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魅力永存在的三国文化之根在汉水流域的汉中、南阳、襄樊三大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继承和发展了刘邦、刘秀在汉中、南阳崛起的文化遗产,规划了天下三分的宏伟蓝图;汉水名城不仅是三方争夺的焦点和三国名人涉足的热点,而且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汉水名城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2.
汉水名称起源甚早 ,且极具文化意味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从尧舜禹到夏商周时期 ,汉水流域成为汇聚南北与东西文化的大熔炉 ,冶铸出了魅力无穷的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及诸候国都将目光聚焦到汉水流域 ,汉水已深深印刻在了民族的记忆深处 ,汉水文化带形成  相似文献   

3.
在汉末到魏晋跌宕起伏的三国文化全景图中,襄阳处在群雄瞩目、星汉灿烂的核心地位。襄阳是三分源头的战略思想库,造就了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战略设计师,他们与刘备、孙权等政治家联手,将三分天下的战略策划变成了现实;襄阳是三分天下的战略支撑点,是三分天下的起点与支点,是天下归一的基地与圆点,"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襄阳是三国文化的战略策源地,是汉末三国初年的文化中心,孕育发展起来了独具特色的荆州学派,造就了叱咤风云的人才团队,产生了纵横驰骋在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三国因襄阳而起,襄阳凭三国而名。  相似文献   

4.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汉水流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对汉水流域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整合,遴选出适宜于产业开发的文化资源基础,建立汉水流域文化资源库,创意汉水文化品牌群,开发汉水文化产业链,打造汉水文化产业企业和行业集聚地,从而实现汉水流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文化产业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汉水流域位于我国中部腹地,自古以来即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相互汇合,形成了汉水文化自身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春秋时期汉水流域的古方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楚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和传播,呈现出该地区的历史流变脉络,说明汉水流域古方国的类型与楚文化构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楚辞源于汉水文化。楚族起源于汉水流域,楚辞受到汉水流域“楚声”、“楚歌”和《诗经.二南》的影响。屈原的祖先发迹于汉水上游,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和神往之地。他有着浓郁的汉水文化情结。他通过汉水流域吸收北方文化,其政治生命的跌宕起伏、文学激情和人生历程等,都和汉水流域息息相关,甚至楚辞的地域范围和屈原生命的终结都在江北汉水流域,而不是江南洞庭、湘水。  相似文献   

8.
从新旧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人们在汉水流域频繁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与发达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汉水文化源远流长,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水文化以其奇妙性、神秘性、自由性、幻想性、浪漫性的品质和精神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发生学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华文化内在地存在着的"楚风汉韵"文化特质又表明,汉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所以,早期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处于核心区并发挥着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襄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襄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为更好盘活文化旅游资源,彰显襄阳的文化魅力,构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襄阳应力创"襄阳文化"旅游品牌,做强"三国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三大文化旅游拳头产品;做大"楚汉文化"、"诗词文化"、"战争文化"、"汉水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都市文化"等七大文化旅游支撑产品;做实"民俗风情"、"风味小吃"、"文娱汇演"、"历史街区"、"会展活动"、"旅游商品"、"康体休闲"、"都市购物"、"主题雕塑"、"标示解说"等十大文化旅游辅助产品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相似文献   

10.
襄阳三国文化是三国时期襄阳境内发生及流传与演绎的历史文化。本文通过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三国演义》、《襄阳府志》等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力求较为详尽地概括襄阳三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总结襄阳三国文化的鲜明特点和独特地位,并针对襄阳三国文化应用开发的实际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提升了襄阳的行政地位,造就了襄阳“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声誉.  相似文献   

12.
赵德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57-60
襄阳既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借助城市主题建筑传承和发扬三国文化的重要城市,以教育建筑、交通建筑、纪念建筑、文化建筑的主题建筑借助装饰设计来再现三国文化,既构成襄阳城市景观的内容,又不失为襄阳城市建筑环境追求文化地域化、特色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全面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汉江中下游的生态补偿是南水北调工程补偿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生态补偿量的确定与分配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汉江中下游襄阳市为补偿客体,运用机会成本和等标负荷量法,预测2020年汉江襄阳段因过境水量减少和水环境容量减少给襄阳市带来的损失,结果显示:过境水量减少使襄阳市各产业发展权受限,襄阳市应获得补偿金7.43亿元;水环境容量减少对襄阳市造成的年经济损失为2.39亿元.并基于此,分别以各受水区的受水量比例与最大支付能力两种方法来分配生态补偿量,对生态补偿分配方案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8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丰富的襄阳文化。研究认为,襄阳文化的未来定位为以汉水文化为体,以由此衍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人文景观、人文精神为用,以发展现代创意文化产业为途径,走文化多元发展之路,最终发展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人文之都。围绕襄阳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等,襄阳地方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地学术探讨,为实现襄阳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科学、快速发展贡献了诸多智慧。  相似文献   

15.
汉水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形成中华文化的母亲之河、也是孕育楚文化给予湖北文化决定性特色基因的父亲河。襄阳段汉江有"英雄之河、爱情之河、商贸之河、文化之河、旅游之河"的突出特点。建议用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对待襄阳和汉水,确定襄阳成为世界级旅游景观城市的建设目标,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把襄阳建设成为湖北省的龙头旅游景观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名城,把湖北汉水旅游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汉水流域的汉文化激励着诸葛卧龙;汉水流域的南北文化培育了诸葛孔明;汉水流域是诸葛亮文化的胜地,诸葛亮一生中最光彩夺目的年华是在汉水流域度过的。  相似文献   

17.
史学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流誉千古,时人评其书曰“并迁双固”。依《三国志》而通俗化的各种话本,戏剧乃至成为演义式的小说,其最著者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称《第一才子书》,士林及民众莫不喜读其书,可谓雅俗共赏,家弦户诵。从文化视野考察,文、史各行其道,两苑各撞其芳。随时代之演进,民众需要文化,文化之持续发展亦有赖自身的通俗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对文化的渴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补成功的典范,彼此交相辉映,体现了雅、俗文化自身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