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广惠 《新闻界》2008,(6):75-77
关于“范跑跑事件”,折射出传媒的一个导向问题,传媒与社会大众道德观存在着既统一的一面,也出现了对立的一面,有些情况下大众会做出与传媒期望相反的解读;在任何时期弘扬道德都是传媒的重要职责,因为社会需要道德标尺来为大众指引方向:弘扬道德,批判错误,加强自律。这样才能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脱节,是当今道德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也是目前“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建“道德接口”已成为道德建设中的当务之急.新闻媒介作为宣传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途径,是重建“道德接口”、构筑社会主义道德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应当加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实践的新变化,及时调整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取向,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大局.  相似文献   

3.
自律,相对于“他律”,属道德范畴。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新闻伦理学涉及的诸多问题中,自律是个核心问题。而自律,一般又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来实现的。组织形式,如西方新闻界成立的报业荣誉法庭(有的国家叫报业评议会,有的国家叫新闻政策委员会,或新闻纪律委员会等);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是新闻道德标准的集中体现,人们通常又把它称之为“守则”,或“准则”,或“规约”,等等。报业荣誉法庭之类的组织,  相似文献   

4.
道德建设要从谁抓起呢?理所当然要从当官的抓起。 当宫的处于领导地位,他们手中有权,负有抓好道德建设的责任;而且众自睽睽之下,群众都拿眼睛盯着他们,所以为官者也就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表率。他们要是在道德建设上带头做好榜样,大家就会跟着他们学好,他们也就可能成为人民的功臣。他们要是在道德建设上带了坏头,有些人就会被他们带坏,他们也就只能成为破坏道德建设的罪人。 现在有些为官者自以为看透了一切,把当了官还天天讲道德的人,看成是“迂夫子”。这些人看到我们国家要搞市场经济了,价值观马上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把为人民服务蜕变成“为人民币服务”。他们用最快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一句话,叫“文如其人”,西方理论家的说法是,“风格即是人本身”。意思都一样,强调的是人品与作品的统一。确实,道德与文章、做人与作文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文章、作品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道德与文章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占人说:“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作者高风亮节,他写出的文章就像雪似的洁白;如果作者不努力陶冶和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写出的作品就不会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只能是雕虫小技罢了。“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道是文章的骨骼…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然而,面对汹涌而至的网络大潮,人们更多的是在进行技术的准备,却未能足够地关注心理与道德的“堤防”。因此,当随之而来的社会网络道德失范猝然发生并呈蔓延之势时,未能做好充分准备的社会教育体系便陷入了失措和恐慌。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有必要从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网络活动特征入手,对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出现的必然性、网络社会德育的可能性和影响机制等问题作深入的心理与社会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深入其中,这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飞跃,同时也对媒体如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红文化”、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微信朋友圈等新网络现象出现的过程中,部分网民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及价值取向等逐渐暴露出与物质条件不相适应的“幼稚”和“无知”.这不但损害个人形象,也对网络环境的和谐造成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对网络表达道德乱象的治理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闻工作者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会礼 《传媒》2002,(7):28-30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中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特殊社会群体。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构筑诚信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高尚思想道德的今天,新闻工作者肩负着怎样的职责,怎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怎样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营造高尚思想道德基础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  相似文献   

9.
马蕾 《大观周刊》2013,(6):37-37,36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关健是治官,也即优化官德,由此提出政治道德建设问题。本文在界定政治道德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道德建设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新闻道德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价值观念评判着别人的或自己的行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受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的新闻道德规范体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是调节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好新闻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保证新闻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力量。它与新闻制度、经济活动方式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新闻道德的核心是怎样形成的?新闻道德与新闻制度有什么样的联系?新闻道德对利益谋取方式和行为是怎样认定的?这正是本所要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道德建设及其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新闻道德建设最早启步、也最为成熟的国家。但是,新闻道德问题至今仍是美国新闻与传播界的一个难解的戈尔迪绳结。不少新闻传播学者认为,在美国,新闻道德问题是当今大众传播界的两大难题之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如果不检讨新闻道德问题,那么就谈不上深入考察美国大众传播事业。”当前,我国新闻道德建设也正受到重视并向纵深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讨美国的新闻道德建设历程及其理论基础,也许对我们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众化新闻”是指社会主义大众化报纸采写刊用的来自于大众生活、传播于大众的这部分新闻,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市民、贴近社会”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大众化新闻”不是低俗的同义语,越是设置的文化道德的“门坎”较低,越要着眼服务、引导中的升华和提高。 当前“大众化新闻”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读者、生活的实际出发,在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并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最基本道德层面上做文章;同时,要为建立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较高的道德局面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引导,为塑造一代新人而努力。 大众化报纸要自觉地做讲道德的模范,做传递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模范。  相似文献   

13.
从2011年10月14日至11月17日,《辽宁日报》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和指导下,推出大型策划“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共计20块整版,刊发稿件15万字,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当今中国的道德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当今中国主流道德是向上的”观点.整个策划观点鲜日月、内窖真实、形式生动、规模大、有声势,一经推出,立即吸引了广大读者和网民的强烈关注,国内主流媒体和网站竞相转载,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肯定,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幅漫画:《李杜遇难》, 画的是一个编辑向李杜提出“以咱三个人的名义出版”“李白杜甫诗稿”的“意见”。由此,我想到了编辑道德问题。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有阶级性的。作为一个编辑,应该自觉地摒弃和抵  相似文献   

15.
道德,按《辞海》的解释,“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它“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起作用。”在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大众传媒。道德宣传是大众传媒诸多宣传内容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道德不靠行政手段来贯彻,而靠舆论来实现。像物质文明不能只靠物质来建设一样,道德建设同样需要现代载体。具备了视听艺术优越性的广播电视,被推到了道德建设排头兵的位置。面对着社会变革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冲击之下的道德之墙,广播电视,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  相似文献   

16.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17.
罗兰·巴尔特说,阅读拉罗什福科有两种方法:“断续引证或顺序阅读”。“断续引证”意味着阅读者以主动的姿态积极地将作品的“惯习性表达”调整为“适合我自己的环境,将其不具名的形式纳入我的情况或我的情绪声音之内”。而“顺序阅读”则表示阅读者有可能被动地进入展现“作者、作者的偏执及其时代的”氛围当中,从而忽略“我们读者”自身的趣味与意图,这样的阅读结果便是“我逐次阅读这本像是一段叙事或一篇散文的格言集,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工农业图片报道中,虽然出现过许多好照片,但是有些报道和群众的要求确实还有距离,从内容到形式还都比较枯燥、呆板,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一是由于记者片面地理解“抓中心工作报道”。例如,报道增产煤炭,许多摄影记者都去拍摄掘进的情况,跟着报纸上就不断地出现清一色的“打眼”和“剥离”工作的照片。农业图片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另一个原因,是记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0):I0012-I0012
1986年,山东电视台“道德与法制》栏目创办。20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其后衍生出的《金剑之光》、《评案说法》等栏目一起,成为我国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多次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奖”、“金剑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奖”。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道德与法制》栏目连续15次获国家级政府奖一等奖。在常规节目制作之外,《道德与法制》平均每年度举办8—10场法制知识竞赛,20集法制教育讲座,先后创作过近50个法制小品、短剧,形成既有质、又有量的多样化的法制宣传形式。开办20年无间断,开办时间长,节目质量优,栏目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始终位居前列,成为法制栏目一流品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传媒研究的视角,对备受西方社会普遍关注的后现代传媒语境下的“道德恐慌”现象进行了深层原因分析。文章认为,在“道德恐慌”现象的背后,是具有后现代传媒时代特征的文化失范,“道德恐慌”现象投射出后现代传媒时代文化范式的多元化平等共生格局要求,对尊重与平等对待各种形式的亚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