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上了基8新闻干事的岗位,一显快6年了,自己的见稿剪贴本也逐渐厚了起来,其中还有不少见于各种报刊的“大块头”、然而,我对其中的一篇可称“丑小鸭”的稿件至今门是情有独钟。1992年1月3日,济南军区《前卫报》在二版头条发表了我采写的题为《万连长的“剪报本”》的小通讯。那是1991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到二连连长万丽华那儿找书看,因为他藏书较多。我在他的书柜里发现有几本报刊剪贴本,其中有一本剪贴的全是报刊上关于军事训练方面的好文章。我触景生情,便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这些剪贴本对他指导连队科学…  相似文献   

2.
赵士军,这位从绿色军营走出来的“老新闻”,十几年如一日勤恳耕耘,现在成为焦作市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的作品,以特别的技巧和表达方式记录时代风云,军内外60多家报刊、电台近千次留下他的名字。赵士军在军营里就养成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这种作风用在新闻摄影上,就显示出稿子时效性强的优势。他头脑灵,对新生事物反映快,抢拍照片速度快,因此发稿见报也快。有一次,温县新兵要启程分运军营,他听说后凌晨四点钟便在人武部门口守候,五点钟便开始投入拍摄,五点三十分又赶到通讯组暗室冲洗照片。可当六点钟赶到家时,适逢家属去南…  相似文献   

3.
你在巴东县人武部政工科已经工作5个年头,每次见到你,你总是在不停地写。为了写,你失去了很多,身体不如以前了,视力也下降到0.7。采访你,你总是说有得必有失。翻开你那厚厚的报刊见稿剪贴本,我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你1981年参军,在绿色的军营里,身为汽车兵的你却爱上了“爬格子”这一行,由于业余搞报道成绩突出,先后ltw次立功受奖。1986年,你从绿色军营中退伍到了巴东县人武部,当了一名驾驶员,你虽然手里握着方向盘,仍然放不下你“爬格子”的爱好,继续分享着一个个收获。《他带着残废证走进田野》发表在《家庭》杂志上,在…  相似文献   

4.
1992年冬天,陕西愣娃池文史抱着在学校发表的新闻作品剪贴本报名参军时,被接兵干部看中,于是小地从关中平原入伍来到青海高原某部,终于圆了他的从军梦。新兵训练结束下连时,战友们都以为他会留在省城,谁知党分到海拔4000多米的海西军分区独立连,为此许多人为他抱不平,可他却说:“我当兵的目的就是到艰苦的环境里锻炼来的,再说高原与内地不同,有着它特别的一面,是干事业的好地方。”在连队,小池一边训练一边写稿。一次,来连队检查工作的军分区政治部祝主任听说他的事迹后,提出要见见这位“小记者”,当他看了小池的作品剪贴本…  相似文献   

5.
弹指23年,他写的内部材料不计其数。无法署上他的名字;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稿件数百篇,可他连个剪贴本也没有。他用自己平凡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写作之路,也给自己写下了一部发人深思的“无字书”。当兵的初衷只是要在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压根不敢有什么奢望。然而,当兵第二年,他就被挑进了团报道组。知识的贫瘠,着实让他饱尝了一阵子“赶鸭子上架”的滋味。一到报道组,他看到啥就写新闻,想到啥就写言论。封封退稿信不仅未曾动摇他写作的决心,反而成为他发奋进取的动力。他认定:“既然干了这一行,即使自己是一只笨鸭子,也得扑腾上…  相似文献   

6.
3年前,冯政慎从济南陆军学院18中队毕业时,因肚里还有那么一点“墨水”,教导员崔宝坤对他说:“好好干,写出你的才华来”,然后挥笔在他的毕业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两句话:‘拥枪杆保卫祖国,用笔杆汇取军营。”3年后,当冯政淇成为济南军区某团一名新闻干事时,“笔杆”已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翻阅他厚厚的剪贴本,240多篇发表在各类犯刊上的文章和12个荣誉证书、获奖证书就足以说明他爬格子的成绩。1993年底,冯政演作为基层干部的校使者被挑选到政治处搞报道。对于初涉新闻工作的他来说,艰辛可想而知。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西部陕西省旬阳县,经常有一辆吉普车穿梭在机关企业单位、社区乡村之间,车中那位皮肤白皙、体形微胖的中年男子,就是县档案史志局局长雷绍新同志。他工作勤勉务实、一丝不苟、忠于党和国家的档案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他从业务骨干、副局长、局长,用一曲档案颂歌谱写人生华章;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以新为题,创造新优势、开拓新模式、追求新辉煌。  相似文献   

8.
邵锡华特胖,并不高的个子却挂着170多斤的重量,咋着也不像搞新闻的人,但他凭着对新闻事业一腔热血,勤奋好动,写出近千篇新闻作品,他也先后被上级记功5次,连续问年被省军区、潍坊军分区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邵锡华带着发表近百篇作品的剪贴本退伍回到了家乡,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念头来到武装部,提出到入武部干新闻报道员,政委看看他那剪报,又问了他如何搞好新闻,邵锡华谈了打算,政委看他有股虎劲,答应试用他半年。好个郡锡华,为了把握住机遇,那些日子,他吃住在武装部,白天下基层了解情况,晚上熬夜赶写稿子,短短一个…  相似文献   

9.
每当翻阅那个浸透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的刊稿剪贴本时,我就不由地心里一热,想起了我写作上的启蒙老师孙政委。孙政委名叫孙宗健,是我们医院领导干部中资格最老、最受医护人员尊敬的一位院领导。然而,自我干上爬格子这一行后,除非是严肃的公共场合,我都喊他为老师,时间一久,他对我这样称呼也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比叫政委更亲切。去年我当放映员那阵子,业余时间迷上了写作。不知熬了多少夜,用了多少本稿纸,一连发出120余篇稿件却无一个字变成铅字。这时的我思想动摇了:难道我不是搞写作的料?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我多么希望有…  相似文献   

10.
我们写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中央、省级等60多家报刊(台),近干次留下他的名字,而是他以特别的技巧和表达方式能让稿子撞击编辑和读者的心。打开肖坤友的4本见报剪贴本,令我们大吃一惊:这个一直战斗在基层的新闻干事,不仅篇数多,而且稿件质量也不错。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在中央级报刊上发表的。如在全国最有权威的(人民日报》发表的(雪山不会忘记)、(解放军报)发表的(冰峰热血》、(中国军法)杂志发表的(真假军人之战)等等,这些报道篇幅长,版面突出。他的笔触地域从巴山蜀水到塞外边关,从红裙子流行的都市到荒无人烟的…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报道:10月上旬,从空降兵某部转业干部办公室传来喜讯,该部刚转业的原宣传股股长李德华凭着3个剪贴本,被省办公厅人事处聘用为国家公务员。李德华曾在军、师、团当过报道员,因新闻报道工作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干部。从军18载,他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共发表了500多篇反映当代军人风采新闻稿件,多次被《解放军报》、《空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4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今年他被确定转业后,参加了湖北省直机关的公务员应聘考试,凭着自己在部队培养的全面过硬的素质和3个剪贴本,被统战部和办公厅同时聘用,两…  相似文献   

12.
钟情剪贴本     
自当新兵那会儿,我就养成了剪贴报纸的习惯。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的“剪贴本”已经有20余本。虽然这些剪贴本看上去有些土气,却一直伴随着我的从军生涯,成为我业余生活的一大乐趣。拥有一摞剪贴本的我,自然也成了许多战友羡慕的对象。可是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战友对我的剪贴本开始有了一些看法:你辛辛苦苦剪贴半天,还不如我在网上轻轻一点,相关资料便进入我的文件夹,省事,又漂亮!的确,经过电脑编辑处理过的文章,从打印机打印出来,规整又漂亮,比我鼓鼓囊囊的剪贴本强多了。而且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比在报纸上一处处寻找、一张张翻阅轻…  相似文献   

13.
初次见面时,觉得他很矮,身高不过1.65米,清癯的脸上看不出多少灵气;但翻开他那4本厚厚的见报剪贴本,又觉得他很“高”:一个基层报道干事在短短6年写作生涯中,竟发表稿件400多篇,其中百篇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有10余篇获奖。他,就是某坦克师新闻干事龙泽群。1981年10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龙泽群参军来到驻豫某坦克团。火热的军营生活唤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消灭自学路上的“拦路虎”,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一个生字表,注上拼音,一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为了加深记忆和增强对生字的应用能力,在写信…  相似文献   

14.
“姜政委不仅爱才;更重育才。”这是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新闻报道人员的共同心声。报道员翻开厚厚的剪贴本,看着自己的作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深知这是姜政委精心培养和关心的结果。几年来,在姜政委的大力支持下,支队的新闻报道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也因此被官兵亲切地称为“育才政委”。  相似文献   

15.
见到陈风波,和我们在报刊上读他作品时想象的印象大不一样:1.65米的个头儿、瘦瘦的脸庞,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战士。要不是看到他在省以上报刊见报的200多篇署名“陈风波”的稿件和一摞厚厚的荣誉证书,我们怎么也不会用信,这个满脸稚气的“小卒”能挑得动一个团的报道工作重担,并且短短一年就使其在全帅名列前茅.f仅令部队领导也使新闻同行惊叹不已;又笔合打汗陈风波厚厚的剪贴本,从~武将优秀的新闻、义学作品中寻觅他的成功足迹时,才发现他所走的是一条用汗水、勤奋浇铸而成的奋斗之路1993年,此时就连做梦都校当作家的陈风波带行…  相似文献   

16.
(-)“我叫海海建,于新闻的”,某高炮旅新闻干事梅海建总是这样介绍自己。初识梅海建,一点都看不出报道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灵气,相处一段时间,他身上的“新闻细胞”才逐渐显山露水:采访风风火火,写稿坦坦荡荡,上稿笑逐颜开……再看看几大本厚厚的刊稿剪贴本和一拽荣誉证书,心中明白:梅海建,的确是干新闻的。1991年冬,梅海建离开江北水乡,来到某高炮旅。火热的军营生活、纯洁的战友深情,使梅海建对新闻写作心动手痒。不久,济南市4所小学的近百名学生到部队开展“夏令营”活动,他竟洋洋洒洒地写了数千字的“通讯”,鼓起勇气…  相似文献   

17.
某高炮旅去年新闻报道工作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当我们翻阅全年的登搞剪贴本,分享艰辛之后的那份甜蜜时,不由想起时时刻刻心系新闻报道工作的政委周以忠……列兵坐上了政委的车子周政委当过报道员,干过新闻干事,因此,他深知:有些时效性强的消息,必须既快又准,才能成为好新闻。一次,二连副连长王纪祥,骑自行车外出,途经金属材料公司槐荫宿舍楼下时,见一名幼童从6楼18米高的阳台上滑坠下来,他扔下自行车,飞身跃上两米高的院墙,伸双臂将幼童接住,从而保住了这个幼童的生命,而他自己却受了伤。消息传到旅里,周政委感到,关键时…  相似文献   

18.
翻开孙益新那沉甸甸的摄影作品剪贴本,不难发现,其中报道士兵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有训练场上浑汗如雨的猛士;有见义勇为救民于困的英雄;还有披红带花喜笑颜开的功臣……“士兵的感情是最真的,士兵的生活是最丰富的,士兵的奉献是无价的,只有时刻把镜头对准士兵,才能不断捕捉到闪光的火花,拍摄出美妙的精品。”孙益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84年10月的一天,孙益新的同班战友王桂林得知家中父母相继去世,妹妹辍学,悲痛欲绝。可他很快就强忍泪水,丝毫不为家事分心,习武劲头一点没减。多么可爱的战友啊!这件事深深感动了孙…  相似文献   

19.
你当兵第一年就见报60余篇,荣立了三等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你奉献给读者一份份精品。当我初次采访你时,全然想象不出一篇篇或老辣或精巧或极富情感的文章,出自你这位略带腼腆的年轻中尉军官之手。1986年底,已有中师文凭的你,放弃中学教师的固定职业,毅然报名参军,当上了一名义务兵,你说你的身材就是打炮架的料。一天,你在营部看到营里“见报剪贴本”上一片空白,你问教导员这是为什么?他说已“光头”两年了。于是,从那时开始,你便利用余暇时间潜心钻研新闻业务知识,深入到班排和兄弟连队的火热练兵场挖掘素材,加班…  相似文献   

20.
我的第一篇稿子之所以能变成铅字,得益于我“初生牛犊不怕虎”。1993年暑假回家,我去县城时,看到东高庄村南有一高大壮观的“工”字楼,一问才知是东高毛纺织厂捐资130万元建成的一所县办厂助学校。我学新闻报道半年多,剪贴本上仍是空白,何不去碰碰运气呢,于是,我改道去采访厂总经理宋永恒。他是农民企业家,(人民日报》曾刊登过展示他商场风采的文章——《谈判桌上的较量》。他热心于教育事业,曾多次捐资助教。走到他办公室的门口,我又犹豫了:人家是大经理,事务又多,能理睬我这个报道员吗?转而又想,一不做二不休,搬倒葫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