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琳 《语文知识》2000,(7):30-31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像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语》、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谈》等都曾提到。《楹联丛话》说:“尝闻纪文达(即清代乾隆时学者纪昀)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等都有记载。如《蜀梼杌》说:“蜀末旧宋  相似文献   

2.
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或“楹帖”。是由我国战国时期户悬“桃符”演变而来。当时人们为了祈福除灾,用桃木削成板,上刻咒语,以求风调雨顺,逢凶化吉,诸事如意。公元900多年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又推广在楹柱  相似文献   

3.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言简意深。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4.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联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18-956年)于934年除夕,命翰林学上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做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书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门神画。东汉蔡备《独断》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在门上贴“神茶”、“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最早的贺年片贺年片…  相似文献   

5.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它的语言特别精练,被称为“诗中之诗”,内涵深广,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集中代表了汉语文字组合变化,运用的特色。早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即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郁垒”的名,分别书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1000余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史·蜀世家》记载的“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相似文献   

6.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立后,这一风俗流传下来。最早的“年”字《谷粱传宣公元年》记载:“五谷大熟为大年”,在两汉以前,“年”的意思为五谷丰收。最早的爆竹春节放爆竹始于汉代,当时的爆竹是火烧竹子发出的噼啪响声。最早的年画年画源于古时门神画。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福荼”、“郁垒”的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最早的对联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除夕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对联。最早的贴倒“福”字始于…  相似文献   

7.
最早的“春节”: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相传原始社会就有“祭腊”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俗便流传下来了。最早的“门贴”:春联古称“门贴”、“桃符”,是刻写在桃木板上“灭灾降福”的咒语。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厌,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门贴”,  相似文献   

8.
漫话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它包括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等。它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百花园里一朵艳丽的奇葩。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主盂昶所写。据《宋史·蜀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其所题不工,就自己动手撰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明太祖朱元璋,又把对联提倡了一下,民间便广为流传了。不仅春节喜庆,并且婚事言欢,祝寿颂寿,致哀敬挽,师友相赠,堂榭装点,皆堪称上品。对联紧贴人民脉搏,呐喊人民心声,因而为人民所喜爱。 1923年,陈毅同志旅欧后回家乡四川乐至过年,叔伯们请他写副春联。他略略思忖,挥毫疾书:“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揭示了受尽折磨,终年不得饱暖的劳苦大众的生活艰辛,表达了人民渴望组织起  相似文献   

9.
秦牧的《花城》,文情并茂,颇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采,这与中国年节风俗的入文,不无关系。今略作小介。贴春联:相传五代以前,古人对某些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不理解,误认神鬼作祟,过年时多削桃木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朱条,分列左右门户,以驱鬼怪。这种桃木条便是“桃符”。《燕京岁时记》有述:“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后蜀  相似文献   

10.
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相似文献   

11.
春节与春联     
正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那么,桃符又是从何而来呢?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本中时常有对联,学习掌握它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对联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独特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渊源是桃符。五代除夕题联已成习,宋代沿袭明朱元障一道圣旨,拳联遍布金陵取代“题桃符”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两个句子排列在一起艺术形式。可按形成、内容及用途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13.
春联小史     
战国时,中原老百姓把用桃木刻的木偶,挂在门旁,称为“桃梗”,据说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即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这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句,被公认是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自此,春联之风便在民间流行起来。 春联小史  相似文献   

14.
春节话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多在春节时使用而得名。每当春节来临在门前贴上一幅得意的春联,会增添新年佳节的喜庆气氛,因此,春联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沿用至今。 春联古称“桃符”,或叫“仙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据《山海经》等书载称,上古时代,传说神茶、郁垒为兄弟俩,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古发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四川地区三至九世纪社会生产情况的认识,本文拟就现有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四川地区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谈谈个人的管见。 一、璀璨的蜀锦 蜀锦,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丝织手工业品。它织造精致,质地坚韧、厚重,图案丰富,色调鲜艳,对比性强,彩条与锦群浑然一体,既富于民族特色,又别具地方风格。蜀锦的发展,与四川地区发达的蚕桑种植和丝织生产息息相关。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养蚕、缫丝、织绸的最早国家,四川又是我国发展蚕桑和丝织生产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古称“蜀”,“蜀”字,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象虫形。《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葵,《尔雅音义》说它就是桑;《释文》和《玉篇》也说“蜀”是“桑中虫”。总之,“蜀”与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代的四川,可能正是因为种桑养蚕业的发达,才被人们称为“蜀”。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以张仪、司马错伐蜀,在统一巴蜀后,即于当地置锦官,统一管理织锦业。汉代四川织锦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织锦中心在  相似文献   

16.
史载王建“目不知书”、(《十国春秋》卷三五),少年时期是个“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穷途潦倒,甚至“夜泊武阳古墓中”,被乡亲们称为“贼王八”(《新五代卑·前蜀世家》、《蜀梼杌》)。这样一个人,是怎样坐上了“大蜀皇帝”的宝座,怎样创建了割据四川、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  相似文献   

17.
<正>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古时候人们认为它是百鬼畏惧的东西。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这便是春联。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19.
诗里小知识     
<正>春节挂的桃符是什么?桃符是周代悬(xuan)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古时候人们认为它是百鬼畏惧(wei ju)的东西。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这便是春联。到了宋(song)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  相似文献   

20.
《活板》一文中,“板”有时通假为“版”,有时不通假,而选入教材的课文应该与原著一致。在课后练习中,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板”与“版”不能不分。第一题中“雕板”与“活板”应写为“雕版”与“活版”;第二题中的“制板”与“排板”应写为“制版”与“排版”。因为这两处的练习并不是考查学生通假字的练习,所以要用现代文字表述,而不要用古代通假字表达。 “板”应为“版”@魏庆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区雅尔塞中学!邮编: 1610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