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说勤奋     
志军 《阅读》2008,(11):16-17
“同学们,课文《说勤奋》围绕‘勤奋’二字展开说理,让我们来读读想想,看课文是怎样说勤奋的吧!”大眼镜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了学习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师心君 《阅读》2009,(4):18-19
朱老师:“同学们,《学会合作》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围绕‘合作’二字,向我们阐明了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万晓华 《阅读》2009,(5):41-41
讲到“谈论天气”,同学们一定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句型: A: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B: It's rainy/sunny/warm/... 你知道吗?在英国,人们见面时经常谈论天气,但只有极少数人真的想知道天气如何。  相似文献   

4.
江宁 《阅读》2012,(9):47
同学们,说到英文中关于"容易"的表达,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小菜一碟"的表达法"as easy as pie"和"a piece of cake"。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常形象、生动的表达法,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5.
周有利 《阅读》2007,(4):20-21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喜欢旅行吧?旅途中我们可以领略各种风土人情,饱览无限风光秀色,会有很多收获。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学习。其实在一篇又一篇的课文或是  相似文献   

6.
以前,“小迷糊”听到“数学”两个字就头大,可自从当上了数学科代表以后,“小迷糊”开始转变了。数学单元测试的成绩出来了。同学们的议论让“小迷糊”很难过。又一次数学测试到来了。在老师的办公桌上,“小迷糊”看到了这一次测试卷的答案。“小迷糊”心神不宁地拿着试卷跑回教室。接下来的几天,“小迷糊”做什么都无精打采的。  相似文献   

7.
黄大权 《阅读》2006,(11):20-21
同学们,听过德国名作家歌德说过这样的话吗?“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读章是这样。理解词语也是同一道理。我们不仅要读懂词语表层的意思,而且要读出词外之义,这样才能领略到章的精彩之处。要达到这一境界通常要经过三步:  相似文献   

8.
安培 《阅读》2006,(3):40-40
同学们。你们会使用“Howmuch…?”和“How many…?”这两个句型吗?咱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两个句型吧。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口腔化”倾向,有着“吃文化”的特点。一提到“吃”,学俄语的人自然会想到和。其实俄语中的“吃”也并非这几个词能概括得了的,不同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李晓愚 《阅读》2023,(90):48-51
<正>在四季划分出现之前,人们认为冬季是秋天的延长,不需要专门当作一个季节来对待。不过甲骨文里头倒是有“冬”字,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的“冬”字是个象形字,就像一根长长的绳索,两端各打了一个结,表示终结、终了之义。有的甲骨文“冬”字会把实心的绳结写成空心的小圈,  相似文献   

11.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写编的《中国古代史》,把代田法讲一亩分成三甽的“甽”字,注音为“Zhèn震”是不对的。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多音多义字,读音有区別意义的作用。读错字音就会妨碍对意义的理解。“代田法”的甽,《汉书补注》引颜师古注曰:“甽,垄也。音工犬反。字或作畎。”其它有关词书。尽管读音有几种,写法也有不同,但在释“甽田”、“甽亩”时,都放在quan的读音之下,并且说明“甽”字是个会意、形声字。从田川,即田间之川也,且是人力做成,“以别于天成之<(甽)  相似文献   

12.
龚海平 《阅读》2009,(4):40-41
在英语阅读过程,一些同学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比方说,有的同学在看到“most”修饰形容词时通常会马上想到“最……”的意思。然而,“the most+形容词”与“a most+形容词”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一回事。请看这两者之间的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3.
喝彩     
简简单单的“喝彩”两字,在我心里却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是表扬,是赞美,是鼓励……那天———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魏老师微笑着向我走来:“孟琦,你的作文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了!”霎时间,我完全被快乐“覆盖”了,接过那张令我“神魂颠倒”的报纸,在讲台上满怀信心地朗读起来。刚读完的那一刻,一阵热烈的掌声使我心潮澎湃。虽然仅仅是一瞬间,但我却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看到了一双双充满羡慕的眼睛,感受到了一颗颗真诚的心……“喝彩”具有的神奇力量会因为你为别人喝彩而使自己也得到进步。我有一个要好的同桌,叫金肖。因为胆小再加…  相似文献   

14.
逐臭     
高军 《阅读》2023,(40):42-44
<正>前几天叶行一回老家湖州,回来的时候给我带来一瓶臭苋菜。菜装在一个像农药瓶的家伙里面,只差在瓶上画一只白骨人头,下面交搭两根白骨。我解开塑料袋,里面散发出一股能臭死人的味道。我问叶行一:“你是坐火车回来的吗?”他说:“是的。”我说:“这东西如果你在火车上解开,估计有一多半人要跳火车。比日本麻原彰晃放的沙林毒气还厉害!”我拧开盖子闻了闻,臭得有点杀眼睛。我说这东西比我们这边的臭芥菜厉害多了!这浙江人历史上得遭了多大罪,才研究出这么臭的一种食物。  相似文献   

15.
木槿 《阅读》2006,(6):46-46
在学习汉字时,如果读字只读半边,常常就把字读错了,还会被别人笑话为“别字先生”。此外,在学习词组时,我们有时也会犯“望生义”的错误。那么,在英语中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英语中也存在着一些“假朋友”。请看下面的单词:  相似文献   

16.
把话说明白     
冒继承 《阅读》2006,(3):22-23
提到作,同学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妙词佳句、想象丰富等等(老师、家长们也常提这样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标准,许多同学常常是绞尽脑汁.咬断笔杆.可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要么套话连篇,毫无新意;要么下不来笔,反而变得不会作了。其实,写作就是用笔“说话”。说话要把话说明白;同样。写作也得把话说明白。  相似文献   

17.
《阅读》2007,(2):20-21
同学们,我们吃过咸菜、盐豆这样的小菜,也吃过山珍海味这样的大菜。可是,不知你细品了吗?回味了吗?且不说营养价值几何,它们的滋味是不是各有不同?说到这儿,我想到了读书。还是古人说得好:“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  相似文献   

18.
年轻人富于幻想,敢于创新,就像美国探险家戈达德说的那样:“只要我想到的我都要去尝试。”这种尝试精神使年轻人成了社会中最有生命力的群体。可现实生活中,许多“权威”的评价使他们陷入怀疑自己能力的烦恼中。“这事情你干不好”、“你反应迟钝”、“你不是那块料”,这些评价无疑像个铁箍,箍住了年轻人的思维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我就曾碰到过这样的烦恼。我喜欢排球,梦想成为中国的郎平第二,父亲便说“那是白日做梦”;我要学开车,朋友笑我“你那水平别撞了人”;妈妈说我的字像“鬼画符”,等等。这  相似文献   

19.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第二课时 ,我让同学们通过分组活动认识了摩擦力的无处不在 ,找到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 ,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 :如果没有摩擦力 ,世界会怎么样 ?同学们经过思考 ,讨论 ,进行了大胆的设想 ,有的说 :“没有摩擦力 ,我们就不能写字 ,也不能用橡皮改正错误。”有的说 :“如果没摩擦力 ,我们就无法上路 ,拿东西也非常困难。”有的说 :“没有摩擦力 ,塑料尺就不能和头发产生静电 ,它也就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有的说 :“没有摩擦力 ,流星就不能在天空和大气摩擦迸发出火花…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的所谓“等量消费”谬论时,说到金钱“没有臭味”。这话原是古罗马皇帝韦斯帕西安对他的儿子说的,因为他的儿子不同意他实施专门的厕所税,说厕所臭。韦斯帕西安就说金钱没有臭味。意思是尽管厕所臭,但收来的钱没有臭味,照样可以享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