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兔子快跑》是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这部小说刻画哈里·安斯特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碰撞与冲突下的失意与逃避,阐释兔子消极地逃避现实来寻求幻想、寻找自我,宛如镜中花、水中月,华而不实,一触即破。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自由、自我、存在这些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末的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作品将存在主义、弗洛依德主义以及基督教精神纳入其现实主义轨道中,对性爱、死亡、生存本质及宗教进行了绝妙的捕捉和定格,勾画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现实.在厄普代克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中,主人公哈里对人生存在的迷茫困惑,对自由的执著追求以及对宗教的复杂感情正是现代人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兔子”哈里在与世俗、平庸不断抗争的过程中艰难探索着人生存在的意义,这一探索过程也渗透着作者厄普代克本人对人类存在矛盾性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3.
徘徊在追寻与逃避之间──论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哈里刘道全一随着《兔子休息了》的出版,厄普代克给小说的主人公“兔子”哈里·安格斯特罗姻的人生旅程划上了句号。哈里的一生平庸无奇,但他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平庸斗争,力图追寻人生的意义,确定自我的价值。他迷...  相似文献   

4.
约翰·厄普代克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其小说《兔子归来》中,厄普代克借助各种媒介把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引入了兔子家庭,细致刻画了"兔子"、他的妻子詹妮丝、白人嬉皮士吉尔等几个典型人物受反文化运动影响而引起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揭示了急剧的社会动荡所造成的美国白人社会的僵化、人们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怀疑、焦虑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兔子”四部曲是6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名作,在男子汉气概和宗教信仰失落的今天,主人公哈里(兔子)一次次对家庭责任的逃离从深层意义上讲不啻是追梦和朝圣的过程,通过哈里扭曲人性的一生,作者默默呼唤着传统道德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刘晓华 《海外英语》2014,(20):207-208
小说《兔子,跑吧》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一部解读美国社会风貌的佳作。作者塑造的兔子形象是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的典型的代表,他始终无法在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纠结中找到一条出路,寻得一个平衡,所以只能像兔子一样敏感,一遇问题就想逃离,逃避而不会顾及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小说一出版针对兔子形象的分析和研究也就随之而来,堪称是全方面和多方位的。同时对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有所研究。但运用西方批评理论对该作品做研究的就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来分析解读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及她们的他者地位的就更少了!故此该文将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来分析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以揭示出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他者形象及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7.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尽了“爵士乐时代”的繁华与虚空.通过表现主人公盖茨比的理想和爱情与当时社会和环境的冲突,菲茨杰拉德揭示了主人公的毁灭性命运,塑造了一位社会悲喜剧中的“反英雄”形象.本文通过分析盖茨比的“反英雄”形象和展示“爵士乐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价值观,来揭示盖茨比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美国梦”已开始转变。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及盖茨比悲剧的根源,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并对作者用以表现梦想破灭的独特艺术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
高莉 《考试周刊》2012,(9):23-24
弗·司格特·菲茨杰拉德.“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其独特的视角与写作方式对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时代”的各个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描绘.预示了“美国梦”的幻灭。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作品独特的艺术写作风格,讲解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对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美国社会矛盾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约翰·厄普代克(1932~),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曾于1964年、1987年两次获得全国图书奖,1982年获普利策奖。他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背景大都安排在家乡宾夕法尼亚的小城镇上,写的都是中产阶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与家庭琐事,从中反映出美国精神文明的现况与实质。作品细腻,抒情流畅,风格精致优雅,以"兔子四部曲"饮誉文坛。被誉为"美国中产阶级风尚的经典史诗性作品"的"兔子四部曲",为美国文学留下了一个难忘的人物形象:兔子哈里。作家从1960年发表的《兔子,跑吧》开始,每隔10年,就会推出一部:《兔子归来》(1970年)、《兔子富了》(1981年)、《兔子安息了》(1990年)。这四部作品描绘了中心人物哈里·安斯特罗姆从26岁到55岁的人生历程。小说折射出上世纪四十多年间美国社会的变迁:50年代的保守、60年代的动荡、70年代的平庸、80年代的价值消亡。对于约翰·厄普代克而言,创作灵感是源源不断的,尽管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始终坚持创作,发表于今年的小说《父亲的眼泪》,让我们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带给了我们情感的震撼。  相似文献   

11.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充满浓郁现实主义气息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敲响了“美国梦”的丧钟。从化的角度,对美国梦的由来、演变及破灭的原因进行解读,以期能从宏观上对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镀金时代”的美国社会问题涌现。为维护社会公正,以斯克里普斯和普利策为首的报业主积极鼓励“黑幕揭发”,全方位地揭露美国社会阴暗面,为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零余者”形象的世纪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20世纪学史上,“零余”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学现象。世纪之初,受西方世纪末情绪影响以及现实环境所致,出现了一系列“零余”形象;30、40年代学中,主要有团居旧家庭中的“生命空壳”、大革命退潮后的幻灭及民族压迫与斗争中的彷徨三类形象;80年代中后期一群都市“顽主”表现了中国转型期整个社会无所适从的焦灼心态。人知识分子价值观破灭,苦闷彷徨;世纪之末,新生代在物的世界中感受到零余处境,产生了欲望的焦虑,和世纪之初的“零余”在“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上都有着不同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运用互文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文体、句法结构、立意进行仿拟,对中国字和句进行直接粘贴,意在通过"师法"中国文学和文化来丰富自我.运用相反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将混乱、称霸的美国与和谐、友善的中国进行对比,意在通过"正视"中国来反思自我.可以说,这三种想象中国的方式,在20世纪美国的不同历史情势下,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诗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武器,它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对美国现实进行了社会和审美等方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篇幅不长,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将象征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菲茨杰拉德刻画出的主人公盖茨比这一形象无疑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剧烈变动、传统步步解体的时代,往往会产生一些站在两个社会或两个时代边缘的痛苦心灵,继法国文学中的“世纪儿”形象、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我们发现美国文学中有独特的“逃避者”形象,《飘》中的卫希礼是其典型代表,他的形象特质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映现了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因素,而且集中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冲突,传达了变化万千的美国社会既蕴藏着无限生机同时又令人痛苦和困惑的时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发展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华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华裔的社会地位。从19世纪中期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20世纪中期的近一百年期间,在美国的华裔舞台形象经历了智力上被幼儿化、外貌上被妖魔化、文化上被另类化的负面化的过程。这些形象广泛见诸于美国社会。匡正华裔刻板形象的努力是促成美国华裔戏剧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些负面形象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从历史的视角了解美国华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华裔舞台形象进行梳理和阐释,说明华裔舞台形象的负面化与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华裔戏剧的相关性,并说明戏剧舞台不仅是华裔的表演平台,也是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文化诉求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竞选州长》是19世纪初期美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早期优秀作品之一。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美国“自由选举”和“民主政治”的黑暗与肮脏的本质。告诉世人,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们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而已,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美国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意义上的中国20世纪是一个“文学的世纪”。作为“文化现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不同的形象系列和话语逻辑编制了一幅意义多元、内涵繁复的现代中国的文化版图。所谓“农民文化”、“知识分子文化”(精英文化)、“市民文化”(都市文化),今天看来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以它们的“原生态”即事实(历史)本身进入我们的观照视野的,而多通过人们或被动或主动的文学阅读,及由此诱发的历史想象和判断,成为今天人们理解和解释20世纪中国文化史最直观(形象)化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