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流传于甘肃临夏一带的天启棍是蜚声我国武坛的"西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久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技击性强,久享盛誉于我国武坛.由于缺乏文字史料和系统的理论总结,在长期流传中,天启棍在其棍名、源流、内容等方面众说纷纭.文章通过查阅文献方志,整理出些许关于天启棍的发展历史,从棍名、源流、内容、风格特点及在临夏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天启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实践法、对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天启棍与《少林棍法阐宗》中的少林棍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启棍与《少林棍法阐宗》中的少林棍在技术体系上具有相似性,为一脉相承,具有同族性,从而有助于理清天启棍与《少林棍法阐宗》中少林棍的关系,建立天启棍自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棍论     
武术之棍作为成熟的武术内容出现较晚,它的大发展应是在宋、辽、金、元之际。导致棍的发达有两个因素,一是因为它对付草原重甲骑兵的功效,二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严厉禁武。'光棍'、'恶棍'这样流传至今的词汇,亦是来自当时统治阶级对用棍的下层民众的贬义称谓。明代棍术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武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4.
曹广超 《精武》2007,(3):12-13
齐眉棍又称门旗棍,是洪拳拳系中古老而著名的棍法。因棍之长度与练习者眉齐,故名。又因它身兼劈、扎、拦、砸、云、挑、格、挂、抡、扫、戳、崩、绞、点、拨、插、转、滚、扣、横、分、击、架、托等二十四法,故又有“二十四棍”之称。它以顺势持棍、调把换势、梢把兼用、长短兼施、刚柔相济而著称,更有灵猛泼辣、密集如雨、气势恢弘的演练风格。此棍可单练,又可对练。本拳门人常因不会此棍而不被认作传人,更有其它拳种武师因得不到此棍而引以为憾。本地又流传有“西关的梢子东关的棍”,东关棍即指此棍。  相似文献   

5.
杨一明 《精武》2005,(5):29-31
第二段:两仪棍法(即阴阳棍法) 上期载了《林世荣八卦棍法》中的一图棍法,现接开两仪棍法。这段棍法的行进路线仍以一前一后为主。其中内容著名的南派六点半棍法的大部分,即枪、拨、抽、钉、弹、滴水等等。  相似文献   

6.
石磊 《精武》2004,(2):38-38
壳子棍是一种在甘肃省秦安县高家屲(音wa)流传的独门棍法。高家屲在距离笔者故乡郑川村六七里的山顶上。2003年2月4日,笔者拜访了高家屲的高世定先生。 壳子棍第八代传人高世定先生今年62岁,脸上有  相似文献   

7.
杨一明 《精武》2005,(4):40-42
五郎八卦棍是南派武术中颇有名气的传统棍法。该棍法原是五台山的镇寺之宝。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始创并传出。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一切皆为杨家杀孽,为了皇上,为了杨家的好,还是出家吧,五郎遂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后创出闻名后世的“五郎八卦棍”。  相似文献   

8.
五郎八卦棍     
杨一明 《精武》2005,(3):15-15
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一切皆为杨家杀孽,为了皇上,为了杨家的好,还是出家吧。五郎遂到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叉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刨出闻名后世的“五郎八卦棍”。  相似文献   

9.
综述甘肃的武术发展历史悠久,渊远流长,群众基础雄厚。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支内容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拳派。在甘肃地方传统拳术中,甘肃的棍术,内容尤其丰富,特点突出.流行非常普遍。有句土话说:“甘肃人生的硬,出门不离一条棍”。在甘肃棍子中有单头、双头之别;条子、鞭杆之分。其规格要求,也略有不同。棍长为五尺(或与眉齐,又曰齐眉棍),粗细以手握适中为度;条子略细,略短于棍,长度为  相似文献   

10.
浅说六合棍     
在我国传统武术器械中,以棍术的历史最为悠久,棍法的传播最为普遍,也最有实用价值。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说:“若能知棍法,则其他诸器械之法,从此得矣。”近代六合棍大多流行于山东烟台、莱阳、青岛及辽宁大连一带的螳螂拳家手中,受螳螂拳法“攻势凌厉,迅疾多变”风格的影响,经过螳螂拳家们的不断研习提高  相似文献   

11.
出棍就打,见棍就使招是天启棍家所崇尚的战略思想。主张临敌时动在他人前,他欲动,我先动,他若动,我紧动。棍手遇敌要神足气锐,以勇为先,敢于碰硬摧坚,在精神胆气上慑服对方。但不尚以力相拼的死打硬碰,注重在自身功力的基础上善于相机应变,以  相似文献   

12.
1.两腿左右开立,两手体前握棍两端。右臂稍屈经前向后转肩至体后握棍。左臂稍屈由后向前转肩至体前握棍。可重复练习。(图1) 2.两腿左右开立,两手体前握棍两端。两直臂经前向后转肩于体后握棍。用同样的方法由体后握棍转肩至体前握棍。可多次重复。两手握棍距离可逐渐缩短。(图2)  相似文献   

13.
王德生 《精武》2003,(3):9-9
截拳道短棍以菲律宾短棍为基础,广泛吸取东西方器械搏斗之精华,集众多武技于一体,以截拳道风格和思想进行全面发挥和表达,简单易练,高效实用。在技术中主要以劈、扫、刺、点、砸五种棍法为主组合运用。在真实的打斗中,有进单调的一击往往不能奏效反而会招致对方更加凶猛的还击。  相似文献   

14.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15.
俞大猷  向恺然 《精武》2007,(8):44-47
他鸡啄。我须起凶棍入。剪他前手二尺之间。注:此条即是证明他弱我用强、他强我用弱之意。他鸡啄连起,向我中下部打来,故我棍须起得高,直走大门对准来棍劈下。经中主用剪,且须在他手前一尺之间者,因直起劈下,恐他换步穿我小门,则我棍反在他下也。然我用剪,他亦必换步穿我小门,或抽棍退回半步,待我打入。  相似文献   

16.
西棍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技艺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征称誉武林,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棍的文化成就,是无数武术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历代杰出人物的卓越贡献不可分割。本文以马颖达为研究对象,从传承渊源、武学素养和传播成就三个方面,深入研究马颖达在西棍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先师方学义,恩师幼读私塾,后就读临夏风林高等学校。与韩光炳,鲁杨哇等七人,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先师习文期间,兼并演武,初从家父——即愚之师祖方永虎老先生,尽练门内枪棒及其他器械。后师聘天启棍名家魏光隆之外甥冯善成,弟子梁庚学二位教导,学练天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我国一些钓友进行游钓去过不少地方,发现有些既简便又经济的民间钓法,确实值得学习和推广。比如我们在吉林省盘石县官马水库、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河、吉林省榆树市南围子屯等地所见到的棍钓就是一例。 棍钓是广大民间钓友的一项创造。看来有些简陋,实则很适宜钓500克以上的较大鱼类。  相似文献   

19.
俞大猷  向恺然 《精武》2007,(9):51-55
棍提起,手阳杀去及打去俱手阴,阴阳要识。注:意义已详释于总诀中,阴阳要转,及更有阴阳诀,请君要熟识句,别无他义,兹不复赘。凡小门杀来,待来将到,手丁字回一揭,折进杀则中矣。注:此手用处最多,以其灵巧利  相似文献   

20.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以甘肃"尚棍"现象为代表,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西棍"现象的外在表现进行深入发掘,并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对本地域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从地理、历史、经济、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以及物产等方面解读这一现象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