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岳芬 《新闻界》2004,(5):49-50
学界普遍认为90年代是报告文学的衰退期、是批判的退位和作家的自弃0:总体的评价应建立在详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为准确定位90年代报告文学的品位,有必要深入探究这一时期三类代表性作品——史志性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和问题报告文学的内涵和特质。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既不同于新闻又有别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它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双重特色的文体。本文深入探讨了报告文学的双重特性,指出报告文学报道客观真实、选材新鲜及时、反应冷静迅速:同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烘托环境创造意境,叙事、描写穿插抒情。  相似文献   

3.
谈起报告文学的起源,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是在近代。川口治说:“报告文学……始终是近代的工业社会的产物。①巴克说:“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②这大体是说报告文学产生在18世纪,他们常以1724年英国奋福发表的《新环球记》为根据。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同意这种观点,并认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的时代更迟,清末开始孕育,“五四”前后萌生,本世纪20年代初期才出现了称得上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他们常以瞿秋白的《赤都心史》和《饿乡纪程》来证明。不管是中国和外国的学者都认为18世纪以前没有报告文学。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产…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留存在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似乎是在1980年代,一大批足以驻足于文学史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如横空出世一般震撼着文坛,也感动了难以计数的读者。不去将那些作品一一列出,只提几位作家的名字就足以让我们为那个时代的报告文学而骄傲:徐迟、鲁光、理由、钱钢、黄宗英、柯岩、陈祖芬、刘心武、刘亚洲,等等。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不但与诗歌和小说并驾齐驱,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走在了其他文体的前边,它的现实性、思想性与文学性,以及活泼多变的表现手法,激荡着读者的情感与心灵,一时洛阳纸贵者不在少数。90年代后,在文学边缘化,继而欲望化、粗鄙化的影响下,报告文学的身影渐行渐远,以至于终于被人们所忘记。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繁荣并没有带动报告文学的回归,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资讯泛滥、媒体发达的时代,以新闻性与快捷性为特质的报告文学在面对网络、电视、报纸及手机的时候,其尴尬情境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体制为先”。写作先要弄清文体的特性,然后才谈得上掌握它的体式、功能和表现技法。不明体性,则失其法式,虽技艺精工,亦不成其为文章。当前,报告文学实践混乱,正是由于不明体性之故。大家对报告文学的特性理解不一样,观点有分歧,写作实践自然各行其是。报告文学的特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的核心。弄清它的特性是统一认识,消除混乱,全面掌握报告文学写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古典文学”这一常见习用之语,其涵义按理说应是不言而喻的,指古代文学作品,然而近年却出现了一些混乱。如作家徐迟在《关于报告文学问题》(见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文艺和现代化》)中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将现代人的作品归入古典文学之列。又如湖北出版的《东坡赤壁诗词》1985年第2期114页称将出版的《中国当代诗词选》是“解放后第一部由当代诗人创作、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古典诗歌总集”,也给当代人的作品冠以“古典”二字。最为明确、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著名学者周汝昌在《〈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序言》中对“古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涵义之辨了。周汝  相似文献   

7.
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作家都知道,报告文学是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产物.除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新闻知识和采访手段必不可少.在从事报告文学写作之前.笔者也曾在南北方十几家中央级、省级媒体做过一线调查记者,深知舆论监督的艰难.近五六年以来,因工作需要、笔者转行从事专业报告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学家族里最年轻的一个成员,报告文学是在1930年前后传人中国的。在短短的七八十年的历史中,它所产生的灿烂辉煌和重大影响,已经足以比肩历史久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中国的报告文学有两个兴盛时期: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当时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作:阿英编辑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编的《中国的一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相似文献   

9.
人们把报告文学称为“报春的花朵”、“时代的战鼓”、“战斗的轻骑”、“历史的记录”,它自树一帜,是真实地记录时代前进脚步和音响的一种新文体,并成为了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报告文学的写作活动,蓬勃发展,经久不衰。但是,目前在报告文学的写作理论上,出现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对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以至忘却了报告文学是新闻记者应该掌握的一种武器。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文体  相似文献   

10.
对于广大新闻爱好者来说,报告文学的创作实在太富有魅力了;掌握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是许多青年记者、通讯员的一个愿望。本刊发表的《头雁之歌》,就明显地显露出北京日报记者李培禹在这方面的尝试与追求。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对这篇习作进行了认真评点,其中谈到的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区别、报告文学的创作特性以及通讯如何向报告文学“过渡”等,都是爱好新闻写作和报告文学创作的青年朋友们所关心的。为此,本刊在刊登《头雁之歌》的同时,特发表陈祖芬同志的信,希望能对有志于报告文学创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石野 《青年记者》2010,(11):1-1
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作家都知道,报告文学是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产物,除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新闻知识和采访手段必不可少。在从事报告文学写作之前,笔者也曾在南北方十几家中央级、省级媒体做过一线调查记者,深知舆论监督的艰难。近五六年以来,因工作需要,笔者转行从事专业报告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兼有报告和文学双重特性。报告文学是反映我们这个急剧变化、丰富多彩时代的轻骑兵,它能使人受到精神上的陶冶,获得艺术享受,又有新闻价值、历史价值。所以报告文学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细节指作品中具体描写的地方。古人云“无论记事纂言,其中皆须表微意在。”此微即指呈现细腻状态的细节描写。它包括目击一个人的一眸一笑、一举一动;可视范围的一花一木、一禽一兽……细节是构成形象艺术的细胞,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作品,往往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细节。 细节描写在报告文学中大有市场,它是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因此往往兼有新闻与文学双重属性,所以报告文学中的细节描写具有特殊作用。 加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细节描写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要“细”…  相似文献   

14.
曾晋华 《新闻窗》2009,(1):50-51
报告文学和新闻是两个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文学形式。报告文学从新闻中脱胎而来,真实性是它们共有的灵魂。本文拟重点分析报告文学和新闻对于真实的不同重构。  相似文献   

15.
浙江籍报告文学作家徐锦庚全新创作的《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共产党宣言》为线索,放眼世界,聚焦中国,生动记述《共产党宣言》的中国足迹,以文学方式呈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化的过程。全书从小角度纵深切入,饱蘸厚重历史之墨,兼具生动文学之笔,呈现出鲜明的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特点,创造性地实现了历史思维、现实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有机统一,在当前诸多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中,具有非常突出的示范意义,可谓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书写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16.
左联期刊与报告文学的"联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左翼传播媒介的左联期刊与作为新兴文体的报告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了一次联姻,其具体表现就是左联期刊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对报告文学的强烈需求以及报告文学对左联期刊的传播依赖。  相似文献   

17.
新书架     
报告文学新探●桑义磷著改革开放以来,报告文学大放异彩。但它毕竟是一种新颖文体,人们对它的起源、特性、功能、真实性、艺术手法等,在认识上存有分歧,在写作实践中也各行其是。本书针对这种现状,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方式探讨其原理和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在牡丹花城洛阳举行的第二届"华富杯"中国短篇报告文学颁奖仪式上,河南日报记者朱夏炎、王钢采写的报告文学《英雄不老——记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英雄老人李文祥》一举夺冠,荣获本届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中唯一的一等奖。"华富杯"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是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的我国短篇报告文学的最高奖项。刊登于2011年  相似文献   

19.
杨升 《记者摇篮》2005,(8):21-21
在新闻各种体裁中,是包括报告文学的。但是,在记者队伍中,采写报告文学的却很少。笔者多次与新闻界朋友议论报告文学,发现许多人对报告文学谈而生畏、望而却步,不愿意甚至不敢采写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既不同于新闻又有别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它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双重特色的文体。本文深入探讨了报告文学的双重特性,指出报告文学报道客观真实、选材新鲜及时、反应冷静迅速;同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烘托环境创造意境,叙事、描写穿插抒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