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英国文化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作 《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以下简称《重新思考》)是英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研究的重要成果,入选英国开放大学“文化与媒介研究丛书”(Issues in Culrural and Media Studies)。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互联网伴随着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加速而进入了中国,相随而生的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一代人,他们被互联网形塑,又塑造着互联网的新形态,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文化。面对这样崭新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学者都在试图寻找合适的理论,解释的办法。而文化研究由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不俗的解释力成为了互联网文化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套用英国或者美国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就能对中国网络文化做出很好的解释,相反,文化研究在进入中国语境时,需要做的调整还有许多。  相似文献   

3.
郑自军 《新闻界》2004,(3):53-54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媒介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了“新闻文化”的概念,强调新闻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新闻研究是一种文化研究。15年来,这一文化新样式被不少人认可。从文化视角对新闻活动进行全新审视,有利于丰富新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推动新闻研究向纵深化发展。本文拟对15年来我国  相似文献   

4.
李雪萍  赵登明 《图书与情报》2011,(1):129-130,139
中国古典诗歌是语言最凝练、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21世纪是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世纪,所以把中国文化典籍译成外文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任务。顾正阳教授的《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是一本专门从文化角度切入研究古诗词曲英译的力作,对于古诗英译实践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代学者对书厄原因的探讨主要蕴含在书厄的分类之中。近代学者将书厄分类进一步系统化,更加强调人为因素对书厄形成的影响。当代学者则将战乱、政治、文化、经济、社会风尚、保管和自然等各种因素纳入分析书厄原因形成的视野,研究角度日益多元化,认识逐步趋向一致。归纳古代书厄形成原因研究的历史演变,分析该主题研究的特点,既是对古今学术研究思想的系统总结,也是对古代文化传播机制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期,古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与现代不同.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更替的角度略论这一时期古琴文化功能和审美角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1月11日,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实验基地企业代表参会,并获发"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授牌,公司董事会秘书被聘为实验基地特聘研究员。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是在财政部支持下,由文化部与武汉大学共建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该基地致力于建设政府决策咨询库、文化研究高端平台和教学科研及实验基地。公司获"实验基  相似文献   

8.
档案是利用多种方式记录并保存前人活动和思想的一种文件,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长期从事社会实践中产生和保存下来的一种文化产品,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记录文化和传承文明的重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做好新时期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挖掘历史文化,还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本文主要结合档案文化开发的现状,分析了档案文化产品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希望可以促进档案文化精品宣传和档案文化精品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关于电视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视文化对人们观念的影响电视是一种全方位展示生活各个层面的信息源,它再造了一个生活现实。表面上看绝对是先有生活,后有电视。但是从流行服饰到流行歌曲,从审美情趣到思想观念,以至我们谈情说爱的模式,都受到了电视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电视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十分重要的人文环境。如今,电视文化将更加明显地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性格和文化创造,同时也会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思想。一是人们心理距离的缩短。电视把一切遥远的、抽象的变成近距离的具象的,而且把所有这一切变成平凡的、亲切的,这将大大缩小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0.
自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后,“先进文化”一词作为一项创新,出现在党内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备受关注。与此同时,“文化”这个老词汇随之焕发出新的光彩,回归到社会生活的位置上,并成为学者们视域的焦点。得益于党的理论创新,我们在经历了漫长的精神决定论和并不短暂的物质决定论(即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偏激后,终于又开始“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相对地而不是绝对地”认识客观,研究问题了。这当中甚至可以包括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一)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及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层面上的意义的新认识,是提出和发…  相似文献   

11.
李昭醇 《图书馆论坛》2006,26(6):362-364,361
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存在着极“左”的错误倾向,违背了史学研究最基本的学术规律;形成了对太平天国运动客观认识上的思想误区和思维定势。用通观历史全局的眼光审视,太平天国运动最致命的败因之一就是反文化。文章拟就太平天国破坏文化典籍的史实为据,探幽揭微,以新的视角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2.
苏州的藏书活动之所以历代相袭、绵绵流传,与藏书活动中形成的吴地人文精神是分不开的。苏州众多的藏书家、藏书楼,汇聚了大量的文献,使得苏州学子和士人得益非浅。众多的典籍滋养了苏州众多的大学者、大文人,而学者文人的聚书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地方的风尚,推动着苏州私家藏书风气的愈演愈烈,成为吴地文化史上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礼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情感。从传播理论方面看,礼文化传播不仅是一套行为准则、一种文化模式、一套价值体系,更是一种传播理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播思想和传播价值,是中国传播思想及理论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礼文化,对确立中国传播研究主体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视野狭窄、方法单一、思维片面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记忆的歧义     
尽管社会记忆研究没有学科限制,一般来说,知识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关注丰十会记忆论题,政治学或文化批评领域较少有人注意这个论题。2008年8月,在南京,两本带着新油墨气味的读物问世了。这两位作者都不是社会学者,而且两本似乎没有联系的书中,都有一点儿篇幅,涉及同一个话题。这里,我暂且擅自把这个话题叫做:记忆的歧义。  相似文献   

15.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怎样看待这种变化?中国文化未来将走向何方?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时间点上,这是一些非常值得审视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和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的期待,我们拜读了由姚铁军策划、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著名学者张颐武先生主编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一书。  相似文献   

16.
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不仅档案本身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成果,而且围绕着档案这一事物所做的一切工作和物化成果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档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或者说封建主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部分和核心部分。传统档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在封建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著名学者冯天瑜先生在其《中华文化史》一书中对文化生态是这样解释的:“文化生态(或称文化背景)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精髓和灵魂,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一个行业的文化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也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也就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档案资源是国家重要的信息文化资源,是宝...  相似文献   

18.
如今,以电视、电影,报纸、书刊、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影像媒体,正在日益制造和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相似文献   

19.
周宪先生《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一书直面中国当下不断变动、纷繁复杂的新的文化实践,采用批判文化社会学方法,将视觉文化置入到它所衍生的社会学语境中予以考察,从而形成了本书以“视觉”“空间”“文化”和“装置范式”四大转向的基本构架。作者力图以多视角对当下社会和文化思潮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并尝试对当下中国各种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该论著开创了在视觉文化棱镜烛照下文化研究的新格局,成为在全球化现时代极具地方性特色,同时又有着广阔跨文化视界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0.
杨华 《新闻界》2005,(6):57-59
众所周知,文化研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没有固定的理论模式,它以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立足点,聚集了一大批理论家,从多种向度对当代媒介和文化的权力性质进行深入阐释。如果说文化研究是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等人发现的一片沃土,那么斯图亚特·霍尔则是这片土地的播种者和开拓者,他们的传播思想为世界范围内媒介文化研究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出生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曾长期在湖尔大学(HullUniversity)从事成人教育,在1957-1958年间对英国工人阶级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