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彭家煌是“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中的优秀一员,他以溪镇为自己着力表现的乡土世界。其笔下的乡土世界展示了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并表现出对人物细密的剖析能力以及“悲喜剧”相互交融等创作特色。作者通过对封建传统的批判,显示出小说内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悲剧型小说中,鲁迅的作品是最有深度、最有力度的。所谓悲剧,在鲁迅看来,并非指那种非社会性的个人的不幸际遇。他认为创作悲剧型小说必须着眼于社会性,并表现出悲剧的历史必然性。在评论五四时期某些悲剧型小说时,鲁迅不满那些“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其一,视野狭窄,“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没有深刻的社会性;其二,“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失去了必然性。什么是悲剧,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在其乡土小说中反复使用“黄昏”意象,寓示了“边城世界”的存在状态,同时给作品增添 了丰富的美学意味。本文还剖析了他通过“黄昏”意象所传达出的复杂人生体验,尤其是悲剧意识,并进而探 讨了其悲剧意识的多重来源。  相似文献   

7.
《伏牛》是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者周大新采用双线叙事,讲述牛湾村青年周照进、西兰和“哑女”荞荞三人之间情感纠葛的故事,以人和牛不同生活世界的对比,揭示三人人生悲剧的时代根源。他们的悲剧是时代悲剧、家庭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作者借《伏牛》悲剧的多重性,预见性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即将带给传统乡土社会的全方位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乡村基层治理体制的不完善,新旧婚恋观念更替的不彻底,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人性之“恶”等方面,在今天依然具有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8.
毕飞宇小说对乡土的书写从描写乡土悲剧、表现不尽意的人生,对底层人生、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描写以及淡化背景、凸显权力的文革时间和背景的处理等三个方面表现出毕飞宇作为当代作家独特的面对乡土、想象乡土和描写乡土的方法.分析毕飞宇乡土书写方式,展示作家蕴含在作品之中独特的文学理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在平和冲淡下隐伏着悲剧意蕴。早期作品仅有一种淡淡的哀戚,后来逐渐变得十分鲜明。喜剧成分和悲剧因素相互交织,使悲剧意识得到彰显。普通人的生活悲剧展现不同的悲剧形态,既有社会悲剧,也有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在悲剧艺术的表现上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一系列的乡村题材的小说中,刘醒龙为我们描绘出了处于转型期的农村变革时代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它们不同于五四时期形成的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乡土小说。刘醒龙乡土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蕴涵其中的“仁爱意识”,这一意识主要体现在浸润于作品中的温和之气以及那种重建美好道德品质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1.
农民、农村作为“五四”新文学启蒙主题的主要表现对象,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示。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在对此的继承与创新中,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的农村生活图景,同时也显示出了作者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2.
五四乡土小说从诞生起,一直评价不一,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了体现在作家作品中的逃避归属情结,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在走向觉醒和寻找的过程中的矛盾心态,从而肯定了五四乡土小说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五四乡土小说从诞生起,一直评价不一,本从另一角度探讨了体现在作家作品中的逃避归属情结,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在走向觉醒和寻找的过程中的矛盾心态,从而肯定了五四乡土小说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农村乡土生活的小说,以鲁迅为首的现代作家群对当时中国农村宗法制社会进行了审视,对由此造成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进行了剖析。他们的作品在揭示20世纪初农民精神麻木的同时,对当时的宗法制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5.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某些现象入手,着重阐述中国乡土小说在“变调”后,又复归于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模式的事实。同时,力图揭示出这种“风景画”和“风俗画”的平面回归给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创作带来的初步繁荣景观,以及这些作家作品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由鲁迅先生首创和力倡的中国乡土小说,则至今日已走过了漫漫近一个世纪的路程,其间虽免不了曲曲弯弯,磕磕碰碰,却一直是中国文学中一股最鲜活、最跃动、成绩也最卓著的泉流。这当中充满了五四乡土小说侃派涂抹的一幅幅色泽凄历的中国乡村野蛮风俗及农民苦难响画幅,也飘荡着“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和田园牧歌的袅袅余音;既杂合了“革命乡土小说”、“乡土社会小说”、“东北作家群”及。“七月派小说”等各作家群体的成就和缺点、经验与教训,更充盈着“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表现新形势下新农民新生活的激情及某…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19.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非表现”的表现──“五四”浪漫小说抒情风格论张忆中国现代小说,有相当部分作品由于淡化情节而呈现出“散文化”倾向。“散文化”的本质是小说由叙事向抒情倾斜。在这类小说中。一情节的中心地位程度不同地削弱、作品的结构核心与叙事线索,常常不是情节,而是叙事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