不自禁地学着外祖母的口气哼唱。不知不觉中,高尔基的心田里撒下俄罗斯乡土文学的种子。无怪乎高尔基在其全集最后一卷《回忆录》里写道:“外祖母是我的真正的启蒙老师,是她打开了我的心窍,使我认识了人生,理  相似文献   

5.
《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创作的作品。在《马卡尔楚德拉》等作品里作者还比较单纯地展现了生活中的自由和爱情,而在《伊则吉尔老婆子》里则已经转入对生活意义的具体讨论了。《伊则吉尔老婆子》集中地反映了高尔基创作初期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用腊拉和丹柯两个形象,诠释了人对命运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再以伊则吉尔老婆子的人生经历表明人的命运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课《给颜黎民的信》末了有这么一句:“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小孩子》的,是不是?”对于这一句,有的老师避而不谈,有的老师在学生提问之后讲不明白,因而有必要把它弄清楚。据我们见到的有关资料,《关于小孩子》是一篇翻译作品,作者高尔基,译者陈节,刊登在一九三六年《妇女生活》第二卷第一期。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记苏维埃小孩子写信给著名作家高尔基,要求  相似文献   

7.
俄国1905 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造神”不只是《忏悔》一作中的“问题”, 而且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之作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思想探索; 继而从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着眼, 试图揭示两部同样进行社会宗教思考的作品后世评价迥异的某些深层原委。  相似文献   

8.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9.
俄国 190 5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造神”不只是《忏悔》一作中的“问题” ,而且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之作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思想探索 ;继而从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着眼 ,试图揭示两部同样进行社会宗教思考的作品后世评价迥异的某些深层原委  相似文献   

10.
“四人帮”及其喽啰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恬不知耻地把白骨精江青吹捧为“文艺革命的旗手”,“革命文艺新纪元的开创者”,全盘否定和扼杀自国际歌诞生以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传统。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自然也属讨伐鞭挞之列。江青污蔑高尔基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叫嚷要把“高尔基倒过来看”,其用心何其刻毒。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高尔基的作品长期被禁锢,高尔基的创作理论或者被篡改,或者被歪曲,简直糟蹋得不象样子。现在“四人帮”打倒了,文艺的春天到来了,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和整理高尔基丰富的文学理论遗产,对于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杰出的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了俄罗斯文学”。高尔基在论述普希金时也曾说:“好象在寒冷而阴沉的国度里的上空燃起了一个新的太阳。而这个太阳的光辉立即使得这个国度变得美丽富饶”。普希金被尊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素有“俄国诗歌的太阳”之称,不仅在俄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在全世界也有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九十多种文字。在中国受到千千万万读者,特别是革命青年的热爱和欢迎。本文试就普希金前期两首重要的政治抒情诗《致恰阿达耶夫》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作如下评介。首先看《致恰阿达耶夫》:  相似文献   

12.
梁波 《现代语文》2009,(10):138-140
《墓中回忆录》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教父”夏多布里昂用近半生写就的作品,除了公认的作为“恢弘史诗”的主题——描绘了一幅18至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情画,更是浪漫主义先驱的典型自我情感与个人本位的极度体现——“以我之目光观世,则万物皆着我之情绪、我之色彩”。因而,《墓中回忆录》不是具有史料价值的一般传记,而倾向是一部主题为“我的生命之我见”的散文集。  相似文献   

13.
梁渡 《现代语文》2009,(8):138-140
《墓中回忆录》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教父”夏多布里昂用近半生写就的作品,除了公认的作为“恢弘史诗”的主题——描绘了一幅18至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情画,更是浪漫主义先驱的典型自我情感与个人本位的极度体现——“以我之目光观世,则万物皆着我之情绪、我之色彩”。因而,《墓中回忆录》不是具有史料价值的一般传记,而倾向是一部主题为“我的生命之我见”的散文集。  相似文献   

14.
对高尔基的印象,一直滞留于那只在暴风雨来临之夜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勇敢《海燕》,而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更强化了这一印象。事实上这也是高尔基及其作品在中国传播的主流方向,高尔基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为中国人民所景仰。中国读者知道高尔基的《母亲》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1929年夏衍根据日文首先翻译《母亲》,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15.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无论在个人气质、创作态度及风格上,都对巴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巴金的回忆录《随想录》中得以详尽展现。 《忏悔录》向我们展示的是生活于18世纪的法国、出身贫民、崇尚自我、充满反封建精神、但又经历坎坷的一个真实的卢梭。该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毫无保留的自我剖白而被广大读者牢记。卢梭的名字连同他的《忏悔录》一度成为“真诚”、“讲真话”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重逢》,是丁玲领导西战团时期为了进行抗日文艺宣传而急急挥就的独幕话剧。它通常被放置在丁玲不特擅长的戏剧创作序列而长期不甚被研究者们注意。然而,《重逢》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抗日宣传作品,而是富于浓郁文学意味的“女性革命”文学创作。本文结合丁玲的回忆录《魍魉世界》,尝试分析革命女性隐秘的“囚困经验”如何被充分调动、融于女性文学生命的抒写中,这使《重逢》成为了真实呈现革命女性生命困境的革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创作是记忆工作所达到的一定紧张程度,在那里,记忆工作非常迅速,从知识和印象的库藏中间抽出最显著和富于特征的事实、景象、细节,把它们包括在最确切、鲜明、众人了解的言词里。”——高尔基的这段话,不但详尽地阐述了“形象思维”的根据和过程,而且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语言艺术与“形象思维”的关系。作家的创作活动,通过“形象思维”,正是必然要“包括在最确切、鲜明,众人了解的言词里”。因此,高尔基又说:“语言是事实的骨骼、筋肉、神经、皮肤”。(《...  相似文献   

18.
《寒夜》是一部具有特殊魅力和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杰作,也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写的是“从一九四四年暮秋初冬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冬天的寒夜”,一个可怜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陪都重庆一座普通楼房里的“凡人小事”。人物是渺小的,故事是平凡的,但从一九四七年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发行以来,至今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泽。甚至因为一九七八年法译本《寒夜》在巴黎发行,曾一度掀起了一“个巴金热”,重新认识巴金,研究巴金也由此形成一个国际性的新热潮。国内的研究工作者,也从历来所注目的《灭亡》、《家》、《火》等作品开始了对《寒夜》的重视。巴金本人在谈自己的创作中,也特别倾心于《寒夜》,晚年的《创作回忆录》,多次提到它,甚至还特意专文撰述《关于<寒夜>》(回忆录之十一)一文。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说:“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的确,“作文难,难开头”困扰着许许多多学生。其实,即使是名家也绝不是落笔成章的。列夫·托尔斯泰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曾为作品的开头绞尽脑汁,前后写了10个开头,经过好几天才确定下来;写《战争与和平》的开头,则经过了15次的反复修改。开头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18,(14):47-48
孙智正(青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日食》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遇见》的前面四节,从听觉、视觉、触觉和心理等多方面描述了“遇见”之美;通过它们的铺垫,突出了最后一节里的“人情”.于是,诗歌给人以“天人合一”之感——你看,云朵和云朵拥抱、花朵和花朵依偎、枫叶和枫叶牵手、雪花和雪花共舞,它们都在一起,而“我们”也在一起.“我们”仿佛模仿了物理世界,而物理世界也仿佛有了人情.在这首诗里,人和自然之间,仿佛一个流转着情感的共同体.此外,这首诗的形式也不错,相同句式的回环往复,富于节奏感与音乐美.(选《遇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