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野 《金秋科苑》2008,(1):96-96
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医生只能从病人体表的迹象来看病。但即使是X射线检查,也只能通过它间接“捕风捉影”。 自从上世纪50年代有了内镜检查后,医生能对整个内脏进行完全彻底的检查,让他们从此“眼见为实”,一扫过去的检查“死角”。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08,(1):10-10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开发出一种利用干电池驱动的超小型电子线形加速器。该装置使用10至12节5号干电池作动力,可连续1小时产生10万电子伏以上高能电子束和X射线。机器小到可以手提,易于在建筑物内等狭小场所进行X射线非破坏性检查。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5,(14)
为了掌握某企业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分析人员所受辐射剂量,对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周围的辐射强度进行监测,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评价,给出相关安全防护建议。结果显示该系统的辐射剂量率均未超过《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GBZ127-2002)中规定水平。表明该企业的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辐射剂量水平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对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4.
《科技新时代》2007,(8):39-39
在提到“超级X射线图像”这个短语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更清晰的X射线片子而已。但实际上,由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来的这种系统综合运用了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CT)、X射线视频和电脑软件,能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运动状态的骨骼的三维图像。[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也许您进行过X射线透视,当奇异的射线穿过您身体的时候,大概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不过,这种射线并不象人们所能感到的那样,无所为害。你看,在那里工作的医生都穿着防护衣保护着自己,透视室的四壁都砌起了厚厚的墙壁,以防止X射线侵袭四邻。人们这样小心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医学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直接观察疾病和损伤,而不必再做额外的探查手术.数种X射线体层摄影术(CT)已获得了广泛应用.检查时,病人平卧于环形机器内的床上,机器内的摄像机摄取许多幅人体的二维薄层图像,再通过计算机将其合成一张3维立体图片。  相似文献   

7.
<正>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腹痛,但大多不以为然。"没啥大惊小怪的,忍一忍,揉一揉,上个热敷就过去了"。甚至有些中老年人因腹痛进了医院,如果医生开心电图、腹部CT等检查,还要埋怨医生"乱开检查,没医德"。其实,腹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也是一项最复杂的临床症状。老年人腹痛更是严重疾病的信号,一旦误诊误治还可能危及生命。以下六种十分凶险的疾病都可以出现腹痛。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下旬,河南郑州某外语学校来自英国伦敦的英文外教约翰感觉胸闷,并且咳嗽不止,就到省会一家知名医院放射科接受胸透检查。由于医院没有告知,也没有给受检者准备必要的防护衣具,约翰拒绝检查,愤然离开。各地不少新闻媒体都对此事作了报道,多数从患者的角度对院方的工作提出质疑:其实深受X射线危害的不仅仅是患者这个群体.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疾病抗争的脚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而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医学研究的事业中来。东南大学年轻学者杨芳就是其中一员。手持"利刃"开启生物医学研究大门新科技、新手段的应用总是能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以医学诊断技术为例,从198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用于人体疾病检查以来,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成像(US)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诊断技术相继诞生,数字射线成像和放射性核素成像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今,中国人产生了一个普遍深信不疑的观念,没事儿检查检查身体总是好的,似乎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过度体检产生了。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并盛行是大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渊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显然这是一种预防  相似文献   

11.
<正>救死扶伤是医学最崇高的追求。光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技术的水平,并成为了造福人类的"医之光"。X射线——隐秘病情的"侦察兵"X射线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穿透性射线",即能够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一些材料。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曾用该射线为他的夫人拍摄了一张手的照片,手的骨骼结构清晰可见。这张特殊的照片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也为伦琴带来了崇高的荣誉——19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频率比紫外线更高的电磁波。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  相似文献   

12.
神奇的医学工艺——植入式微型传感器能代替昂贵的检查方法,并借助于手中仪器在短短几秒钟内获得人的健康状况。美国科学家提出的这项新工艺,已在实验动物身上通过了试验。这种能植入人体的微型传感器由佐治亚理工学院阿兰教授发明,现正研制专门用于在手术后观测患者健康状况的植入式人体传感器。例如在作动脉瘤手术之后,医生要了解患者该动脉血压情况,必须让患者每3~6个月作一次层析X射线摄影即CT检查。但是这样的检查十分昂贵,也不  相似文献   

13.
正"慧眼"是一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于2017年6月15日11时00分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寓意中国在太空"独具慧眼",能穿过星际物质的遮挡"看清"宇宙中的X射线,也为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慧眼"小档案"慧眼"(HXMT)是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设计寿命4年,外表呈立方体,总质量约为2 500kg,承载高  相似文献   

14.
伦琴于1895年11月发现了X射线,第二年1月公开宣布,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该文对第一本中文译本X射线著作--<通物电光>进行了详细讨论.译文的底本是美国医生莫耳登和电机工程师汉莫尔合著并于1896年出版的<X射线>一书,由傅兰雅与王季烈译成中文,定名为<通物电光>,于1899年在中国出版,其速度之快,可能是当时中国出版译著之最.文中对译本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与原著进行了比较,还介绍了中国人对X射线的早期应用简况.  相似文献   

15.
银河系中心有黑洞吗? 科学家通过日本的X射线天文卫星,在观测一个名为"MCG-6-30-15"的活跃星系时突然发现,来自这个星系中心的X射线发生了"引力红移",这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16.
误区1 随意自选检查 在骨科,有的病人一见到医生,就要求医生开CT检查,看有没有椎间盘突出。不错,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做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突出部位、程度,有助于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但腰椎间盘CT扫描通常只选择3个椎间隙(L3/4、L4/5和L5/S1),做CT检查可能既费钱又不能确诊。  相似文献   

17.
癌症是目前世界上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 ,死亡率甚高。为此 ,人们开始寻求各种治癌的途径。用基本粒子治癌就是其中的一种。但用一般的射线 ,如 X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只能治疗早期癌症 ,对于晚期癌症仍然没有效果。在有关文献中提出了用π- 介子治疗晚期癌症的生物物理机理 ,由于射线的电离作用 ,摧毁癌病灶 ,实验证明 ,被杀死的癌细胞没有复活能力。据报道 ,这种方法已由少数国家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在现有实验条件下 ,我们用 X射线代替π- 介子射线 ,用水来代替有机组织 (有机组织的各种性质基本与水的相同 ) ,…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共安全事业对物品检测速度及图像要求的不断提高,安检场所需要更高性能的 X 射线安检设备,其中 X 射线硅探测器作为核心部件需要更高的性能匹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分辨耐辐照硅探测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的支持下,江苏尚飞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 X 射线硅探测器产品(图 1),通过改进探测器的响应灵敏度、暗电流等特性,可使 X 射线安检设备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及更高的成像指标,器件性能上可替代传统低端及进口高端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戴工华 《百科知识》2023,(27):32-34
<正>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许多被称为疑难杂症的疾病逐渐被攻克,人类平均寿命得到延长。而放射科作为医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人们身体检查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让人们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的“透视眼”,医生能够通过现代医学影像学仪器(如CT、磁共振、X射线、B超、PET等)了解患者体内看不见的病变组织,满足医生的诊断需求。几乎所有的疾病都需要通过放射检查,利用现代医学影像学仪器检查病情、跟踪变化、甄别性质。恨的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仪器设备功能的增多,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X射线影像诊断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和疾病治疗。这些诊疗设备和技术对人们的疾病诊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加大了人们接受医疗辐射的几率。目前国内对于X射线辐射防护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隐患。医疗电离辐射的防护问题急需得到重视并提出相应的科学决策,使临床放射性设备的使用最优化、合理化,降低医疗射线辐射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