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学内容分析《关心天气》是四年级上册《变化的天气》单元的第一课,由常见的天气、天气与生活、天气与动物三个活动组成。是学生学习天气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开展了对天气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认识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为后面的知识教学做铺垫。设计思路1.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天…  相似文献   

2.
《漫步云端》一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变幻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其二级目标是“能通过科普小报的形式来交流研究成果”。本单元第一课让学生在认识气象、天气的同时,简单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天气、我国的一些天气之最,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制作科普小报的基本流程。第二课,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奥运与天气》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学期《变化的大气》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天气现象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对气候的基本要素、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并培养观测天气的初步能力。  相似文献   

4.
1校园气象站能深化、补充、延伸课本知识;天气变化与人类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巨大,人类对气象科学的研究、掌握和使用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青少年的气象知识传播、气象科学教育也摆到了相应重要的位置。小学《科学》开辟了一个单元课程量,安排了8个课时,突现了“各种各样的天气”、“观测天气”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三大主题,引领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启发学生使用工具测量气温、风向、风力,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关系;高中《地理》用一个单元的篇幅,介绍大气运动和水的相变产生的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使学生…  相似文献   

5.
高中思想政治课之《经济生活》,每三课设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设一节综合探究课,目的是在学生学习完单元知识后,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与探究,为自主学习经济理论、巩固单元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也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提供一种方式。所以,与旧教材比较,新课程中所设置的“综合探究”课,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重要内容。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实践中,能否真正实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动脑、动手、动口及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是衡量新课改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太阳和影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和月亮的移动》的第一课,是地球和宇宙部分的入门课,也是教材首次向学生介绍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对太阳和月亮是比较熟悉的,但对其中的许多奥妙并不了解。教师引领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通过画画、玩玩、议议、写写等形式的活动进行教学。经历了这样一个自主活动、自我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教学时,教师要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进行活动,场地条件也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生会观察阳光下物…  相似文献   

7.
高中思想政治课之《经济生活》,每三课设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设一节综合探究课,目的是在学生学习完单元知识后,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与探究,为自主学习经济理论,巩固单元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也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提供一种方式。所以,与旧教材比较,新课程中所设置的“综合探究”课,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重要内容。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实践中,能否真正实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动脑、动手、动口及健康情感体验的培养,是衡量新课改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我们的动物朋友》中的主题二《可爱的小动物》。本单元以引导儿童注意通过实际的调查、访问、饲养等活动发展爱护动物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珍爱,并由此树立动物是人类好朋友的观念,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爱心和责任心。同时,让儿童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饲养小动物的能力和技能。二、学情分析本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外来生,生活住所的不安定,使得大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 《新朋友新伙伴》一课是新课程《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主题之三,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起始单元,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尽快适应新环境,熟悉新教师,新朋友。  相似文献   

10.
“单元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单元综合探究课”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所在单元有密切的联系:或是对某个单元知识的升华,或是对某个单元中热点问题的深化,或是对某个单元知识的拓展应用。它能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探究问题的基本素养,并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进行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习惯。下面笔者以《经济生活》为例,  相似文献   

11.
教学的有效性是复习课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政治生活》复习课中也应贯彻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把握住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让《政治生活》复习课成为学生的"地盘",让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质量。一、精读熟思,动手"织网""书中自有黄金屋",要引导学生钻进课本熟读精思,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织网",可以是章节顺序式知识网络,或中心辐射式网络,或主线知识网络,或主体式知识网络等。《政治生活》引导学生"织网"时,要突出每一单元的中心语。  相似文献   

12.
余涛  陈永玲 《科学课》2009,(1):38-39
教材分析;本单元为“综合探究活动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学生通过阅读科学日记,回顾生活中关于采光的问题,分组开始了对采光设计的研究,制定了研究计划。本课则是在前一节课实验计划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行动,探索采光不足的原因,并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课》2008,(4):15-16
教材分析《折形状》一课是《形状与结构》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引导学生折叠和弯曲以改变纸张形状,知道这样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同时,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教育,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初步训练学生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以形成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分析 《探访蚯蚓的家》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经过前4个单元《十万个为什么》、《“五官兄弟”》、《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有趣的动物》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提问能力得到了提高,已经能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与提问。在进行本节课教学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花园里初步观察了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收集土壤带回教室进行课上观察。但是,也发现学生以前对蚯蚓的有关知识,包括身体、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思想品德应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一课都有大量的活动设计,每一个单元还有主题研究。这些活动设计均是以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设计和编排,教师在实施和使用这些活动设计时,必须深入领会课标  相似文献   

16.
【说课部分: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张晶】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一课。1.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位置的知识。本单元的学习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铺垫,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中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2.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了一些关于方向与位置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认…  相似文献   

17.
《夏天的小虫》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火热的夏天”单元中的一课,引领学生通过看、闻、听、查、比较等途径发现和观察夏天小虫的种类、活动方式、生活习性等,结合运用电子白板集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功效,加之更简便、易操作、能及时反馈等优势.让学生于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千姿百态的昆虫世界,增长学生对昆虫种类、特...  相似文献   

18.
教学资源分析《声音与生活》是《声》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学生探究声音秘密的总结。教材分为三部分:活动一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声音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可以使我们心情愉快或烦躁;活动二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活动三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创造力,设计出“无噪声书房”。教学前设想课中虽没有准备实验材料,却为此收集了许多多媒体音像资料,从而创设情境、引发探究兴趣、丰富他们的相关资料。同时放手让学生收集有关声音的资料,课前提前一周,要学生查找课外书籍,查询因特网获取有关声音…  相似文献   

19.
《漫游语文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也是进入课程改革后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课。从教材的编写意图看.是要让学生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认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明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本节课拟通过学生从探究自己名字的来历、寓意等入手。延伸至探究名人的名字的寓意。让学生清楚地明确语文知识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受人名的艺术魅力,受到一次人名美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通过《我的位置在哪里》、《物体的运动方式》、《小车的运动》、《摆的研究》等课,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机械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及各种运动的主要特点”作简单地了解,并且与后面《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力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本单元继续上学期“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因此,应将本单元作为训练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一个重点单元来进行。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对我的位置、升旗台的位置、学校的位置在方向、距离、时间等方面进行定性地描述,知道一个物体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