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作为北宋文化的指导者和推动者,欧阳修(1007—1072)在诸多领域里都有新的开拓。文学史上,他是公认的最早创作“诗话”——诗的随笔和评论的人。 在那部《诗话》中,欧阳修介绍了与他志同道合并常怀敬意的友人梅尧臣的两句诗论: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 然而,欧阳修本人对这一说法并不完全赞同。《诗话》中又说: 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病也。  相似文献   

2.
《六一诗话》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颍州是欧阳修热爱的地方 ,欧阳修曾在颍州组织和参与了一些文学活动 ,其自号“六一居士”也是从颍州开始的 ,这也促进了《六一诗话》的产生。西昆诗人创作的众多杂史 ,给《六一诗话》的产生提供了文体条件 ;而西昆诗人和西昆诗歌本身也成了《六一诗话》的重要内容。从欧阳修本人的创作经历看 ,他先后著有《杂书》和《归田录》两部杂史 ,《六一诗话》正是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4.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论“同光体”,从诗歌发展史的视角观照宋诗,提倡“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研究诗歌的个性化、“至”的境界等诸多理论问题,对思考中国近代诗歌及诗歌理论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然而,“同光体”诗派在晚清“众多的诗派诗人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使然,因此,对《石遗室诗话》中的同光体诗论进行一番去蔽还真的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谈词话     
一、词话的兴起及其大盛词话之起晚于诗话,因为诗的历史比词长得多。诗话,据说始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前此非无论诗之著!如潘若同《郡阁雅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多及野逸贤哲异事佳言,知非纯粹论诗之作,是则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氏(参考郭绍虞《宋诗话考》)。《四库总目提要》亦称北宋诗话惟欧阳、司马光及(刘)放三家为最古,并指出“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为诗文评五例之一而次于《文心雕龙》、《诗品》等之后。对于词则《词曲部》立《词话之属》一目,首列王灼《碧鸡漫志》。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宋代从诗人的角度讨论诗歌创作而提出了系统理论的第一人。欧阳修对诗歌创作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他晚年退居颍州时所编的《六一诗话》中,其他的多散见于一些诗文及宋人的笔记、诗话。  相似文献   

7.
杜牧是晚唐有代表性的诗人,被称为“晚唐翘楚(《一瓢诗话》).其诗“清丽俊爽”的特色历来为世人所公认.杜牧诗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数字人诗.这个特色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已指出:“大抵杜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这个特色也可以说是杜诗俊爽风格形成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歌评论,自欧阳修始有《诗话》之作,效者蜂起,蔚为大观。欧阳氏自题其《诗话》云“集以资闲谈”,谓集录诗人琐事轶篇和对名篇佳句的品评谈艺。后许(岂页)《彦周诗话》自题又云:“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此言诗话的目的和内容,颇为全面具体。其为文则短札谈片,颇似随意闲笔,但记述诗人事迹、考证文句、阐发和赏析诗意,实有助于文学批评,其中的屈原和楚辞评论,在屈原思想行为的评价、楚辞  相似文献   

9.
《人间词话》在论述诗境、妙悟、诗法三方面与《姜斋诗话》极为相似:在诗境论上,《诗话》以为有境之诗写景不似“五里雾”,诗中“情不虚情”,诗歌重在“一意”;《词话》认为写景妙在“不隔”,词人不失“赤子之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妙悟论上,《诗话》称道诗中“神理”,读诗贵在“自得”;《词话》赞赏诗人“神悟”,读诗当重气象。在诗法论上,《诗话》指出作诗未尝“无法”,但不得拘守“一成之法”,舍筏登岸,方为“现量”;《词话》讲究“章法”,据弃浅陋之法,主张于意境上用力,止于“无迹可求”。可见观堂词论深受船山诗论影响。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科学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2.
简评王国维的境界说王晓真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一种包括探讨诗人轶事、诗的创作、赏析、评价等方面的专书,大部分以“诗话”为书名,如《六一诗话》、《沧浪诗话》等。但也出现了《词话》类的专著,如明代陈霆的《诸山堂词话》、清代毛奇龄的《词话》。前者的内容平淡无...  相似文献   

13.
汉文阅读学的诗性哲理荀子曰 :“诗言是 ,其志也。”(《儒效》)《毛诗序》云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儒家诗教一开始就把三百篇提到“经”的高度 ,确立了“诗以言志”的中华诗学传统。诗之为“经”,表明读诗应采取审美和实用的双重视角 ,除了“入情”之外 ,还要“明志”。对于读书诗的品鉴来说 ,一面要体味作者的诗性情结 ,一面要领悟阅读的诗性哲理。中国诗学史上对“韩以文为诗 ,杜以诗为文”多有指责 ,那是纯粹从文学审美的视角来贬斥这种“押韵散文”的。其实 ,“文章以外 ,诗思尤精。”(欧阳修《六一诗话》)好发…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作为中国古代诗话体文论的开山作这一点,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关于《六一诗话》的理论意义,却鲜有提及者。郭绍虞先生曾指出:“欧氏学有根柢,故是书虽取随笔体裁,不成系统,然细加抽绎,不难窥其全貌。正不能以此为不甚经意之作而轻率视之。”鉴于欧阳修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我以为,对《六一诗话》进行一番研究,对于全面了解欧阳修的文学观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即试图作一引玉之砖,谈谈个人对《六一诗话》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古代诗人中,以“苦吟”知名的,当首推唐代的孟郊、贾岛。欧阳修《六一诗话》;“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生平尤喜为穷苦之句。”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称他们为“郊寒岛瘦”。他们为什么苦吟?一说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穷困潦倒,只有以苦吟写其穷愁。一说是因为他们“气象如此,宜其一生跼蹐。”(瞿佑  相似文献   

16.
序文拾趣     
超短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著《六一诗话》,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这部书的序文只有一句话:“居士退汝阳而集,以资闲读也。”仅12个字。欧阳修作文以简洁明快、惜墨如金著称,一句“环滁皆山也”令世人叹为观止,品味至今。12字的奇序也算是这位文坛巨匠写作风格的绝妙注脚吧。  相似文献   

17.
写诗重意象,而意象重新奇。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宋诗人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在这里,梅尧臣对诗歌的  相似文献   

18.
写诗重意象,而意象重新奇。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宋诗人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在这里,梅尧臣对诗歌的写景,抒情提出了一个标准,也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的诗人邓汉仪曾指出:“今天下之诗,莫盛于河朔,而岛盟以布衣为之冠。”(《聪山集·序》)申涵光自己也说:“今天下诗颇推畿辅,……照耀河朔。”(《聪山集·逸休居诗引》)王士祯正式提出“河朔诗派”这一名称:“申凫盟涵光称诗广平,开河朔诗派。其友鸡泽殷岳伯岩、永年张盖覆舆、曲周刘逢源津逮、邯郸赵湛秋水,皆逸民也。”(《渔洋诗话》卷下)后来杨际昌也说:“永年申和孟涵光,节愍公佳允子,与逸民殷岳、张盖、刘逢源友,开河朔诗派。”(《国朝诗话》卷一)徐惠也说:“独有涵光乐隐居,奎章阁下谢公车;早教河朔开诗派,晚究苏门性命书。”(《论诗绝句五十七首》之十四,见《味静斋诗存》卷四)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杜诗用字的妥贴、确切,过去在许多文评、诗话中曾流传有不少佳话。欧阳修《六一诗话》云:“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莫能到也。”又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引王彦辅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