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毋庸置疑,可是怎样智慧地爱孩子才能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呢?首先要从接纳开始,接纳是指接纳儿童本人,接纳他的感受、个性、想法,并给予儿童尊重和关注。接纳是孩子成长和培养自信的最佳土壤,接纳使爱变得恒定。而接纳是从童年开始建立起来的,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父母如何看待接纳,直接影响亲子互动模式,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用“爱孩子像妈妈”这句老话来比喻我们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其实,老师的爱应当比母爱更科学,更广博和无私。这种爱应能承受一切、接纳一切。因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是最爱的,而我们老师要爱所有面对自己的孩子,这是很难的。 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插班的孩子叫崔×。和他一起从另外一个幼儿园转过来的小朋友和家长介绍他的情况说,崔×在原来的幼儿园有很不好的“名声”,老师都管不了他,孩子们也厌烦他,所以干脆谁也不  相似文献   

3.
张德芬 《小读者》2013,(2):76-76
孩子不敢报忧,是因为家长不接纳坏消息。这可不是件好事,一旦知道了就是大事。 我自己的意见是,威功的父母应该让儿女敢于跟你分享所有的事隋,不担心你会批判他、有条件地爱他,或是惩罚性地不爱他。也不用担心你会因此加重他的负担,整天无来由地为他担心。  相似文献   

4.
现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孩子,行为胆怯,缺乏自信。 教育策略:从感情交流和接纳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方式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老师是和家长一样爱他的,增强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尚秀云 《班主任》2015,(2):66-67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性,每位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只要爱就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对孩子的爱要有理智,要讲科学,而有些爱却是盲目的。正是这些盲目的溺爱造成了一个个人生悲剧。【案情重现】我曾审理过这样一个案子:张明(化名),16岁,某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他的父母都是科技公  相似文献   

6.
刘从良 《教育文汇》2014,(18):41-41
我的孩子在读小学。 我一直认为家长教育孩子是有很大学问的。在读了很多家教类书籍后,我却发现,家庭教育的学问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家长必须爱孩子。爱,是成功家长公开的秘笈。没有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怎么表达这种爱呢?我认为,家长爱孩子最基本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时间。而不少家长特别是父亲,很少能做到这一点。很多男人把家教的责任全部交给女人,几乎不抽出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当家成为男人的旅馆,他回来只负责点评家中的卫生和饭菜时,还有和谐完整的家庭教育吗?  相似文献   

7.
我常遇到这样的家长:面对孩子的缺点,不知道该怎么办。家长焦急的程度,比自己遇到挫折还要厉害。有时对孩子采取打骂的态度,可效果并不好。因为孩子很快又犯同样的毛病。那么该如何做呢?笔者给家长出几招儿,试试看。 接纳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不能"完整"地接纳孩子。他们常常只能接纳优秀的孩子,或孩子好的一面。而当孩子有缺点、有不足时,或者当孩子表现  相似文献   

8.
浠浵 《家长》2013,(5):6-8
我周围有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一切,可是孩子却不理解自己,经常顶嘴,还总觉得家长不爱自己。其实,不是孩子不懂事,也不是家长做的不够,而是家长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爱的背后是尊重。  相似文献   

9.
思之 《家长》2015,(2):26-27
爱并接纳你真实的孩子,是为人父母者应该做到的。然而,很多家长总是忘不了孩子身上那些被视为缺点的东西。几位妈妈聚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孩子,一位妈妈谈到了她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她一脸的苦恼,说孩子太调皮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听话,她心想是不是孩子有什么问题,还打算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相似文献   

10.
心晴 《中华家教》2012,(2):28-29
孩子淘气,一个家长河东狮吼,甚至愚昧地痛下毒手.另一个家长则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在淘气中发挥聪明才智;孩子胆小害羞,一个家长心急火燎、强迫孩子多社交多应酬,另一个家长则接纳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孩子笨手笨脚,一个家长忍不住上前帮忙代劳.另一个家长则允许孩子犯错、平静地等待孩子自己摸索……  相似文献   

11.
本月热荐     
《父母必读》2012,(2):94
《接纳孩子》孩子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100%无条件的接纳。如果孩子能够确认,无论他是什么样子,父母都一成不变地爱着他,那么他就获得了最牢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能够确认,父母永远鼓励他自由地探索世界,接纳他的独立性,支持他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获得了最坚实的自信心。这是所有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美好的礼物,一生享用不尽。  相似文献   

12.
张颖 《现代教学》2010,(5):44-44
母亲都爱自己孩子。我恰好有着一个与文中的可可差不多年龄的儿子。自从他读书以后,我觉得自己更能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体谅他们的心情。管教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心态完全是不同的,当你听到自己孩子的种种不是和不足,我想作为家长总要有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我就从家长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从事校外教育工作。我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朋友报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领情,任凭家长对他(她)怎么好,他(她)也不以为然;相反,孩子对成年人却极少关心,显得很冷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归根结蒂是孩子不太懂得什么是爱,也不懂、不知道如何爱别人。由此建议: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加一门德育“基础课”,就是教育我们的孩子懂爱、会爱。  相似文献   

14.
家长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心理辅导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醒目的问题:“您爱自己的孩子吗”?家长们面面相觑,仿佛这是一个根本就不用回答的问题。家长们议论纷纷。家长A:我对孩子百依百顺。为他创造了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费尽周折把他送到重点中学学习,我们对孩子的爱是百分之百的。疑问: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吗?家长B:我们家的家庭条件并不太好,可是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凡是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尽力去满足,我已尽全力去爱他了。反问:这难道是爱?家长C:我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关心上,每天上学前,从带水、带饭、到嘱咐路…  相似文献   

15.
家长的革命     
崔宇 《中华家教》2011,(3):32-33
《家长的革命》内容简介:一个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才有能力改变孩子。当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拔高孩子的素质和觉悟时,家教专家崔宇独具慧眼,把目光投向了家长。因为事实证明,家长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家长正直,则孩子爱正义;家长勤俭,则孩子朴  相似文献   

16.
王健 《学子》2013,(9):91-91
我们是爱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衣、食、住、行,只要孩子提出来,会尽量得到满足。相反,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却很少做到。家长不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才让他……"现在,有的名人写书,也会说上一句:"当时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长大以后才明白。"而我们也要做让孩子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家长吗?可见,问题就出在了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就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吃着力,做着不讨好的事。心里想着:不讨好也要做,我可是为了孩子好。此时此刻,您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您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学子》2013,(11):91
我们是爱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衣、食、住、行,只要孩子提出来,会尽量得到满足。相反,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却很少做到。家长不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才让他……"现在,有的名人写书,也会说上一句:"当时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长大以后才明白。"而我们也要做让孩子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家长吗?可见,问题就出在了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就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吃着力,做着不讨好的事。心里想着:不讨好也要做,我可是为了孩子好。此时此刻,您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您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18.
黄海琴 《教师》2014,(24):124-125
正所谓家庭教育中的接纳,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就像我们无从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同样无从选择自己可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我们把孩子带到人世间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把他们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用期待花开的心情去等待和陪伴孩子的成长。在情感上、在教育方式上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把孩子当做独特的个体去教育、去指导和帮助。把家庭教育看做追求家庭幸福的重要部分,努力从自身出发,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人人平  相似文献   

19.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前对孩子百般疼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有些过分溺爱了。有人劝说: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却说: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觉得我给他的爱,他的眼里只有恨,因为他只看到我对他的管束而看不到我对他的爱,趁他现在不懂事让我多爱他一些吧。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规定孩子做这做那,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不许碰那个,否则……”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孰不知,在家长的断喝中孩子的探究欲望没有了,只有怯生生的眼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  相似文献   

20.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前对孩子百般疼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有些过分溺爱了.有人劝说: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却说: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觉得我给他的爱,他的眼里只有恨,因为他只看到我对他的管束而看不到我对他的爱,趁他现在不懂事让我多爱他一些吧.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规定孩子做这做那,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不许碰那个,否则……“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孰不知,在家长的断喝中孩子的探究欲望没有了,只有怯生生的眼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