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民居建筑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有关.明代以来,纳西族地区形成了三种不同功能的民居建筑:一种是民间木楞房为主的民居建筑;另一种是官署、地方公共场所的楼房建筑;第三种是为宗教服务的寺庙建筑.从分布特征看,明代以来纳西族民居以木楞房为主体;从建筑风格看,纳西族民居建筑以干栏式为主体;从布局艺术角度看,纳西族民居建筑表现出亲近自然的特点;从装饰艺术角度看,室内外的装修和陈设都体现了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
单体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建筑平面组织的中心环节,代表着平面组织的层次,引领整个建筑主题。天水民居单体门的形制可概括为屋宇式、柱廊式和墙垣门三种。以屋宇式宅门多见,而柱廊式门大量为二柱式垂花门,少量是四柱或六柱的宅门。垂花门是天水民居单体门的亮点,集中表现了宅院中最丰富亮丽的色彩与装饰。民居四合院的等级、建制,见微知著,观一眼门楼便可知晓,同样,天水民居单体门的建筑造型、装修和细部装饰亦表现出天水民居建筑的综合特征:封建礼制的等级地位、建筑文化的土木属性、建筑气质的不卑不亢、建筑装饰的不施重彩、木雕艺术的流畅大方。  相似文献   

3.
传统彝族民居是一种土木构架的建筑,由于自然环境及传统习俗的限制,底层仅单面采光,其他墙体均为实墙,因此,底层建筑室内光环境质量就成为关注的问题。永仁县巴拉务村示范房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云南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课题组合作设计和建成的示范民居工程,是在原有民居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设计创新但又极具传统特点的建筑,对于该建筑的物理性评价尚没有,为此,课题组于2006年夏对示范房进行了室内光照度、温湿度等的室内外环境测量工作,结合测量实践探讨了彝族民居室内光照度测量的方法,这也为类似的建筑进行内环境测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彝族历史悠久,建筑文化丰富,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吸纳和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一整套独特的建筑观念,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彝族民居是彝族文化中重要的物质文化符号,沉淀着彝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彝族精神与物质文化的统一载体。从彝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传统建筑类型、观念以及建筑的传承方向等方面对无量山乡彝族民居的建筑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5.
厅堂是传统民居建筑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舟山传统民居厅堂主要包括正厅、门厅及穿堂。舟山历史上儒学之风根深蒂固,传统民居中的厅堂设计深受儒家中庸观念的影响。文章着重就舟山传统民居厅堂形式及所蕴含的"中庸"文化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自西晋五胡乱华之后,来自中原地区的客家移民在闽粤赣边区定居后形成了民居聚落群。民居建筑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面貌,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为适应闽粤赣边区的特殊地域环境,客家民居在建筑材料、规模、形态上体现了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同时传统客家民居也体现出对中原汉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在住宅的基本结构、造型、空间布局、对外关系上承袭了中原民居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中式风格建筑是文化产物。该文着眼于中式风格的美学气质,以此发掘古图腾在装饰构成中的运用,分析我国民居改建设计中体现出来的传统中式色彩特点,探究民居改建设计仿效中式传统风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儒家和道家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了“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二者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两个方面,体现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探讨了徽州民居在村落址,民居建筑特色,庭院构建艺术,淡泊宁静的农耕文化以及建筑审美价值中所体现的社会伦理价值。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开井"是白族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从特点、建筑风格等层面,分析白族民居在现代化过程中变迁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应对措施,以保护白族传统的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10.
生殖崇拜意识是天水民居文化内涵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在天水古民居建筑中的无意识或有意识反映。生殖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天水民居表现出的“生殖崇拜”意识,是天水古民居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剪纸之所以能具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准,得益于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民间剪纸传统。而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剪纸传统却是和该地区封闭的自然环境、欠发达的农耕经济、窑洞为主的居住条件以及特有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刘幸  王夏凯 《职大学报》2013,(4):44-47,68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是如何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中期,在俄国出现了一个被官方教会认为是"分裂派"的民间宗教派别——旧礼仪派。由于居住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政治地位的影响,旧礼仪派不得不转而从事工商业。到19世纪及20世纪初,旧礼仪派的两大派别——教堂派和反教堂派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著名的旧礼仪派商人家族甚至还与俄国1917年革命有密切的关系。旧礼仪派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观原因是共同的旧信仰和社团组织,客观原因是历届沙皇政府对旧礼仪派实行的不同政策。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民族民间风情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以持久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合理开发利用土家族民族风情生态文化资源,是盘活梵净山旅游资源、繁荣文化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多元文化融合的印江土家族民族风情:佛教文化风情、木屋建筑风情、书法风情、花灯风情、农耕风情、饮食风情、过赶年风情、舞火龙风情,在梵净山旅游业发展中有着其他民族风情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民间体育文化是现代体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试图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民间体育进行梳理,对中国民间体育的深层文化意蕴、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特性、提倡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建设意义、中国民间体育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关系以及当前民间体育的生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中国民间体育文化的研究做一些文化思索.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原因。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是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动因;民俗体育的扩布性现象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对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四川民间足球联赛的足球爱好者的个人情况、参与民间足球活动的消费行为、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等进行研究,揭示民间足球行为的一些现状特征和规律,并得出结论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和地方足协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新民歌与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体现和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认为新民歌与原生态民歌是相依互补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持其民族性的基础上,体现民歌的现代美应是新民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对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途径。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朴素性和注重伦理的特征与当今社会的功利性和宣泄性的需求不一致,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主体逐渐流失以及西方体育的强势推进等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重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价值,不断提高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哺"机制才能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0.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一种比较新颖和流行的旅游方式,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是,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尚处在初级阶段。本文将结合河北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结合旅游和民俗之间的关系来探讨河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