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补充讨论训诂术语“读为、读曰”、“读如、读若”的运用功能 ,并指出 :“之言、之为言”用以释义而无关读音的例子不限于先秦文献正文 ;“音”也是训诂术语 ,可以用来解释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可以校异文、讹字 ,也可以用来注音兼释义或单纯地释义。  相似文献   

2.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3.
研究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对于辞书编纂有一定参考价值:不但有助于辞书字头的注音、释义,而且有助于辞书字头字际关系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高诱注中的"读曰(为)"和"读如(若)"是较为重要的几个术语,也是历来较有争议的术语.从对高诱注释的实际研究来看,这些术语运用中各有侧重,即各有其主要用法,"读为(曰)"主要用于明假借,而兼有注音等功能;"读如(若)"主要用于注音,兼有明假借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人们对“旧读”和“古音”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模糊 ,并导致了用汉语拼音拼注“旧读”的错误做法和“古音可读”的错误观点 ,因而有必要从“旧读”的来源、字 (辞 )书对“旧读”的处理以及古音的拟音的实质等方面来分析“旧读”和“古音” ,并从语音规范的角度探索出对待“旧读”和“古音”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含义、功能也不同。但是在当前的古汉语研究和教学中,这三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尚未获得一致的看法。在给古籍作通俗的注解以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简便起见,在叙述时最好用“通”这个术语表示通假字,用“同”这个术语表示异体字,用“后来写作”表示古今字。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和”字的各种读音和释义.“和”字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文字之一,在很多方面可以反映汉民族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将某些原属静字的字归属于“状字”,这对后来学者对状态形容词的认识有启发作用;将某些记容、记处之读的作用归为“用如状字”,指出读句之间也有状与被状均关系,对于后来学者的偏正复句的提法也有着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旧读”和“古音”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模糊,并导致了用汉语拼音拼注“旧读”的错误做法和“古音可读”的错误观点,因而有.必要从“旧读”的来源、字(辞)书对“旧读”的处理以及古音的拟音的实质等方面来分析“旧读”和“古音”,并从语音规范的角度探索出对待“旧读”和“古音”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臭”字,注家或读chòu,或读xiù,孰是孰非?本文从“臭”字音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古文异读的一般规律以及现代方言材料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其臭如兰”之“臭”字应读chòu,而不是xiù。  相似文献   

11.
"今为"是《宋本玉篇》界定字际关系的术语之一。它揭示汉字之间复杂的字际关系,本文对《宋本玉篇》字头和"今为"所辖字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论述了《说文解字》的注音方法。文中从用“读若”的七百余例中归纳出以一字拟音、以现成词语拟音、以方言拟音和以义释音的四种形式,并指出《说文》用形声字声旁标音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读了《提要》,深感它简明实用,确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删改了《暂拟》中过于繁细或不当的地方。如: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说法,把方位词直接归入名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直接归入动词;把实词与实词组成的“词组”和实词与虚词组成的“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合称为“短语”(如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把判断词“是”后面的名词短语作为“是”的宾语:取消复杂谓语这个术语,把有复杂谓语的句子直接称为连动句或兼语句;取消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承认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取消结构助词“的”“地”的区分,不论定语、状语,都用“的”;原双部句和单部句  相似文献   

14.
从连续体关系角度研究《文心雕龙》术语,首先认为整个理论体系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核心术语,其次强调术语释义要始终联系全书宗旨和周边术语。本文由关乎写作宗旨的“文心”“圣谟”“文德”,到关乎写作总则的“立文之道”“情文”“声文”“形文”“文采”等,展开系列考察,以说明《文心雕龙》内在的连续体关系,并在此视角上对这些术语作出具有一定新意的解释:“文心”是明道设教的“圣谟”及后世作者对圣人用心的传承;“道”特指圣人作为天地之心所悟之道,“文”特指具有明道设教功能的圣贤书辞;“立文之道,其理有三”意思是,立言的根本尺度和旨归是明道,需要同时考虑形文、声文、情文要素,形、声成采,情采兼备方可谓“立”;“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指传承明道设教之用心须着落于准确用字和整体立意。  相似文献   

15.
《说文》是一部“万物咸睹,靡不兼载”的文字学专著,内容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许冲《上〈说文〉表》),书中对字义的解释,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多方面的宝贵资料。《说文》的释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了解并剖析《说文》的释义方式,对于读通《说文》,学习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都有很大的帮助。 《说文》的释义方式,通常的只是解释字的本义或最初的意义,而不涉及引伸义和假借义,这是释义方式中“常例”,在中华书局版“大徐本”《说文》中随处可见: 诛,讨也.从…  相似文献   

16.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中言注释频繁使用“通”、“同”训释古书用字现象。训释字与被训释字之间关系复杂多样,而且使用术语不准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本作了详尽地分析归类,提出教科书术语应准确规范,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准确反映当今古汉语研究的成果,使学生科学地掌握古汉语知识。  相似文献   

18.
“侯”和“候”字极为相似,但“候”比“侯”多一竖。侯,古字从厂(厂像箭棚),从矢,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靶子”。“侯”有三个义项:①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如侯爵、公侯;②泛指达官贵人,如侯门似海;③姓,如后汉尚书令侯霸。“侯”有两个读音,一读hóu,二读hòu(地名)如福建省闽侯县。候,从人 声,形声字,本义为“守望”。“候”有五个义项:①等待,如候车;②问好,如问候;③时节,如候鸟;④征兆、情状、程度,如火候;⑤时间单位,我国古代以五天为一候。“侯”和“候”因形似、音近,常被人混用。如:长沙市区内的地名侯家塘,许多招牌、公交站牌…  相似文献   

19.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20.
“顿”是《马氏文通》中论句读的一个术语,但是由于《马氏文通》没有给它立界说,解释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对它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解释“顿”是马氏论句读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的下位概念,其句法作用略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与书中的“读”是同一级语法单位,虽然在形式上似乎有交叉之处,但是它们之问实际上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