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战线》今年第5期《要着眼于“以质导向”——对编采责任制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了编采责任制量化的局限性及副作用,主张以质导向。我认为编采责任制以量导向也好,以质导向也好,都不是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个编采工作的管理问题。编采工作的管理,是报纸内部管理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对编采工作采取什么方法管理,怎样管理,直接影响到编采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关系到报纸质量的高低。1980年文汇报首先提出了定额管理办法,按定  相似文献   

2.
企业报动态     
以往编辑记者碍于被采访单位的盛情,在工作间隙饮酒不算违纪,可从今年4月份起,《本钢日报》的编采人员午间再去赴宴就要按违纪处理了。这是《本钢日报》为提高报纸质量、维护编采人员形象所做出的新规定。众所周知,由于一些新闻单位的编采人员到基层采访时,常常被人敬为上宾,因此,逢中午或晚间时分,一些被宣传单位常常备以酒席款待记者编辑,而一些编采人员常因对方盛情难却导致饮酒过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去年,《本钢日报》以一流的质量,荣获全  相似文献   

3.
读了《新疆新闻界》今年第2期上刊登的《编采人员业余写稿为何受非议?》一文后,我想谈点粗浅的看法。我认为:编采人员业余写稿不仅无可非议,而且应当提倡。这是因为,在今天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信息量越多,越能帮助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社会需要新闻界提供更多更好的稿件。而从编采人员的角度来说,人活着就应当有所追求,应当力求多作贡献。编采人员在完成岗位任务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写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今年第5期《要着眼于“以质导向”——对编采责任制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了编采责任制量化的局限性及副作用,主张以质导向。我认为编采责任制以量导向也好,以质导向也好,都不是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个编采工作的管理问题。编采工作的管理,是报纸内部管理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对编采工作采取什么方法管理,怎样管理,直接影响到编采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关系到报纸质量的高低。1980年文汇报首先提出了定额管理办法,按定额规定编采人员日月年的责任,继而有些报社又发展到同奖金挂钩,按完成定额的情况进行奖罚。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按字数计算,二按篇数计算,三把字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调查研究地市级党报编采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忠州通讯社的改革实践,提出创新思路,以提高地市级党报的编采效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编采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峰峰矿工报决定今年在全体编采人员中开展“弱项攻关”活动,以促进报纸出精品、上水平、创  相似文献   

7.
从大众传播工具开始向受众发布新闻的第一天起,新闻失实的问题便随之产生了。其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新闻材料的编采者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未能准确、全面地掌握新闻的背景材料,因而所编采的新闻作品没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本来面目,于无意之中造成新闻失实;二、新闻材料的编采者在编采过程中主观武断先入为主、偏听偏信,结果以片面之辞作为新闻材料的核心内容,造成了新闻失实;三、新闻材料的编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目前地市报记者、编辑的理论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这是影响地市报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员结构看,地市报编采人员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有的仅有高中学历,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理论;有大专、本科学历的编采人员,学中文的居多,对理论大多也是一知半解。从地市报平时的学习情况看,大都忽视理论的学习和修养。从编采人  相似文献   

9.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大到宏伟事业的兴衰成败,小到具体任务完成的质量优劣,无不与人才队伍的个体素质高低、整体实力强弱息息相关,办报也不例外。编采力量强,报纸质量就高,反之亦然。编采力量成为衡量地市党报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南充日报社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报”战略,  相似文献   

10.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在基层末梢推进,如何扎实抓好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并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不仅体现在调整优化媒体布局,深化机制、人事、财政、薪资等方面的改革,同时也对传统编采人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区县级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编采人员业务定位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编采人员必须尽快适应变化带来的挑战,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编采业务对融媒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探寻出有效的融合方法,使传统编采人员能够进一步做好业务定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析区县级媒体融合之下传统编采人员业务定位,以期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肖燕雄  尹熙 《新闻记者》2005,(11):34-36
新闻考评制度的核心是评价 新闻考评制度是对媒体采编人员业务水平进行考核的制度.是新闻媒介内部管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关系到新闻媒介整体的发展方向。目前媒体编采考核方式大致有硬性定量型、自我申报型、折算分数型、末位淘汰型、首席记者型、划分等级层次型等几种。其主要目的是以之作为编采人员的工资发放标准,鼓励编采人员写好稿、编好版。  相似文献   

12.
如何对传统的编采体制不断创新?什么样的编采机制才是富有活力的?这是目前新闻实践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这一新课题,对我国一些主流媒体如党委机关报或有全国影响的大型日报、综合性晚报来说,解决的紧迫性似乎要比近年来新创办的其它一些报纸强烈得多。 不少报纸编辑部的体制近年来变来变去,其意图都是为了寻求一个最佳的编采运行机制。其实,无论是编采分开,或是编采合一,都难说就是最佳的模式。问题在于构成这一编采关系的内部机制是如何有效运作的,在于这一编采机制的灵敏度、创新度、制衡力、原动力的强弱与持久性。因为,灵敏…  相似文献   

13.
石开 《记者摇篮》2006,(2):33-33
为了努力提高《沈阳晚报》编采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新闻业务研究,促进编采人员的业务交流,增添编辑的学术研究气氛,不断探索《沈阳晚报》的发展思路。沈阳晚报主办的《晚报业务研究(网络版)》前不久与编采人员见面了。《沈阳晚报》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见雨历程。近两年,随着一些年轻编采人员的加盟,《沈阳晚报》编采人员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45岁以下的编采人员已占全部编采人员的80%以上,由于许多年轻的编采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阳晚报》的办报质量。《沈阳晚报》领导层认识到,要想使报纸的发展有长足的后劲,就必…  相似文献   

14.
编采分开绝非编采分割相对于过去的编采合一,新闻传媒现在实行的编采分开,可以使编辑、记者能够集中精力,专事一职,有利于编采双方把各自分担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所有新闻均由新闻出版部门统一编稿和成版,也有利于统筹把握、规范和坚持报道的质量标准与版面的总体风格,有利于发掘、整合和优化新闻资源与版面资源,提高报纸的总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关月 《记者摇篮》2007,(1):62-63
电视编采队伍是电视节目生产的中坚力量,电视编采人员的素养,直接决定着电视节目的优劣高下。因此要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就必须提升电视编采人员的素养。所谓素养就是指平时的锻炼的教养。电视编采人员的素养涵盖丰富,主要包括政治素养、思想品质、知识修养、审美能力、团队意识等。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对地方党报和编采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党报要圆满完成新时期新阶段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没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编采队伍是根本不可能的。加强编采人员的素质培养,是地方党报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加快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树立从业人员良好社会形象的内在要求,是广大读者获取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可靠保证,同时也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拟结合自贡日报社近年来的实践,谈谈如何加强地方党报编采人员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7.
魏鹏 《青年记者》2017,(17):18-1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性.受众接受新闻并传播新闻,第一选择要素也是新闻客观真实.新闻人在编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核实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当然,在编采新闻过程中难免有失误,有些错误比较明显,很容易被发现并改正,有些错误却非常隐蔽,隐藏得很深,就像横在编采人员面前的隐形的“坑”,一不小心就容易陷进去,成为见报差错.要想绕开这些埋藏在新闻原材料下面的“坑”,就需要每个新闻人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辨别能力.在这里,笔者把这类“坑”称作新闻的隐性陷阱.既然是陷阱,就必然有危害.新闻的隐性陷阱,小则伤害新闻人本身的形象,大则伤及整个新闻事业的客观权威性.笔者将编采新闻中不时会遇到的这些“坑”进行梳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报纸有多种采编运行方式,报业竞争促使办报实行编采分开,是一种选择。但是,对编采分开的目的和作用要正确理解,对分开以后如何处理二者关系,要有成熟的考虑。 很难说,编采二者合一好,还是二者分离好,无论哪种做法,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选择,或者是根据某种需要的决策。现在,随着报业竞争、新闻竞争加剧,报纸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高效运转的编采运行机制。从这一点上讲,编采分开,改变“混业经营”,有利于集中精力发挥编与采各自的职能,从而有条件实现编采机制高效运转。现阶段,编采分开解决的应是这个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9.
《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是甘肃省新闻研究所编辑、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的论文专集。该书共收入我国新闻界专业论文近30篇。内容涵盖报纸、广播、电视三方面,选题涉及记者心理、编辑心理、被采访对象心理以及受众心理等范畴,汇集了目前我国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作者包括新闻理论研究人员、新闻院系教师、研究生、从事新闻编采业务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20.
刘晓芳 《新闻三昧》2001,(10):36-36
税收新闻常常给人的感觉是由数字和专业术语堆砌而成,枯燥无味。怎样让税收新闻报道从行业领域中跳出来,尽可能以人们可知、可感的形式展现给读者?本人结合一些见诸报端的文章和自己的编采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