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语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夏后皋”所作的注解是:“夏帝皋,桀的祖父。后,帝王、天子。”“后”在这里是否可作“帝、帝王、天子”解,我认为值得商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就是说“夏后”是帝禹的国号。在《夏本纪》中  相似文献   

2.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廿三课《陈涉世家》一文中,对“死国可乎”一句中“死国”的注解是“为国事而死”,参阅以往初中课本以及其它资料,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较权威性的注解,都把这一句中的“国”字注解为“国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国”字应该解释为“楚国”才比较  相似文献   

3.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五蠹》一文的翻译,有几处值得商榷。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参考书将这句中的“今”理解为“今天”,导致了时间概念上的自相矛盾。“今天”自然是指韩非所处的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的人何以能“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呢?又何以能为早已谢世的鲧禹所笑呢?其实,作者采用的是假言推理的方法,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译为:“如果在夏朝还有去研究架木为巢和钻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第五册《齐桓晋之事》一中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句,对“秋毫”一词注解如下: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稍加品味,你就会发现这个注解有失准确。  相似文献   

6.
田曦 《铜仁学院学报》2002,4(3):37-37,61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 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算法。  相似文献   

7.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9.
杨会玲 《小读者》2011,(10):45-45
国号是建国时国家的称号.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源自先祖封地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相似文献   

10.
释“鸾鸟”     
吴然 《语文知识》2003,(4):17-18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和阅读本选诗有两处关于“鸾鸟”的描述,一是屈原的《涉江>中有“鸾鸟凤凰,日以远兮”之句。二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虎鼓瑟兮鸾回车”之句,相关注解非常简单,仅谈到“鸾,传说中的神鸟”。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鸟呢?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一句,这句诗,特别是后半句比较难理解。教育部编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对“熊咆龙吟殷岩泉”的注解是:“熊在怒吼,龙在长鸣,象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对“慄深林兮惊层巅”只就“慄”字作了注解。  相似文献   

12.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13.
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假字常常是困扰师生的大问题,一些参考资料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素质教育新教案》(西施出版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一句中的“舍”看作通假字,同“捨”;《勾践灭吴》中“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句中的“取”看作是通假字,同“娶”,教材课下注解为:  相似文献   

14.
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说:“胁息,鼻不敢出气,唯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这个注解沿袭《通鉴》注解“胁息者,屏气鼻不敢息,唯两胁潜动以舒息耳”,把“胁息”之“胁”理解为“两胁”之“胁”,字的读音和意义都有失误。“两胁”之“胁”,读xie。《说文》:“胁,两膀也。”《释名·释形体》:“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  相似文献   

15.
一、《九歌》溯源《楚辞》每以《九歌》与《九辩》相提并论,而关乎夏后启,《离骚》则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天问》则云:“启棘宾帝,《九辩》、《九歌》”。但是《九歌》并非夏后启所创,从《天问》看,是夏后启请“帝”降临作客,“帝”就把《九歌》、《九辩》交给了夏后启。而结合《离骚》,能令太康一度失国的歌舞大概不外乎一个“淫”字,则“帝”之“淫”亦可见。问题是这位传此歌舞于启的“帝”是谁,《天问》未言其详。不过联系禹肇分九州、始铸九鼎的传说,再联系卜辞祖先考妣之有“宾”祭的事实,《天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捕蛇者说》中有这样一句:“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教材将“岁赋其二”注解为“每年征收两条蛇”。愚以为这样诠释  相似文献   

17.
周梅花 《现代语文》2006,(11):128-128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第三册的古中有两处注解有欠妥当。 第一处是《立国论》中的“举以予人”句,注解为:都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举。全部,都。我认为这个注解是不太妥贴的。“举”在此应为“拿”意,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8.
《伤仲永》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乞”课本注释为“求”,而“币”未加注解,参考书将这一句译为“有的人还送钱给他们”,“币”也未作解释。“币”,《新华字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的“下吏”一词,课本注为“狱吏”(“狱吏”指管理监狱的官吏——笔者注)。愚以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根据是: 1.《辞源》合订本第29页注:[下吏]低级官吏。《左传》哀十年:“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大臣专权,下吏持势。”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五册(2007年3月第2版)《旅夜书怀》一诗中“名岂文章著”一句被注解为:“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意思是说.我诗作虽好.何曾因此而为世人推重?”笔者认为:教材对此句的注译无可厚非,但注者可能忽略了反问句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和杜甫其人其愿.后半部分的解释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