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超 《新闻前哨》2007,(9):68-6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地发展,很多经济现象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经济”一词如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经济新闻也越发显现出它的重要性。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报纸、电视,到网络,纷纷开辟经济专刊专版专栏,开办经济频道,足见经济新闻在媒体新闻报道中所占据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郑阳 《记者摇篮》2010,(7):49-49
经济频率作为一种重要的专业化频率,通常定位于“经济”或“财经”,已经成为国内广播市场的主力,其富有特色的经济类型节目有针对性地吸引着关注经济、关心股市的听众群体。但是,现在还有不少经济广播只相当于一个小综合广播,“经济”特色不突出。那么,经济频率如何才能更有“经济”味,并成为百姓经济生活的“好参谋”呢?  相似文献   

3.
谭云明 《新闻界》2006,(5):59-60
经济时评与人们的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大到股市行情的开跌,小到柴米油盐的供给,都与百姓利益直接挂钩。但由于它在写作上具有专业性、政策性、抽象性等特点,加上一些写作者素有的“官样化”思维惯性,使得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经济时评呈现出一种“学术化”、“  相似文献   

4.
济时评的出现,是近年来时评文体的一大突破,它大大拓宽了时评的评论领域。经济时评与人们的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经济时评呈现出一种“学术化”、“理论化”、“贵族化”的倾向,亦即显得过于“硬化”,比较难以达到通俗化、平民化和贴近性的目的。那么,  相似文献   

5.
庞雷 《新闻界》2004,(6):91-91
时下,市场经济已以不可阻挡的脚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中,与之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报道,更是成为占据媒体大量空间的重要内容,有感于此,笔者拟就经济报道的“骨”“肉”“血”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08,(9):F0002-F0002
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复同意,原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生活经济频率更名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世界各国都在定期出版发表自己国家或地域各领域的白皮书、绿皮书、蓝皮书等各色皮书,中国也不例外,如近些年出版的“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农村绿皮书、人口绿皮书、世界经济黄皮书、国际形势黄皮书、语言生活绿皮书”等等。“皮书”一词适应社会需求应运而生,成为对此类书籍的概括词,成为图书出版领域的流行词。  相似文献   

8.
密切关注生活现象 增强服务性 服务性是经济报道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已经成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记者只有深入到市场中去,找准经济与社会、与老百姓生活及利益相关的接近点,从此切人,才能捕捉到“活鱼”,发现亮点,并由此进行客观、深入地采访,从而写出既配合中心、又赢得读者的“软”新闻,向读者提供有效、实在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综合性报纸的经济报道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拐点”上。拐点是数学上的一个定义:在总的变化方向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从递增转为递减,或者从递减转为递增的这个点叫拐点。笔者在此取拐点“由盘整变成上升”之意。 一、经济报道十年变化 新闻是客观见诸于主观的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带来经济报道的变化。回顾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0.
“钓鱼”一词的引申含义包括网络欺骗行为和手机、电话、短信欺骗行为。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使“钓鱼”一词扩展为执法欺骗行为。2009年11月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含暗访素材的的新闻“公益医院非法行医,北大医学教授惨死北大医院”。11月18日,北大医院发表声明,称央视的报道有“钓鱼采访”之嫌。由此,“钓鱼”一词被引申到新闻采访报道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一 当下,经济生活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益密切。面对逐渐扩大的经济新闻读者群,尽量通俗化、贴近大众成为经济报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草 《大观周刊》2012,(1):38-38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最早是冷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周家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歧视性做法。“非市场经济国家”一词起源于美国(1930年关税法》中的“国家控制经济”的概念.随后西欧、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制定并实施了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法律及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3.
所谓经济报道的“大”与“小”,就是立足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一种经济现象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提炼.进而写出高质量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采写经济新闻难,经济报道出精品更难。认为搞经济报道,接触到的都是枯燥的数字和乏味的事例,找不着“亮点”,不容易写出精品力作。其实,经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消费领域、流通市场等大量的经济宣传中,闪烁着无数的“精品亮点”。关键是我们是否沉下心来,聚精会神地去观察它、发现它,并能按精品的要求把它“描绘”出来。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总是容易给读者过于深奥、枯燥和乏味的印象,然而,当都市类报纸发展到快读时代、娱乐化写作时代,经济新闻也顺应潮流,放下了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架子。以更加亲民、更加明白晓畅的方式去“深度浅作”,以完全平民化的视角、简洁有力的述说,与读者共同感知生活的阴晴冷热。本文以《三峡商报》为例,就经济新闻中写作中的“深度浅作”的发展趋势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将一些日常农村经济生活中的小事,选准了角度,经过提炼加工,刊于报端时,拜读后令人十分敬佩。原因何在?在于《人民日报》把握住农村经济生活的小事、平凡人物的深远意义和崇高品质,挖掘其平凡中的不平凡。凸现出小事中的“闪光点”。笔者翻阅了一年多来《人民日报》部分佳作,进行归纳比较,梳理出几种技法,特奉献给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17.
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要求新闻宣传应该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尤其是经济新闻,要想为群众喜闻乐见,就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贴近生活和群众,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新闻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那么经济新闻如何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呢?笔者从多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摸索到一点粗浅的认识,那就是报道中要尽量做到不要太“玄”,而要多用新闻故事、视觉新闻来反映经济事件。  相似文献   

18.
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人们对经济报道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也显得愈发突出。经济报道欲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在题材选择上要广开思路、在报道方式上要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经济报道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经济报道的主角是人。“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就是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有人曾对枯燥冗长、艰涩难懂、论文式的经济新闻进行了如下归纳和讥讽:措施八九条,数字一大串,见物不见人,枯燥又呆板。如何在经济新闻中把一些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受众?笔者认为,只有背靠“生活”这棵绿树,变工作角度、业务角度为生活角度,经济报道才能被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报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当好一名党报记?我体会,党报记应当“像社会生活里的一架钻探机”,自觉、主动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深入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深处,“钻探”党和人民都欢迎的“三贴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