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胜利后 ,由于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 ,苏北广大地区沦为战场 ,造成众多苏北难民背井离乡逃避战乱来到上海 ,使上海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自 194 6年始所增加的人口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避战乱的难民和灾区的灾民。避战乱的不独苏北人 ,还有其他省区的难民 ,但一般说来 ,移民人数的多寡与路途的远近是成正比的。据统计在 194 6年春夏至 194 7年2月 ,流落在沪的苏北难民达 5万余众〔 1〕。其中大部分难民在上海衣食无着 ,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国民党当局救济难民的款项、物资与难民人数相比 ,杯水车薪 ,无济于事。这项庞大的社会救济任务是由苏北…  相似文献   

2.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政局动荡,各系军阀混战,天灾肆虐.饥荒连年,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尽管当时政府对此有所察觉,但危殆时局,丛生事变,使其难以顾及黎民百姓.数以千万计流离失所的难民及生活无着落的人,只有依靠民间慈善机构和团体来救助.于是,这一时期便出现了慈善事业兴盛发展的局面.中国红十字会(简称红会)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慈善团体,尽其所能从事社会救济工作,解危济贫,纾缓社会苦难.  相似文献   

3.
1948年7月8月间,北平市卫生局第一科环境卫生股股长胡开翼会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审议委员会振济组副组长杜元清、组员袁宏、《华北日报》记者吴扬等人视察棉厂、国子监、天宁寺、回教协会等难民收容所。根据视察情况,胡开翼向卫生局汇报了工作情形,并拟具了改善计划。本组史料主要包括视察各难民收容所环境卫生状况改善计划、视察难民收容所情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华日报”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一张党报。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封闭止,共存在九年零一个月又十八天。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坚持不渝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教育群众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进行斗争。从《新华日报的回忆》里,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新华日报”如何捍卫了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新新新闻》是1921年9月1日创刊于成都的日报。1933年,成为四川省区内第一大报、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日报。该报创刊以来,极为重视报纸的广告和发行。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该报一度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50年被成都市军管会新闻处代管停刊。  相似文献   

6.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夏,我回到阔别十年的南京,任社会部社会行政计划委员兼社会福利司帮办(副司长,叙简任四级),主要工作是协助司长张鸿钧兄办理各项社会福利之设计与推广事宜。至翌年初,社会部增设社会救济司,我转任该司司长(简任三级),主持全国难民救济事务。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底,新任南京市长胜杰邀请我担任京市社会局长(阶级与司长同),主要工作仍为社会救济。关于社会部及其同仁国民政府社会部为全国最高社会行政事务机关。溯本清源,其前身为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抗战2初,经临全大会议决,易名社会部,仍隶…  相似文献   

7.
<新新新闻>是1921年9月1日创刊于成都的日报.1933年,成为四川省区内第一大报、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日报.该报创刊以来,极为重视报纸的广告和发行.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该报一度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50年被成都市军管会新闻处代管停刊.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灾荒实情反映点面结合、政府与社会救济对比鲜明、乡村政治视角与历史理想结合三个方面,分析冯小刚导演《1942》的真正用意和心灵震撼,审视1942年河南灾荒难民实情。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为了安置难民和难侨,利用华侨捐款在粤北地区设立了垦区及林场;抗战后期,随着日军侵略的加剧,部分垦区及林场遭到破坏,垦民生活受到影响[1].抗战胜利后,广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利用有限的经费和社会资源对垦区及林场进行恢复与发展,体现出民国广东省政府对涉侨事务的重视,以及为经济建设和难民救济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正>家父祖籍海南文昌,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长大,精通法语。上世纪30年代初,他来到上海,进震旦大学学习,与法籍天主教神父、震旦大学教授饶家驹(Father Robert Jaoquinot de Besange)有师生之谊。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他成为饶神父在难民工作方面的得力助手,还担任了国际救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救济会")第  相似文献   

11.
郑风  牛艳君 《兰台世界》2016,(21):115-118
社会动员作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社会救济中起了很大作用。陕甘宁边区政府很重视社会救济中的社会动员工作,在总结以往动员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颇具特色的社会动员方式:组织动员、宣传动员及利益动员,这不仅有利于边区群众统一思想,认同并接受政府的救济政策,还能极大地号召人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同时也为当今的社会救济和社会动员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日战争后期,以复旦大学部分学生为主,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直接领导下创办的进步学生报纸,也是抗日战争以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出版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份进步学生报纸。它以反映和促进国统区学生的抗日民主运动和学校生活为主要内容,喊出了广大爱国同学争取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就非常重视对各种武装力量的建设与控制.在国民党的武装力量系统中,正规军是其统治的主要军事支柱,而受其控制的各地大量的民团、保安队、壮丁队等地方武装组织,则直接担负着防共反共、维护治安、协助国民党军政机关工作等职责,是其统治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日军掠夺南京图书问题的研究,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但是对利用图书资料为其侵略和统治服务,却鲜为研究者关注。对于当年在南京的“图书掠夺”行为,某些日本的当事人战后自说自话:当时“中国的大学和图书馆几乎都被烧毁,或者因难民的掠夺而丢失贵重图书资料。……在此情况下,日军接管的南京政府各机关的图书约88万册则免于散失,与其它文物一起得到了保管。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有人认为,这是“国耻救济”的工作.“拯救了战火下的中国文献”。本文试图结合图书掠夺和利用两方面,对此作一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5.
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经济情况急剧恶化,通货膨涨,物价有似脱缰之马。据《申报》1947年4月29日头版载称:物价上涨比率达战前两万倍。该报于1948年6月22日4版头条又载称:“米价〈每石〉三月初只三百二、三十万,目前已经超出了一千二百万”。而各家粮商仍在四出钻营,哄抬物价;各处的抢米风潮,此起彼伏,日趋严重。正当此时,《申报》关于一则社会新闻的连续报道,紧紧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6.
张国松 《档案与建设》2021,(5):82-85,81
日军侵占南京后大肆烧杀淫掠,给城市公共卫生造成极大破坏.在国民政府及南京市地方政府撤离,日伪统治尚未完全建立的城市管理"空位期",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及难民收容所在救助难民的同时临时承担起公共卫生管理职能,鼓楼医院作为南京城唯一运转的医院给难民接种疫苗,慈善团体和市民掩埋死难者尸体、清理街道.这些应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京的公共卫生危机.  相似文献   

17.
1941年11月9日凌晨,冒着蒙蒙细雨,宋蔼龄与宋美龄两姐妹快步走进了重庆广播大厦,参加其发起组织的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救济中国难民联合委员会赠送中国国宝——熊猫的赠送典礼。  相似文献   

18.
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荷枪实弹的我人民解放军气宇轩昂地将总统府踩在了脚下,在场的新华社记者邹健东摄下了这张经典的照片.  相似文献   

19.
1949年浙江解放时,面临的是国民党统治留下的烂摊子,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通货膨胀,市场混乱,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为迅速恢复经济,浙江在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最急需的经济整顿恢复工作,并由此拉开了工业建设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正九一八事变使邹韬奋受到强烈的刺激,他在共产党员胡愈之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靠近了党。《生活》周刊从此办得有声有色,发行数量达到十多万份。韬奋的言论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影响。1932年7月,他又创办《生活》分店。出版大量进步的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书籍,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内重要的进步文化阵地,许多共产党员为这个书店工作。夏衍曾说:"邹韬奋的转变,完全是胡愈之的功劳。韬奋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