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闫学民 《收藏》2011,(4):108-109
"站人"银元是英国贸易银元的俗称,因银元正面中央铸有一站立持戟和盾的武士,当年流入中国时百姓不认英文,以图像辨别银元便落下了如此称谓(见图)。在近代流人中国的外国银币中,"站人"银元一个比较常见的类型,银币标准重量26.95克.  相似文献   

2.
金明 《收藏》2011,(2):94-95
墨西哥为美洲文明古国。自16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世界上最大产银国和最大银币出口国。中墨两国虽远隔重洋,但墨西哥银币曾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所有流通过的外国银币中,墨西哥银币是时间最长、也是最早的一种。墨西哥银币可以分为前后两类:一类是西班牙统治时期铸造的"本洋";另一类是墨西哥国家独立以后发行的新银币。1823年始,墨西哥政府利用本国丰富的银矿资源,精制而相继出口了花边鹰洋、天平鹰洋和直齿鹰洋。  相似文献   

3.
杨觉 《收藏》2010,(11):120-121
西班牙在15~16世纪时曾是海上强国,占有许多殖民地。西班牙本土很少铸造银币,造币厂大都设在墨西哥、危地马拉、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由于墨西哥产银最多,因而生产西班牙银币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流通最广。  相似文献   

4.
林南中 《收藏》2014,(6):112-113
西班牙属地玻利维亚银币是早期闽南流通的西属拉美货币中的一个主要币种。西属玻利维亚银币与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的墨西哥、秘鲁等地的铸币图案近似,但铸地标记有所不同。由于玻利维亚银矿丰富,因而西属玻利维亚银币铸造数量并不少,在闽南一带西属玻利维亚银币流入的数量仅次于墨西哥和秘鲁。  相似文献   

5.
杨觉 《收藏》2011,(5):108-112
西班牙"双球双柱"银币始于1732年至1771年期间,自1772年开始至1825年,铸造的是"人像双柱"银币。以上两种银币,在中国俗称"本洋"。西班牙银币的主要生产国家墨西哥于1810年独立后,拒绝再为西班牙铸造银币。1825年后,西班牙就没有再铸造这种"本洋"。  相似文献   

6.
陈锦山 《收藏》2014,(10):80-82
2001年12月,福建泉州北门街工地出土了一批窖藏中外银元,经过整理发现,这批银元的铸期为1881~1934年间。其中有民国时期孙像开国纪念币31枚,孙像23年帆船币2枚,袁像银币103枚;墨西哥鹰洋6枚;英国贸易银币55枚,英国爱德华七世头像银币1枚;法属贸易银币8枚;日本明治银元76枚,  相似文献   

7.
李智信 《收藏》2007,(5):150-151
墨西哥1766年银币 墨西哥盛产白银,西班牙统治时期曾在此人量制造各种银币。主币8瑞尔(Real),辅币4、2、1、1/2、1/4瑞尔。主币几乎流通到世界各国。1733~1771年制造双柱双球2瑞尔银币,直径25.8毫米,重6.7克,含银91.7%,现在存世量很少。而且,国际贸易不使用辅币,所以流通到我国的非常稀少。笔者收减的这枚1766年双柱双球银币,制造精美(图1)。  相似文献   

8.
杨觉 《收藏界》2010,(1):77-77
西班牙双柱银币,在我国俗称“本洋”。双柱银币包括“双球双柱”和“人像双柱”,“双球双柱”铸造在前,“人像双柱”铸造在后,是最早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币。双柱银币现在在我国大城市的钱币市场上还能买到,但多半品相很差。偶有好品相的,价格不菲。近几年,书报上介绍“人像双柱”银币的较多,涉及“双球双柱”银币的则很少。笔者藏有一枚“双球双柱”银币,参照资料介绍于后,与《收藏界》广大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9.
陈锦山 《收藏》2014,(19):80-82
2001年12月,福建泉州北门街工地出土了一批窖藏中外银元,经过整理发现,这批银元的铸期为1881~1934年间。其中有民国时期孙像开国纪念币31枚,孙像23年帆船币2枚,袁像银币103枚;墨西哥鹰洋6枚;英国贸易银币55枚,英国爱德华七世头像银币1枚;法属贸易银币8枚;日本明治银元76枚,日本大正银  相似文献   

10.
袁水清 《收藏》2008,(5):120-122
种类最多的银元——清吉林省造光绪元宝清朝的机器局本系兵工厂,但初铸银元时系由机器局承办,后才更名为银元局。吉林省机器局自光绪十年(1884年)铸造厂平后,十几年间没有铸造其他银币,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才开始铸光绪元宝无纪年银币,俗称龙洋,计有库平七钱二分、  相似文献   

11.
林南中 《收藏》2010,(9):139-141
1794年美国正式铸行币值1元的主币“自由女神像银元”,1873年美国铸造了著名的贸易银币“拿花银元”,这是一种专门用于远东贸易的货币。此后美国于1887年铸造“摩根银币”,1921年“摩根银币”由“和平银币”所替代。这些早期美国银币都曾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人中国沿海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2.
清代用银,正如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所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初的一百年,专用以"两"为计算单位的银锭;第二阶段是嘉庆以后的八九十年间,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成为一种被认可的选用货币;第三阶段,即清光绪及其后,中国机制银元,并赋于法偿资格。无论在什么阶段,银锭的使用事实上始终没  相似文献   

13.
袁水清 《收藏》2008,(3):132-133
现存中国最早的手工铸造银元——台湾“道光年铸”寿星银饼 中国的早期新式银元中,最重要而且还有留传下来的是福建漳台一带所铸的几种,包括寿星银饼(图1)、如意银饼、漳州军饷银饼等。货币史学家彭信威认为,“以寿星银饼为最早”。郭沫若则认为漳州军饷银饼是郑成功在南明永历三至六年(1649~1652年)抗清时所铸,现令学术界多认为铸行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或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14.
清光绪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897-1905年)9年间,位于南京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每年都铸造大批银币,以抗衡外国银币对中国的侵害。首年制造的银币上没有干支年号,俗称"老江南"。以后依次为"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和"乙巳"干支年银币。江南省造各年银币,以字体笔划的书写差异、龙图的变化及边齿的不同等来细分,版别多达上百种。当然,也不是所有年份的银币  相似文献   

15.
刘盛全 《收藏界》2012,(6):73-73
据资料显示,清朝从光绪十年(1884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这些年间,对于银币的本位采用"两"或是"元"制,一直都没有统一过。同样银元的图案和成色,也是各色斑斓,各省各自为政,也没有达成一致。到宣统三年,清政府颁布币制条例,才使中央掌握了统一的银币制造发行权。  相似文献   

16.
林文君 《收藏》2010,(8):132-133
中国机制银元始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广东,由于商民皆喜用,官府又获利丰厚,随后各省竞相效仿。据民国时期蒋仲川著《中国金银镍币图说》载:“陕西省造币厂,虽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筹办,终未正式成立,该省银币,仅由湖北造币厂代铸样币若干枚,兹得到一元、五角、五分三种、真如凤毛瞵角,绝少仅有,是为名贵珍品,此外二角及一角辅币,想必亦有样品,苦干无法搜罗耳。”  相似文献   

17.
徐成 《收藏界》2012,(3):71-72
近几年,钱币市场广泛发展,参与收藏和投资旧中国机制银币与新中国银币的人越来越多。中低价位的新中国银币仿制品也不在断流入市场,  相似文献   

18.
李进兴 《收藏》2001,(4):55-55
三枚银元,外表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也很常见。一枚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北银元局铸成的龙纹“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一枚是我国清代流通的墨西哥鹰洋银元,正面是仙人掌上立一口衔蛇颈的展翅雄鹰,背中央一顶自由软帽,周饰光芒,还有纪年1888等:另一枚是极普通的袁像银币,正面是袁世凯免冠戎装半身像,上有“中华民国三年”,背面中央直书“壹圆”交叉嘉禾、下萦结带,俗称“袁大头”。但是这三枚普通银元却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因为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留给西海固人民的三枚银元,故非常珍贵。  相似文献   

19.
吴伟忠 《收藏》2007,(12):140-140
沉寂了10年之久的近现代机制币市场终于又活跃起来,流通纪念币和金银纪念币等板块轮番不张,但最出乎意料的却是以“袁大头”(见图)为代表的近代银币价格涨势最为惊人,绝大部分品种升幅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都超过了百分之百甚至更高。近代银币的价格长期以来一直都很平稳,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普通版“袁大头”“孙小头”、川洋、船洋等低档银元价格就一直在50-60元左右徘徊,这么多年的盘整走势造就了近代银币的底部基础非常扎实。  相似文献   

20.
朱仁和 《收藏》2011,(1):96-98
袁像银币,俗称“袁大头”,始铸于民国3年(1914年)天津造币厂。民国初年,国民政府财政部为了治理整顿银元流通混乱,种类繁多,成色不一,难于统一管理等状况,于民国3年颁布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规定袁像银币一元为本位币,重七钱二分,成色是银九铜十,后改为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