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注意似是而非词语的误用。在一些稿件中常有"出乎意料之外"的词语,这实际是"出乎意料"之误。"出乎意料"指的是结果原先没有想到的意思,一旦将它写成"出乎意料之外"意思全变了。"见诸于行动"也多见于一些稿件中,这显然是"见诸  相似文献   

2.
“出乎意料”和“出乎意料之外”这两个词组,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并认为它们都是对的。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后一种说法实际犯了语法上的错误。我们先看正确的说法“出乎意料”,它指的是事情的结果超出人们事先判断的范围,而在其后再加“之外”两字,则不仅显得重复罗嗦,表达不规范,而且违反逻辑,令人费解。如果进一步挑剔的话,你会觉得“出乎意料之外”同“出乎意料”的意思刚好相反,解释为“意料之中”了。因为“出乎外”不  相似文献   

3.
读《星期天》5月4口一版,有一则“更正”,为了引人注目,黑底“白”字.是力更正上一期一篇稿件中两个字误。为了两个也许并不十分重要的字误而在一版位置加以更正,足见编者对报纸和读者认真负责的精神。何以有此感想?笔者常看报纸,发现有的报纸长期未见“更正”,并非报纸无错。有家报纸,将“半坡饭店”误为“半破饭店”,“土”、“石”之误,“坡”、“破”之差,意思何其远矣!不仅应予更  相似文献   

4.
报刊书籍中的文字错误如同饭食中的沙砾,令读者难以下咽。有些错误疏漏出现之频繁,不能不使我们这些当编辑的感到汗颜。对常见的一些错误类型加以探究,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将有助于增强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易于发现和纠正稿件中的文字错讹。本文拟就此进行粗浅的尝试,所举类型胪列如下。一、因不知有本字而误以同音别字替代。例如:“好不慎人”(2007年4月11日《书刊参考》报连载小说《鸡窝》)。“慎人”中的“慎”字是“疹”字之误。“疹人”用来表达“使人惊恐”、“感到害怕”的意思。原文中正是要表达这个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①例子中下…  相似文献   

5.
播音和主持节目当中有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不清晰,不确定,有多义性,让人听了既可这样理解,又可那样理解,让人“步人歧途”,误听误解。这称为播音和主持节目中的歧义现象。多年来,在广播播音工作中深感这种语言歧义现象严重影响从稿件内容播出到听众收听这种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近日处理稿件发现,“源远流长”在一些稿件中被错写成“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是个成语,成语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因为成语是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相似文献   

7.
撰写稿件必须弄懂自己要用的词语,否则就会造成语义混乱,甚至引起读崭的误解。但是在这方面,报纸上的稿件经常出错,有些还比较严重。兹举数例。北京晚报去年12月7日有一则报道“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览”开幕的消息,其中说:“中国佛教协会代会长赵朴初躬身前往……”。我读了不禁为之愕然。说赵老弯下腰(即躬身)走那么一大段路去参观展览,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显然,记者把“躬”的两个常用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李建飞 《新闻记者》2006,(12):17-18
词语纠错是报纸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在已见报的文字错误中.有些错误的产生并不在来稿,而是由于编辑修改不当造成的。为来稿纠错是编辑的职责,但如果编辑不能把好稿件质量关,反而误纠,这是很难让人原谅的事。  相似文献   

9.
记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必须善于研究和探讨问题。因为,在编发的稿件中,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大都是一些研讨问题的稿件。这几年我们在采写稿件上,注意研究问题,有一定的收获。 前几年,“村务公开”之初,有些地方抓得好,有些地方抓得不好。这方面的稿件发过一些,  相似文献   

10.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11.
“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的意思。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往往被当做“够不着、达不到、难以做到”的意思被误用。如“他真行!简直让我们每个人望其项背。”“屡试不爽”“屡试不爽”是表示“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的意思。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却被当做“屡试屡败,始终不成功”的意思被误用,如:“打假活动在一些地方为什么屡试不爽,收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一家大报不久前在一篇题为“假冒军车遭遇红灯”报道中说道 :“加快法制建设……使其成为打击假冒军车工作的‘杀手锏’” ;过了两天 ,这家报纸在一篇新闻中 ,“杀手锏”又写成了“撒手锏”。无独有偶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打出字幕中 ,“杀手锏”又赫然在目。这些年 ,阅报刊时 ,只要留意 ,常常会有“杀手锏”出现。这也许是由于“撒手锏”原用于厮杀时 ,才使许多人误写成了“杀手锏”。其实 ,汉语中并没有“杀手锏”这一词语 ,有的仅是“撒手锏”。撒手 ,意思为“放开手”。《现代汉语词典》“撒手锏”释义为 :旧小说中指厮杀时…  相似文献   

13.
“按语”与“案语”是被媒体工作广泛使用的词语。考虑到编辑工作严谨、规范的特性,在具体工作中,这两个词究竟使用哪个更符合语言逻辑习惯?是否有对错之分?笔对此进行了一些查询。  相似文献   

14.
自编袖珍《改稿须知手册》破题:自编,自己编辑;袖珍,小巧;《改稿须知手册》,关于修改稿件必须知道的事项、规则的手册。哈哈!这岂不纯属废话么! 真的吗?可它是我多年来编辑生活的一点切身体会呢!不怕见笑,权且忝为经验,奉献给有志于做好编辑工作的青年诸君。事情是这样子的——五十年代初期,我开始学做编辑工作的时候,在修改稿件中,对一些用词用语,既不懂得,也不在意。比如,碰到稿子里有“满清”、“洋灰”、“老革命根据地”、“公尺”、“公升”这一类词语,我都不予改动。后来,党和政府陆续发了一些文件,对一些  相似文献   

15.
汝鸣 《新闻世界》2004,(10):75-75
“错了!”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人认为我搞错了。因为,人们在删改新闻稿件中,通常是说“忍痛割爱”,意思是说为了使章更加精炼,更能突出主题,或由于版面限制,不得不忍痛删除自己作品中的某些“得意之笔”。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种删除本来就应该称作“忍痛割赘”。  相似文献   

16.
辞忌失朋     
“辞忌失朋”,是《文心雕龙·章句》中的一句话。意思是:遣词造句最忌讳词语间失去联系,即最忌讳词语搭配失当。这是因为,如果不把词语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句,那就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意思。有人使用“效果”一词,往往就犯了这一忌讳。例如: “她以心理活动支配感情,以感情控制语言的节奏,又以语言带动动作,终于达到了内外比较统一的效果”。(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发稿单”的感想可别小看发稿单,它不仅有这份稿件的一些原始记录,如作者的简况,编辑选稿、编稿之初衷等,还有二审、三审对这篇稿件的评价。甚至连稿中的差错也都列有细目,一一记录在案。所以说,发稿单不仅反映了稿件由“原型”变为“成品”的历程,也能折射出...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不少新闻媒体出现了这样的不良现象:在寄到编辑部门的稿件中,“注水稿”(一些作者出于种种目的,为了把稿件拉长,往稿件里注“水”——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多余文字。此类稿件被讥为“注水稿”)明显增多了,且在新闻媒体刊登播出的稿件中,“注水稿”也占了相当的比例。“注水稿”充斥版面、节目……,严重地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声誉,给党的新闻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底,一篇重提“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稿件到了《记者观察》编辑部的案头,这是山西省平陆县原纪委副书记李敬斋发来的。对于新闻而言.这一发生于1960年、曾经引起过全国轰动的历史事件,自然是陈年旧闻了,似乎报道价值不大。但出乎意料的是,编辑部的同仁却对此事表现得饶有兴致,“这61个人中还有多少人健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报业形势的发展,许多地市报都办起了子报子刊,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在广告经营方面,一些地市报的母报与子报之间出现了相互杀价排挤的被动局面。“母报与子报广告经营如何做到有序竞争”,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在本期“聚焦”中,我们特策划了一组有关这方面的稿件,现刊于此,望读者能从这组稿件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