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是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兴趣”驱动任务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和任务驱动兴趣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是两种有效的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出发,总结出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般模式,并分析了其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或知识主题)的整合,另一层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有基于“情境创设”的学习模式,基于“应用软件”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专题网站”的学习模式等。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实现整合的关键是培训高素质的教师。  相似文献   

4.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经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巧妙融合的多种意义,拓宽了学习空间,培养了以信息技术能力为平台,突破了传统意义的教学大纲、计划、教材,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使之与各学科有机整合,不仅促进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而且培养了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以及每个学科固有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上课采用不同的整合模式,所以多种多样,各不相同。通过实践,笔者总结了几种具体模式,这些模式从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掌握各种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的定位,一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3种基本课程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Learn about IT)的学科本位型课程整合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的学科辅助型课程整合模式和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Learn with IT)的学科研究型课程模式。通过文献调研,笔者发现这3种模式的发展并不平衡。第二种模式相当盛行,可谓占据了课程整合的"半壁江山",是当前课程整合的主流模式;而作为深层次整合的第三  相似文献   

6.
许多学校都在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怎样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这样的整合,对师生提出了哪些要求和条件呢?运用哪些整合模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文对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教学实践,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8.
徐海鹰 《教师》2011,(8):66-66
所谓的整合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相融合,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由于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不同,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根据信息技术在整体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所谓的整合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相融合,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由于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不同,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根据信息技术在整体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我校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同时对信息…  相似文献   

1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大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高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科学发展观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两者结合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以“真善美融合的新理念”来探求语文教育的原则,即既要探求相关性的课内外结合原则,又要探求多类型的思维训练原则,还要探求最优化的自能学习原则,从而促使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典型报道既是一种报道观念,也是一种报道方式,完整的典型报道概念应该是“报道观念-报道方式“两个维度共同作用下的“集合体“.典型报道的演进历史正是这两个维度双向互动、相互博弈的过程.因此,必须立足于“报道观念-报道方式“两个维度的互动关系,才能拓展典型报道研究的新“进路“.同时,只有把典型报道纳入到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态环境和媒体现状之下进行研究,才能够得出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论,它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学的理解性,重视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情境的构建,构建新的师生观.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并结合实际,论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在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无论深度和广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发展的一切工作,是高校一项极为重要且既现实又深远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关于"公民"观念的进步。辛亥革命推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臣民"的概念由此退出民国法律体系。如何培养公民?教育家开出了一剂良药——公民教育,这显然属于社会教育的高端走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虽然完成了从臣民到公民宪法文本意义上的概念转换,但公民教育依然薄弱,公民观念并未能深入人心,也未能铲除国民的奴隶根性,更未形成公民文化传统,公民教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家观念是中国走向现代进程中影响至深至大的观念之一。辛亥前后全新的学堂建制与报刊舆论等相结合,为现代国家观念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学生在普及进程中既产生了对清末名士的景仰崇拜,也发展出另一种夷夏之辨,更影响了此群体中的思想竞逐。由此学生们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乃至感觉世界在辛亥前后都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克服传统社会本位德育理念存在的缺陷,而推崇人本德育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在人本主义德育视阈下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理解基础、人文关怀和以生为本三种新理念,贯彻民主性、个性化、自主性、开放性四原则,可以通过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结合、在教育渠道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养成的结合这两个途径来实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国情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的社会科学。文章阐述了国情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出了国情学的概念、特征、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分析了国情学与其他相近学科的关系,指明了国情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