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天是幸福的脉搏,是生命的晨钟……如果你去问未满学龄的孩子,为什么喜欢春天,他会天真地告诉你:“春天有花、有草,还有小鸟,真好玩。”如果你去问田间耕作的老农,他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它能播种秋天的丰收。”如果你去向城里的人打听春天,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我们新的蓝图又打开了。”春天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青睐?我常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有所发现,尤其是希望能找到春天对我们这代人所具有更深的意义所在。我常徜徉在人流中,寻觅在山野间,我也常常静静地…  相似文献   

2.
崇尚大记者     
自从进了报社从事新闻编采工作,经常被人称为大记者。开始听着还觉得洋洋得意,可后来随着对这个行当越来越深入地了解,每当再听到这个称呼时,内心每每惭愧得无地自容。也许人家并不是不怀好意、有意恭维,可自己越来越感觉到对大记者这个称呼担当不起、受之有愧。何以如此呢?还得从两件事说起  相似文献   

3.
沈阳军区某师连年被《前进报》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而这个师的新闻报道骨干先后有3人“鱼跃龙门”进入上级新闻机关,在“顶梁柱”被抽走的情况下,为何还能使新闻报道实力不减?这全得益于政委张耀才抓新闻报道工作的三条妙计。第一计:从“跳槽马”引出“过河卒”近两年,该师先后有3人被抽调到上级机关和新闻单位,有人惋惜道:“培养一个搞报道的不容易,放走太可惜卜’每当有人担心本单位的报道会受损失时,张政委便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观点:“向上级输送人才也是单位的荣耀和功德,更何况有了‘跳槽马’会引来‘过河卒’,因为跳…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面对一幅自己祖国的地图时,在脑海中首先会想些什么呢?庞大?复杂?抑或多姿?唯此种种印象,似乎都很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我们自己的意识期待当中,我们甚至还会有意识地将这幅地图与“960万”、“世界第三”的这些数据不自觉地联系起来,感觉着这些东西会带给我们自己以荣耀。但这种情况为何会发生呢?在新旧中国的交替当中,这种对地图的想象又是如何转变的呢?  相似文献   

5.
闫肖锋 《青年记者》2010,(17):93-93
我们都生活在新闻里。普通人如此,传媒人更甚。 传媒营造一个“拟态现实”: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现实之外,营造出一个拟态现实。于是环球同此凉热。我们的心电图随这个拟态现实的起落而升降。传媒人操纵受众的心情,结果自己也被操纵。  相似文献   

6.
和朋友一起逛街,去超市购物,去公园散步,步行去上学,坐地铁去上班,这样的生活你觉得幸福吗?人类真的登上过月球吗?假如有人告诉你,恐龙从来没有出现在地球上,世界上并不存在科学或是文学,我们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你会相信他吗?你知道什么人被称为“被剥夺了洗澡和理发权利的人”吗?当有人从你身边经过,只是因为他穿了长外套,你会紧张吗?你会认为他将随时掏出自动武器向你射击吗?你对陌生异性微笑过吗?你愿意他们看到你的笑容吗?这些问题似乎不值一提,无论回答“是”还是“不是”,回答的人大概都会在前面加上“当然”两个字。就像我们当然热爱和平,每个人当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男女当然平等,每个人当然拥有恋爱的自由和信仰的自由,就像我们拥有逛街和吃冰激凌的自由一样简单。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8.
杨秋兰 《传媒》2022,(17):13-15
<正>经常有人问笔者,在传播场域发生变化的今天,作为传统的专业媒体会否被边缘化,进而走向衰亡?这是曾经令传统媒体人经常思考,甚或担忧的问题。对于《健康报》这样一家有着91年历史的卫生健康行业主流媒体,更是经常被这个问题困扰。但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现在可以有底气地回答这个问题了,那就是:走媒体融合之路,是做好健康传播的必由之路。改革创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以建设“智能融媒体新闻生产和传播平台”为抓手,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健康报》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刊,是我党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报刊之一。现在《健康报》  相似文献   

9.
经常有人问我,最近忙不忙?我的回答总是一个字:忙。在这个城市厮混,不整天说自己“忙”,都不好意思见人。今年的清明节是第一个“小长假”,照例以“忙”为理由拒绝了一些无谓的聚会,带上老婆、孩子和狗,到郊区的河畔喝酒、看书.躺着睡觉。  相似文献   

10.
明天好好活     
“这世界好无聊/任何事情都枯燥/我不甘被世俗浸泡/我要逃要逃。”我每天都要这样大呼小叫,不安的灵魂带着不安的心来回奔跑。每天都想大叫几声再踹上几脚,最后再加一句:“这日子真的受不了。” 我唠叨够了,我发泄完了,我还是我。然后我难得地静坐下来,我在思索。 曾几何时,我学会了只会一味地抱怨?曾几何时我如此大意地把自己放纵?曾几何时,我学会了编织借口制造谎言?又曾几何时,我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如此多愁善感?…… 抱怨的时候忘了默默无闻的老师;无聊的时候忘了刻苦认真的同学;玩的时候忘了自己;闹的时候忘了时间。 …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世界》2007,(12):40
元旦春节即将来临,继“十一黄金周”之后,商场超市又会经历一次客流高峰,在这些天,你会受到商家格外的礼遇,这些钱袋并不饱胀的平常人被尊为上帝。在无数次流连忘返、收获各种心情和表情、钱袋空瘪之后,回到现实中,回到自己的家,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此时,也许你会冒出一个疑问:在这个消费时代,自己真的是上帝吗?  相似文献   

12.
由央视策划的“你幸福吗”被网友称为2012年最雷人的提问。扬子晚报的评论员说,“你幸福吗?”是一个简单而仓促的提问,央视台主持柴静则认为,“你幸福吗?”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是一个简单而粗暴的提问。你幸福吗?仅是四个字的一个提问,为何触痛了那么多人的神经,又招至那么多人的反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一线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我觉得至少有几点值得反思:反思之一:主题先行导致的角度变异央视的大型现场采访报道“你幸福吗”原本的出处是《“喜迎十八大”走基层·百姓心声》中的一个策划。明眼人很熟知,这是策划者试图通过一个大型立体访谈报道,让当下的中国人说出策划者试图展现的各种精彩和满意的回答,来表达十年巨变后中国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轶事四则     
《出版参考》2014,(3):43-43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相似文献   

14.
耿莉 《大观周刊》2012,(43):138-138
人生一世,不外乎两项:一是做人,二是做事。既能做事,又会做人的人,事业才能蒸蒸日上,生活才能愉快幸福。 如何把握做人做事的规律,使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成熟、更完善、更顺利?有人提出“做人如水,做事如山”的原则。这一原则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只要稍微留点神儿,作为一名读者,您就可以在某些报刊上经常读到“XX特酷”、“XXX攻入一粒金球”、“资讯快递”和“通过这一管道”之类的词语,令您感到自己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会产生一种悲观情绪:完了,自己原来掌握的知识真的没有用了,看来非彻底更新不可了!“特酷”、“攻入一粒金球”、)“资讯”、“管道”之类词语,果真是“新知识”,需要新闻媒体普遍效法和读者积极学习、掌握的吗?否!这些词语原来是在我国的极小范围地区使用的方言俚语;如今我们的一些媒体如此热情地将它们搬上版面,加以倡导,这是一种以…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幸福     
记者的幸福付海军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幸福观。军人的幸福就是祖国的安宁;警察的幸福就是社会的长治久安;而桃李满天下则又是教师的幸福。那么记者的幸福是什么呢?是“无冕之王”,抑或是别的什么?这个问题长期荣绕于脑际,未得其解。近来...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成为一种生活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吴镝鸣 《青年记者》2008,(12):24-25
超越国界的报道 不夸张地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是跨越国界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比如,我们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听到“大爱无疆”、“天佑中华”这样的用语,听上去有点像宗教语言。在我们所接受的长期教育中,“博爱”这个概念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博爱”,我们坚信的是阶级的爱,不是无缘无故的爱。但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民兵预备役通讯报道稿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受到上级好评”、“得到上级肯定”、“被上级推广”等字眼。笔者不禁要问:“上级”到底是哪一级? 所谓“上级”,无外乎总部、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及省、地、市县党、政等各级。民兵预备役工作,一般不涉及什么番号、代号和泄密的问题, 应当写成如“受到总 政治部、民政部的好 评”,“得到军分区 领导的肯定”等等, 直截了当,一目了 然,不是很好吗?为什 么不说出来呢?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为了提高“上级”级别,用以夸大事实,故弄玄虚。比如:让人把军分区理解、想象成省…  相似文献   

19.
一记者作风问题,最关紧要的.是个是否深入的问题。老新闻工作者经常告诫我们:当你选择了记者的职业,就必须抱定决心,准备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讲价钱,不能打折扣。其中的道理很浅显;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新闻的本源,不深入本源,何谈新闻?二现在我们一些记者实在是不深入啊,连浅入都说不上。一种情况是:走不出去,沉不下去,像浮萍“札堆”浮在面上。经常的工作方式是跑机关,跑会议,拿现成的材料编发新闻。其中有的人几乎丧失了记者的主动性,整天在办公室“守株待兔”,等候采访对象的…  相似文献   

20.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