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保持并提升课堂的"语文味"?从"读"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在"读"中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人物形象. 一、一箭双雕"入境读",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课伊始,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余的兴奋回到课堂,此时可以创设一种走近文本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一节一节轮读课文,或者老师和学生接龙"互读"课文,主要是了解内容.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所谓走一个来回,是说读一篇课文至少要有"来"与"回"这两个过程."来",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来"是"回"的基础,"回"是"来"的升华.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才能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略读课文是一个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它简单地处理成了"略教"。从一堂略读课引出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着重论述略读课文教学必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也要‘精’教学"的观点,并提出"精"处理的几个建议——重"干"轻"蔓",精在重点;重"导"轻"教",精在点拨;重"读"轻"写",精在拓展。  相似文献   

4.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品读及其实施方法1.品读的含义。语文教学中读是很重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读的重要性。读书的形式很多,品读是其形式之一。"品"意思是品味,品读是反复吟哦,弄懂字词句段的含义。换句话说,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目前的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虽然摈弃了传统逐段分析的教学形式,但是一味地读又会使人产生一种"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之感,在语文精读课文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一、检查预习,感动全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做小老师,同桌一人一段轮读检查课文朗读,注意生字读音,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课堂回顾]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刻意追求高潮和热闹.我们追求的关键是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那就是: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也就是要与作品产生所谓的"共鸣"."读出问题"就是在欣赏课文的基础上以研究的眼光来读课文,提出问题,质疑课文,质疑作者,质疑老师.  相似文献   

8.
师:打开书,自读课文,请思考: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那么文中哪几段写北京的胡同?(学生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9.
<正>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课文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以区分不同课型。在"统编本"教材的使用中,自读课文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其勾连承转功能,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要求。2016年起,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注重"三个意识""四种策略",使自读课文真正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连接起来,对教读课文中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当我刚范读完课文后,王浩同学就举手了:老师,刚才你在读课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都有一个关系的"系"字,您为什么在第一自然段中读"xì",而在第二自然段中又读"jì"呢?我也知道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可我总觉着它在课文中都表示一个动作,所以都读"jì"才合适。一向善于钻研的小翔同学还没等我解释,便站起来说;老师读得对。在  相似文献   

11.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里的"美读",既是读的一种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为寻求阅读教学中的"美读"境地,教师需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情感,自我反复练读、做好美读示范准备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方法加强"美读"训练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一、运用整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课文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然而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长期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师习惯于教几个单词,读一段或几段课文,然后进行课文的翻译和语法分析。这样,一篇课文往往被分成几个部分,用  相似文献   

13.
袁珍 《陕西教育》2002,(4):39-39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讲读课文只讲不读.小学高段语文课本,每篇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在课堂上生怕学生朗读占用他(她)宝贵的讲析时间,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嘴巴不停地讲着、讲着,搞得自己嗓子嘶哑、口干舌燥,学生却因枯燥乏味而昏昏欲睡.其实,有些内容学生一读便懂,何必多费口舌,小语课本第十册基础训练6里有这样一句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就是针对这种不良现象而开的一副良药,足见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蔡晔 《广西教育》2014,(45):65-65
正小学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笔者认为,教师要找准朗读的"读点",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实效。一、读点之一:读中识字,读中巩固识字是学生阅读与习作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朗读的"读点",使课文生字词在丰富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大多未摆脱传统的方法,即将英语教学分成五种不同的单独的课程─-听、说、读、写、译。读、写是由不同的教师单独授课,没有相互的关联。读,教师通常是对一篇课文进行语法结构分析,讲解难句和单词的用法,学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而写,则是"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然后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写。更多的是注重形式"FORM",而忽视了过程"PROCESS"。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语言技能。为此,本人提出一种通过阅读教授写作,将阅读和写作进行综合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重在读.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要充分发挥读的功效,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所能凑效的,要靠执教者的得法引读.执教者要认真研究、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引读的方祛.笔者认为引读方法主要有这几种:一、逻辑引读法逻辑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逻辑引读法的优点是: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增加学生读课文的机会,并在读中独立领悟课文思想感情和语言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引读法,课堂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3月14日,我应邀参加浙江杭州市下城区"名师好课堂"活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其间,一个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叫‘匆匆’,写的也是时间匆匆,但是为什么读起来感到很缓慢?"学生口中的读起来很缓慢,是指课文的语言读来很舒缓,和匆匆所应有的急促、紧张相反.简单地说就是,课文所写的内容是"时间匆匆",但为何课文的语言舒缓优雅,毫无急促、紧张之感?王荣生教授在课后点评时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教学可以由此切入并展开.  相似文献   

18.
王隶茗 《考试周刊》2008,(53):32-32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牵涉到朗读。朗读不仅是"读"的一  相似文献   

19.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此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或许编者的意图是要读者珍惜水资源.但这篇课文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有的人读到了有水之乐,有的人读到了缺水之苦,有的人更是读到了炎炎夏日母亲的那份爱心.不管怎样解读,这种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绝大部分学生也能一读就明白,而关注文本语言给学生带来的独特感受,学习两个场景,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知道作者分别通过"人物的活动"和"个人的触觉"来表达了"痛痛快快"和"舒服"之感觉,才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做过一个关于"学生最喜欢的课文体裁"的访谈,发现神话故事占据首位。为什么因为学生觉得神话故事给人一种很神奇的感觉。神奇在何处大多数学生回答不上来。由此可见,学生虽然喜欢读神话故事,但并不会读这类课文。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读这类课文呢以苏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