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44学分中研究性学习占15学分,可见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吉县作为高一新课程实验县.县教育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了自治区、固原市有关文件要求。成立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委员会和学科工作组,制订了《西吉县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出台了《西吉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课程编制意见》、《西吉县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编排及学分认定规程》(试行),从而保证了全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序、依章实施,各校根据学校实际也相应制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本校高中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作了精心细致的计划、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备受关注。实行学分制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2003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下称《方案》)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方案》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各科新课标也分别提出了本科目的学分要求。准确把握《方案》和新课标中学分制的有关规定,弄清每个学分的要义,对于普诵高中实施学分制管理,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案》中有关学分…  相似文献   

4.
高中物理课程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必须与高中教学管理的改革同步进行。只有在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前提下,课程的多元化才具有可操作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该方案规定三年高中的总学分为144,其中必修学分为116,剩下的28个学分为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19.4%。由此看出,我国普通高中的新课程实行的将是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实行,它将改变我们实施多年并已习惯了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其变革的深度和难度不亚于具体学科课程标准的改变,对这一点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云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云教基[2009]24号)、<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云教基[2009]25号)等文件精神,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对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实行学分管理.为规范普通高中的学分认定与管理工作,促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实现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特制订本办法.  相似文献   

6.
学分管理与基于模块的课程是高中新课程的两个重要特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学分由学校认定。在每一模块的教学结束后,学校和教师要组织测验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等级合格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  相似文献   

7.
2004年9月,海南、广东、宁夏、山东作为全国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的4个省开始对高一新生使用新教材。新的高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共188个学分,其中有120个学分必修,可跨年级、跨学科选课。与现行的全国课程相比,新课程有很大变化,删除了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于一些学生和教师反映高中课改后负担加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中针对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符合省情、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课程体系,并相继制订颁布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浙江省2009年高考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了高中新课程规范实施的政策支撑,同时也为学校规范实施新课程设置了四大政策底线.  相似文献   

9.
《河北教育》2009,(1):15-15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省将于今年起实施普通高中新课改。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足够总学分方可毕业。  相似文献   

10.
今年秋季学期,广西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名学生要想高中毕业至少需要修习144个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16个,选修学分28个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一、山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模块考试物理学科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模块考试,是模块终结性测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依据,也是模块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学一直采取学年学时制(简称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管理办法。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课程,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就客观上要求学校以学分制来评价和管理学生的课程修习水平。《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学制为二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但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对于学分制的推行,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4年秋季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更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地位.规定研究性学习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三年共计15个学分,是所有高中科目中学分最高的一门课程。但是,就近几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实施和管理情况看,当前在高中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程林 《上海教育》2023,(Z2):61-62
<正>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凸显出对跨学科实践的重视,在必修课程的88学分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占到了必修课程的6.8%,要求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开发跨学科课程,并与各学科的学习进度相配合,是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一种可行路径。上海中学“智能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落实普通高中新课标和“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对于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二、课题研究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学习领域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组成。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科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2001年起纳入我国普通高级中学的新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社区服务三年共计2学分,社会实践活动三年共计6学分。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普通高中必须按要求开设足够学生任意选择的学科选修课、地方选修课和学校选修课,以便学生修满规定的选修课学分。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质量评价监督制度。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形成素质教育评价观 评价主体在理解新课程计划培养目标中,重要的是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的评价观。选修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是促进教师师德与业务不断提高的评价,是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进行的评价。选修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选修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高中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和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学校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育》2004,(3):62-62
今年秋季将有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个省区进入新课程,起始年级学生所占比例为13%。2005年秋季,将规划有8至10个地区加入。2006年秋季,有15至18个,到2007年,原则上起始年级全部进入,即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全部进入新课程。北京普通高中从2005年进入新课程实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普通高中试行学分制。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课改方案》,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构建现代化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其中一个亮点是推行学年学分制。《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相似文献   

20.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描述,我国“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我国的高中课程按课程性质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课程形式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学科性质分,分为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为了保证学生的均衡发展,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内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学生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获得选修课程学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