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正采取措施遏制"当前大量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不良现象",并将此作为2011年工作重点强力推进,此项工作已在年初进行部署。在4月上旬的相关会议上,最高法院要求各高级法院"推动此专项活动向纵深健康发展"。《中国新闻周刊》获悉,早在2010年下半年,最高法院已经着手研究制定《关于在民事执行中反规避执行的意见》。最  相似文献   

2.
敖玉芳 《大观周刊》2012,(42):45-46
2007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第一次修正案,明确赋予了当事人及符合条件的案外人在申请再审的法定期限内向管辖法院申请再审审查的权利。之后最高人民法院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对相关问题进一步细化。今年刚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案,对民事案件再审的相荧问题又作出相应修改。本文结合上述规定对申请再审的案外人条件、法定期间、标的等问题进行探讨,目的为申请再审人的再审申请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维护申请再审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8月31日公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份《解释》连同1993年6月15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一起,为法院审理越来越多的新闻官司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司法工作和新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新闻工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学习法律知识,对增强法律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王腊清  张运华 《大观周刊》2012,(17):47-47,20
查封、扣押、冻结(以下统称“查封”)是人民法院在审理和执行工作中广泛使用的极为重要的执行措施,是人民法院在审理和执行案件过程中,为保障生效裁判文书得以执行,根据债权人申请而经常适用的一项强制性措施。为便于人民法院在审理和执行工作中适用查封措施的规范化与实际操作,我国法律与司法解释均作出了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试行以来,新闻界关于偷拍偷录“合法化”的说法便一直广为流传,甚至有人以为拿到了法律的“尚方宝剑”,隐形摄像机就可以大行其道了。然而笔者认为,新闻采访中的偷拍偷录行为并没有因为这个司法解释的出台而完全合法化,偷拍偷录行为的定义以及合法与否在法律上仍未有明确的说法,它仍然走在法律与道德的钢丝绳上。目前,法律仍然对偷拍偷录有严格的限制。《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条:“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制度势在必行 新闻纠纷是指新闻材料的提供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当事人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之间因提供、采访、报道新闻而发生的民事侵权纠纷,既涉及人身权利,又涉及经济利益。我国现行的新闻纠纷解决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诉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不断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由于我国尚没  相似文献   

7.
江永强 《大观周刊》2011,(30):176-176,175
担保是依照法律规定,或由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一致而约定的,为保障合同债权实现的法律措施。保证担保是最常用的法定担保形式之一,适用面甚广。笔者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集中阐述了保证担保的法律责任规定。  相似文献   

8.
薜辉 《出版经济》2003,(3):10-10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十五”期间宣传文化单位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及时与当地财政部门沟通,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报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按  相似文献   

9.
黄洁 《新闻记者》2002,(7):42-44
今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该第68条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 :“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 ,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此之前 ,最高法院曾于1995年3月6日作出《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规定 :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 ,系不合法行为 ,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对于这个《批复》 ,高法民一庭庭长黄松有评价道 :“将录音取得…  相似文献   

10.
陈雍升 《大观周刊》2011,(26):73-73,39
拍卖扣押物上既有民事抵押权又涉及刑事财产退赔,执行过程中如何处置拍卖所得款,拍卖所得款应退赔给被害人,不支持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是适用刑事执行相关法律的结果。拍卖财产上原有的担保物权及其他优先受偿权处理的规定对刑事财产的执行不必然适用;刑事裁判中退赔被害人财产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207务规定的“刑事判决、载定中的财产部分”;追缴退赔不属于财产刑,不适用刑事财产刑中民事债务优先于财产刑受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代理人查阅民事案件材料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有关执行意见,自2002年12月18日起,北京……  相似文献   

12.
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已于1998年7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IOOZ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9月15日起施行。”此后.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先后刊载了《解释》全文。有鉴于近年来新闻机构因发表报道和评论引起的诉讼案件大多属于名誉权纠纷,这一司法解释对依法开展新闻工作,正确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保护新闻机构及记者的正当权益意义重大。本记者于1998年IO月2日上午在北京访问了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梁书文。梁书文1962年毕业于…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尚无系统的新闻法可依的情况下,新闻从业者可以依据和遵循的“法宝”,除宪法之外,还有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1993年6月15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原告撤诉后重新起诉时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新增证据是否失权,实际上涉及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撤诉制度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的证据失权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认为,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应从撤诉制度的限制入手对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导致的诉讼瑕疵行为给予适当救济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下发《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要求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同时,新闻媒体如果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损害司法权威,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2009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6.
胡琦明 《大观周刊》2011,(32):39-39
在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当中,证据的撤回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司法工作者足够的重视;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证据的撤回规则进行详细的规定,而实际上证据撤回应该是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的一种,《民事诉讼法》的空白应该说是现行法律的一个缺憾。本文意在分析证据撤回是当事人应有的基本诉讼权利’并分析实践当中在现有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当事人的证据撤回申请,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8月31日公告公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法院对涉及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名誉权案件的审理规范。该司法解释已于同年9月15日起正式施行。 这项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规定,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向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特困群众执行救助基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难的问题。执行救助基金能否继续发挥社会减震器的作用,关键在资金。而要使得资金链条持续运转,  相似文献   

19.
司法办案要重证据。写批评报道也要重证据。分析一些新闻官司就不难发现,记者、编辑当被告败诉的原因,主要是所写、编的批评稿件证据不足。由此看来,要使自己的批评报道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学会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办法来规范自己的采访实践,从第一道环节开始抓紧证据的采集。 目前,我国还没有《新闻法》。适用新闻官司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宪法》、《民法通则》、《治安处罚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对新闻诽谤和民事侵权都有若干规定。而在具体的新闻官司审判中,法庭对原告起诉理由和被告报道内容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因此,采写批评报道的同志,一定要有法律意识,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在采访时注意收集好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 如何抓好证据,用好证据呢?笔者认为,在合法的  相似文献   

20.
范卓屹 《大观周刊》2011,(31):55-55
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程序法。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民事诉讼当事人和相关参与者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还牵涉到民事诉讼理论框架的建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不仅存在于法院与诉讼参与人之间,还包括当事人与诉讼参与人之间,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研究对民事诉讼法的司法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